摘要:SA于2016年设立“树人奖”。树人奖颁布于每年初春,表彰上届优秀学员们。恰逢春日,接受“树人奖”邀请的学员可以在SA上海设计中心的室内或花园阳台种植专属于自己的一株植物,以纪念申请这段有意义的人生时光。此外,“树人奖”的同学将接受SA专访,分享自己的留学经历
转自:StudioAlpha筑人
十年树木,百年筑人。
SA于2016年设立“树人奖”。树人奖颁布于每年初春,表彰上届优秀学员们。恰逢春日,接受“树人奖”邀请的学员可以在SA上海设计中心的室内或花园阳台种植专属于自己的一株植物,以纪念申请这段有意义的人生时光。此外,“树人奖”的同学将接受SA专访,分享自己的留学经历,为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宝贵的经验。访谈结果将以“SA树人奖”系列的形式,公布于SA微信公众号。
本期“树人奖”专访25Fall Lav.同学。在此也感谢每一位乐意分享的小伙伴。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是来自你们的卓越智慧与辛勤汗水,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
“建筑生的跨界新探索”
Lav.
武汉科技大学
建筑学专业
GPA:3.45/4
IELTS 6.5
关于自己:
迷茫中前行,在探索里寻找方向
SA老师评语:
Lav.同学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表现尤为出色。她学习态度端正、专注且勤奋。在设计实践中,她以严谨的态度关注细节,展现了出众的执行力与审美判断。她逻辑清晰、思维缜密,能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她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她的才华和投入,也展现出她在设计领域发展的良好潜力。
参与的SA专题课程以及相关推荐:
新一轮3D混凝土打印课题又来咯~(随时发车)
在适应的材料3.0:如何计算最优的设计(随时发车)
制造机械臂 VS 机械臂制造(即将开课)
Arch to Tech 3.0 | 开启从建筑到技术的第一步!
录取结果
截止至今日:
伦敦大学学院 UCL
MArch Design for Manufacture
MSc Architectural Computation
建筑联盟学院 AA
MSc Design & Make
隆德大学 Lund
Master in Digital Architecture and Emergent Future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JHU
MS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WUSTL
MArch1 奖$18,240
南加州大学 USC
MAARS Performative Design and Technology 奖$29,305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T-Austin
Master of Advanced Architectural Design
辅导老师
Jenson Chen
ETH,MSc Architecture
本科毕业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ETH),硕士期间追随法国建筑师 Alexandre Theriot(BTRUTHER事务所)以及 Phillipe Block教授,对城市基础设施及构成现代生活的工业系统兴趣浓厚,擅长为建筑寻找结构特质,并乐于在设计中引入新技术及概念。曾任职于Aedas Beijing,PENDA Beijing,在ETH期间曾担任瑞士著名景观建筑师Günther Vogt教席助教、以及建筑构造教席BUK的助教。曾供职于上海大界机器人建筑事务部,从事数字化设计的工作。
Tobby
UPenn,PhD Candidate
Tobby 目前在Upenn攻读建筑学博士,同时担任PennDesign的研究员。自在国内完成建筑学本科教育后,又先后获得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硕士学位以及Cornell物质设计计算硕士。在加入UPenn攻读博士之前曾于Cornell攻读人类行为与设计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运算化设计、设计软件开发、智能制造硬件开发、机器人设计、人机交互。目前是多个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顶级会议的审稿人和评审委员会成员。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Tobby也是一名美国注册建筑师。在回到学校专注科研之前,他曾在CRTKL西雅图总部工作了数年,担任项目建筑师和全球计算设计组负责人,期间在商业零售和住宅项目中获得了各种实践经验。在北美、亚洲、中东有十多个商业综合体建成。他擅长把运算化设计技术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运用到商业建筑实践中提升团队设计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
Yiqing
MIT,MArch
就读于MIT的MArch项目,担任MIT建筑学院教学助理,预计2024年春季毕业。本科毕业于同济建筑学,参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交换。曾就职于西萨佩里工作室,晋斯。自幼学习艺术,擅长绘画,建筑设计,方案深化,结构分析与优化,材料与构造。她的项目涉及社会人文,叙事与表达,可持续性材料与结构,建造与自动化,城市更新与改造,数字装置,动画与多媒体表达等。对于教学,她注重作品集方案的完整性与深度,研究与设计的结合,以及建筑空间本身。希望帮助无论有无基础的同学能真正理解建筑与设计,发现自己的方法与兴趣。
