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黄维走出管理所大门时,看到的是满头白发的妻子和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在黄维特赦后不久,他和妻子蔡若曙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75年,随着最后一批战犯的特赦,黄维终于重获自由,这一年,他已经56岁,而蔡若曙也已44岁。
当黄维走出管理所大门时,看到的是满头白发的妻子和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在黄维特赦后不久,他和妻子蔡若曙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照片中的黄维已经不再是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但从表情中依然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倔强,反而是他的妻子蔡若曙非常的开心,苦等27年,终于能和丈夫团聚,她的脸上笑开了花。
团聚后的生活本应是美好的开始,可是27年的等待才换来了短短一年的幸福时光,这张照片拍摄一年后,蔡若曙跳下护城河,最终遗憾离世,夫妻俩阴阳相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黄维早年从师范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回江西当小学教员,后因得罪乡绅辞职离乡,恰遇黄埔军校招生,受学长方志敏鼓励一同报考,然而方志敏未参加复试便离开。
方志敏已是党员,受委派去江西,不得不对黄维保密,而黄维入黄埔后集体填表加入国民党。
黄埔时期的蒋介石英姿勃发,喜谈儒家思想,具传统读书人气质的黄维对其崇敬,他学习认真、做事严谨,两次东征表现出色,在校多次受蒋介石单独训话。
1927 年后国共大分流,信仰三民主义“正统思想”的黄维选择追随蒋校长。
黄维对打仗不太感兴趣,在国军里有“书呆子”外号,抗战后一心从事军事教育,在武汉创办新制军官学校并任校长。
1948 年秋,十二兵团成立,蒋任命黄维为总司令,黄维虽不情愿但因蒋多年知遇之恩而接受,还称打完仗要回去办学,蒋也答应了。
然而他很快沦为阶下囚,晚年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黄维表示蒋是老师、校长和多年长官,自己只能听从他。
淮海战役中,与黄维最后对阵的是老同学陈赓,陈赓了解他的书呆子性格,索性打破常规,放弃已占领的阵地,在两翼设伏,黄维果然上当。
被俘时,黄维虽换上了上尉衣服,但口袋装着欧米茄表和派克钢笔,一眼被解放军战士看出不是等闲之辈。
在战犯管理所,黄维特立独行,朗读《正气歌》、抄写《石灰吟》,以文天祥、于谦自况,拒称蒋介石为蒋匪,仍称“蒋总统”“蒋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黄维被俘虏,一开始传出来的消息说他阵亡了,蔡若曙信以为真,就带着孩子去了台湾。
可她人在台湾,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大陆,想尽办法打听黄维的消息,一直到1950年,她才搞清楚,黄维只是被俘了,人还活着呢。
这下子,蔡若曙高兴得不得了,开始琢磨着怎么回大陆,满脑子就开始盘算着怎么想办法回到大陆去。
为了不引起旁人过多的关注,她琢磨出了一个稳妥的法子,先带着孩子到香港住了一年,等风头过去,一切看似都平静了,这才带着孩子们回到大陆,在上海安下了家。
回到大陆后,在相关部门的热心帮助下,尽管她有着战犯家属这样特殊的身份,但审查流程进行得格外顺利。
她成功通过了政治审查,顺利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而她的大女儿黄敏南,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复旦大学读书。
在上海这座繁华又忙碌的城市里,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蔡若曙一个人肩上,她靠着图书馆那份微薄的工资,艰难地养活着几个孩子。
周围的邻居、朋友看着她过得这么辛苦,都心疼不已,纷纷劝她离婚,甚至还有不少人向她表达了好感,追求她,可蔡若曙就像吃了秤砣铁了心一样,不管别人怎么说,她就是不同意离婚,一直等着丈夫黄维被释放回家。
后来,蔡若曙四处托人打听,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得知丈夫被关在北京功德林监狱。
她满心欢喜,以为很快就能见到丈夫了,可没想到,那时候黄维得了严重的肺结核,监狱有规定,为了防止病情传播,她根本没办法去探视。
黄维一门心思要研究永动机,管理人员怎么说都说不通,就想着让蔡若曙来劝劝他,看看能不能让他回心转意,一接到通知,蔡若曙高兴坏了,赶紧赶到北京。
她带了好多肉和菜,进了管理人员专门给她们安排的房间,和黄维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蔡若曙就劝说丈夫,好好表现。
她话还没说完,黄维就火了,气呼呼地说:“我这不是固执,我这是真心实意为人民作贡献!这要比做那些有罪的反省更实际,如果我的发明成功了,那我们夫妻团圆指日可待!”
