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典刚闭幕,冷风划过广场,甘肃省政府的新主邓宝珊走出会场,没有停顿,步履很快消失在人群背后。他的故事,过去常常被织在更热闹的布景之下,但每个边缘人物都有自己的火候,这点不少人总会忽略。很多年里,他穿梭于对立两端,却始终没法把那些疑问彻底熨平,直到那天和毛泽东面
大典刚闭幕,冷风划过广场,甘肃省政府的新主邓宝珊走出会场,没有停顿,步履很快消失在人群背后。他的故事,过去常常被织在更热闹的布景之下,但每个边缘人物都有自己的火候,这点不少人总会忽略。很多年里,他穿梭于对立两端,却始终没法把那些疑问彻底熨平,直到那天和毛泽东面对面的时候,才终于冒出来了。
他本是旧时代军人,心里却拎得清大局。傅作义带着他驶向西柏坡,冬风刚停,他们前脚落座,毛泽东、周恩来已赶来。在这样的场合下,邓宝珊的迟疑不是什么稀罕事。但一句“你们为何不通气就打榆林?”脱口而出,让屋里气氛微妙变化。一阵尴尬夹杂着难言的情谊,大家都在等回应。
毛泽东笑了,好像啥也没放在心上,说第一场战役他知情,本是牵制胡宗南,顺便试试能不能把老邓“请”过来。这话听着轻描淡写,谁又知道背后的弯弯绕?邓宝珊却不买账,摇头,说请法有点别致,他总不能主动赔上名节。这时气氛不冷不热,像是雨后的石头,摸一把还是带着旧土气。
第二次进攻,是彭德怀拍板,意愿是围城打援。只是后来部队物资紧张,不得不撤。屋里气氛终于松弛下来,周恩来适时补了一句,往事都翻篇吧,现在北平不就因他才成了“和事老”?大家露出了久违的笑。没有针尖对麦芒的警觉,只剩下一点不咸不淡的人情。
真要说起来邓宝珊跟共产党结下梁子,也跟这些年起起伏伏的局势分不开,他是同盟会的旧部,早早就在孙中山麾下出过头。家境普通,父亲给他留下的只是一副读书人的骨头和点饿火,他自己攥紧拳头挤进了军队。只是命不好,十三岁就成了孤儿,兰州当学徒开始闯荡。没人会料到,几年后他会扛枪站上新疆雪地里。
他最早不过是文书,写得一手字,能当司书已很不易。这年头,识字就像上膛的步枪。有了门路,他攀上了新军的队伍,动乱里机会常常藏在墙角。加入同盟会后,他参与了伊犁的大动静,清兵来袭,起义军连长死在火头上。邓宝珊提枪喊话,这种场面大多“死里逃生”,士气差点崩溃。他却转念突袭后方,兵荒马乱里撞到敌军车前。一哄而散,场面收场得有点狼狈,不过也靠着这股子狠劲从新兵熬成了主心骨。
与延安的拉锯,这不是头一次,更不会是最后一次。抗日时他被朱元璋派到榆林,表面为了抗击外敌,背地里多数时间都在看上面的神色行事。兑着国民党的令,他却架不住和八路军搞默契。陕甘宁边区牢牢挡在中间,全赖他不肯牺牲当下合作。有的时候,合作和投机只隔一道门。
邓宝珊曾经悄悄绕道延安。到那儿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挤进了骡马店——临时住处连条干净床单都难寻。他带的人都提防着,怕有个万一。谁料想,公安的人发现他们后,层层汇报,竟引得毛泽东亲自到骡马店登门。这样的会面不像高级将领的排场,反而显得有点随性。毛泽东开玩笑,说延安穷,不怕请不起饭。大家气质就像是老朋友巷口打招呼,有点敷衍,也有股无声的默契。
他原打算只停一天,可毛泽东几番挽留,他还真呆了下来。那几天,他见了不少人,参观抗大、参会,也话里话外摸到了边区的新气象。那些天的延安,像一锅刚出炉的炖菜,没啥花头,但滋味实在。他的二女儿在陕北也读书,这些细节也许常常被人忽略。告别时,带着不舍,总觉得这种新鲜劲不会轻易消散。
错过一次,哪怕隔年绕道,还是硬闯去延安。他偏偏逆着蒋介石的安排,宣称不走指定路线,“就是要走延安”。这句话多少带了点赌气。他能捍卫边区通道畅通,傲气得很。这背后玄机多,合作的旗号、个人的算盘,两副账分不清。他是个倔脾气。蒋介石心里有疙瘩,大事却不能点破,只能拐弯压他。
毛泽东每次听说这些事,总会提他是“朋友”。但洪水猛兽、硝烟乱舞,朋友二字其实装不下所有利益和选择。桌上的宴请,李富春、萧劲光、周小舟轮番上阵,谈着聊着,很快就偏出了主题。没几个人忘得了,这些饭桌上的朋友,前脚刚干过仗,后脚凑在一块推杯换盏。
他在延安呆的那几个星期,期间与毛泽东谈了不少,大致说的是抗战局势,成败又好像都随口而过。有些人擅长记账,邓宝珊却不是。他做什么事,嘴上说得圆滑,心里其实窝着一团火。他立场摇摆,有人说他是投机主义者——但换作当时,谁能保证自己永远站得稳?
抗战的转折点来得慢腾腾。国民党的压力他照单全收,可他几度顶住了命令。用“功劳”这个词把他归纳死板了,那些年他明里暗里做了不少让上头不高兴的事,但也没落到两边不讨好。有人觉得这叫聪明,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软骨。
细想邓宝珊的际遇,不难发现,他既不像书里那类被命运推着走的小卒,也称不上是掀浪翻波的大英雄。他妄图踏在两端间留下一块自留地,最后还是成了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合作者。究竟他这么多年图的是什么?为了个人安稳、两头都不愿失去的关系、莫名其妙的执念,还是…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但有一点,邓宝珊总有自己的坚持。他宁愿走延安,也不肯服从迂回的命令,他明明知道风向,却固执认定“我们的部队是打日本人的,不打同胞”。抗争,在他未必是喊口号的英雄行为。
邓宝珊不是唯一在夹缝中徘徊的人。他和时代一起晃悠,那些决定归属感的抉择,外人看来是利弊分明,对当事人却总是多了好几层灰。选择延安、暂时妥协、再寻合作,都不是什么高明的谋略。有人说这种人注定被历史忽略。可要是没有他们?事情还能这么收场吗!
偶尔,他的行为甚至变得矛盾。他一边强调情义,一边又斤斤计较己方损失,有时拖拖拉拉,有时又义无反顾,看不懂。大家都以为他精于衡量,也许他自己都不够坚决,只是被裹挟罢了。
往后,功劳和恩怨都慢慢淡去。可细看那些年纪大了仍坚守自我的人,比只会顺从潮流的更让人琢磨。他们有时候犹豫不决,有时候固执己见,爱跳出局外又不忍真正断联。
局势热的时候,谁都会用力扒住看得见的树枝,等刀兵入鞘,依然有人记得曾在骡马店小憩的夜。浮世里,能做到这一点,已属不易。
来源:Tiam.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