转Tech方向的原因
随着 AI 的迅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不确定性,在设计院工作的这几年里,我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跳出传统建筑设计的框架,探索更具前瞻性的领域。在逐渐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我对机械臂和3D打印等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比于仅关注形式,它更强调逻辑与技术结合。我希望借助机械、材料、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为建筑数字化与智能建造提供更多可能性,在更广阔的技术世界中寻找新的答案。
原本申英欧,最后还是加了美国
其实一开始没有考虑申请美国的学校,但是随着对各个学校项目的了解,我逐渐发现美国在Tech方向的发展更多元化,也更利于交叉学科的探索与发展,对于换方向来说是更适合的选择。综合考虑,最后决定全球混申。
UCL面经分享
参加了UCL Design for Manufacture的面试,大概15min的样子,老师很亲切,主要都是一些常规的问题,介绍作品集,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什么的。反而是我比较紧张,不过幸运的是最后面试也都很顺利。面试的问题在和Mandy老师进行模拟面试的时候都准备到了,Mandy老师也从老师关注的角度对我的作品集提了一些问题和重点,对我帮助很大。
参加了多个SA OP,谈谈感想吧~
每个Open Project都让我有所收获,每个老师教学方法都不一样,学到的知识也都不一样。其中我最喜欢 3D 打印的项目,虽然中途曾陷入迷茫,不知道怎么做不下去,但Jenson老师会和我一起探索,寻找灵感,并且支持我继续深化我的想法,最终的成果比我想象中更好。
作品集主题:Can Machines Design?
Can machines design?
文书也是围绕这个主旋律来阐述我的作品集。
从第一个项目,相对狭义的machine:机械臂。到后面相对广义的machine:AI,算法等。(但其实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理解,也许并不那么准确)
作品集主要是围绕探索建筑设计与新技术的结合,希望展现出新技术对建筑设计在不同层面上的影响,同时也是我个人在tech方向逐步深入与实践历程。
最满意的机械臂项目
最满意的作品是机械臂项目,这也是我整个作品集的开始。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接触过机械臂,Tobby老师从机械臂的背景历史和运动原理等基础知识开始,到机械臂在各自不同项目中的应用,让我对机械臂更有兴趣。
在这个项目中,我用数字化的建造方式探索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重构。以蒙古包为设计原型,提取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编织与搭建方式,在grasshopper中对三种不同编织方式进行路径规划,然后用机械臂对其进行编织。对单元结构进行编织之后,用机械臂将编织单元组合在一起。在这个设计过程中Tobby老师,对我的整个设计思路和方案的完整性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最开始我想先搭建一个完整的框架,由机械臂一次性完成全部的编制过程。但是由于桌面机械臂的运动范围有限,所以最后采取单元编织,组合的方式完成整个设计。
半年的申请之路
●2024年 5月
计划出国,与SA沟通决定申请方向
● 2024年 6月
离职,开始第一个项目:3D打印
● 2024年 7-9月
完成第二个项目:机械臂
● 2024 10月
完成第一个项目
● 2024年 11月
开始第三个项目,去同济参加digital futures,同时整理文书框架
● 2024年 12月-2025年 1月
作品集整体出图,排版;调整文书细节;进入提交申请阶段
如何缓解申请季压力?
每天傍晚都会去公园散步,室外的环境会让我心情更好,缓解放松思绪,缓解压力,也常常激发新的灵感。
工作三年裸辞转CD的历程
工作三年后裸辞申请 CD 方向,起初对这个领域的接触较少,时间紧迫,作品集的完成度成为我最担心的问题。为了确保进度,我选择专注于眼前的每一个环节,跟着 OP 的老师们一步步推进,最终顺利完成了作品集。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多交流的重要性,参与 Digital Futures 等活动让我收获了很多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我也学会了发掘并展现自己的优势。相比于追求高大上的视觉效果,我更专注于用清晰的逻辑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作品集呈现出自己的思考方式。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申请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是一个梳理自我、找到独特表达方式的过程。
对学弟学妹们的话
如果你有想尝试的方向,就勇敢去做。跨学科的过程虽然辛苦,但也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不要害怕跳出舒适圈。
最后的感谢
感谢一直支持我的父母和家人,让我有勇气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离职去探索一个新的方向;感谢我的朋友和老师,在我焦虑的时候给我安慰和鼓励;感谢SA所有的老师在申请季给予我的帮助,让我能顺利完成整个申请过程。
我的植物
石榴
来源:斌弟谈理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