说完,他把筷子往桌上一摔,又说:“从现在起,我不吃你做的饭了,你也别来看我了!”
这是黄维入狱后, 蔡若曙第一次感受到了他的态度,他发现眼前的丈夫变了,跟过去的不一样了,有些生疏了。
她知道,兵败被俘后,丈夫遭受到了太多,才会这样,为此她决定给予丈夫更多的关心,只可惜,这种关心,黄维并不愿意接受。
时隔好多年,蔡若曙满心欢喜的再次见到了自己的丈夫,觉得他还是没变,还是原来那个样子,只是老了。
为了能和家人团聚,蔡若曙一次又一次地从上海跑到北京。
1959 年,首批特赦战犯名单宣布,有邱行湘、杨伯涛等,据说本有黄维,因改造不力由邱行湘,杨伯涛代替。
此时准备迎接丈夫回家的蔡若曙听到这个名单,瞬间心如死灰,巨大的期盼一下子全落了空。
希望落空的蔡若曙深受打击,出现了严重的幻听,当时亲人知道她的精神已经出现紊乱,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即便如此,蔡若曙在外人面前极力克制自己,照常在图书馆上班,毕竟她要养活一家五口人,当时蔡若曙的处境可想而知,要赚钱,还要忍受病症带来的折磨。
雪上加霜的是,一次次听说黄维要出来,又一次次失望打击,一直熬到1975年,熬到满脸褶皱,才等到黄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的消息。
时光匆匆,一晃就到了1975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黄维在监狱中已经度过了整整27个年头。
这27年,对于被关押的他来说,是日复一日的煎熬与等待;而对于一直在外面苦苦守候的蔡若曙而言,同样是度日如年。
女儿黄慧南回忆说,黄维刚被特赦从监狱里出来的那段时间,整个人别提多得意了,他心里头觉得,自己的妻子蔡若曙能这么死心塌地地等他,这份情谊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
那时候,和黄维一起被特赦的人可不在少数,可你看看其他人家,情况大多都不一样,好多夫妻不是感情破裂离了婚,就是女方熬不住苦日子改嫁他人了。
还有的即便没离婚,也因为各种原因被拒之门外,再也没办法像从前一样好好过日子,根本没法再续夫妻间的缘分。
再看看蔡若曙,她从青春年少等到了白发苍苍,27年的漫长岁月,她一个人扛起了生活的所有重担,却始终坚守着对丈夫的承诺,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所以黄维心里头满是骄傲,就因为蔡若曙对他这份不离不弃、矢志不渝的情义。
虽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了黄维出狱的那一天,可蔡若曙的精神状况却并没有因此有丝毫好转。
黄维重获自由后,蔡若曙就像一只惊弓之鸟,心里始终悬着一块大石头,整日里忧心忡忡,老是害怕他又被关进去。
而且当时时局特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各种思潮暗流涌动,蔡若曙本来就神经紧绷,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是被恐惧紧紧笼罩,她害怕黄维一个不小心,又做出什么“错误”的事情。
为此,她对黄维越来越关心,总害怕有人会抢走自己的丈夫,可面对蔡若曙的关心,黄维一点都领情,对她总是冷冷的,长期的冷暴力,让蔡若曙的精神状况更加糟糕了。
最终,在1975年5月8号这一天,蔡若曙撑不住了,当天,她趁着黄维外出散步,便独自出门,之后跳进北京的护城河,自尽了……
黄维生了一场重病,整个人虚弱地躺在病床上,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到了需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时候,他连床都下不了,根本没办法去参加。
一想到妻子蔡若曙已经离世,而自己却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连告别仪式都没法去送送她,黄维心里非常自责,这种悔恨跟随终身。
蔡若曙苦等了27年,才换来团聚,最终却是这样的结果,真的让人非常的心疼。
想当年,她本是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可谁能想到,命运弄人,整整27年的等待,那是多么漫长的岁月,足够让一个懵懂少女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
更让人唏嘘的是,在蔡若曙为爱自杀投河后不久,黄维紧接着就迎娶了第三任妻子史逸清,史逸清是一位苏北大姐,性格颇为豪爽。
晚年的黄维主要由史逸清与小女儿黄慧南照顾,黄维去世后史逸清独自一人生活,晚年曾经被邀请参加过政协会议,之后不见历史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黄维去世后27年,他与第二任妻子蔡若曙合葬在杭州西湖,对于黄维将军的私德 我表示唏嘘,但更让我唏嘘的是蔡若曙女士的决绝与悲剧……
《 书摘 》——黄维,一个将军的“改造” 2011年06月01日
人民文摘——父亲黄维走出秦城监狱之后2010年第7期
来源:平观千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