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52岁突然暴毙,死因反常,竟连史官都不好意思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07:13 1

摘要:隋大业十一年,16岁的李世民跟着老爹去了雁门,救被突厥困住的隋炀帝。就是这次救驾,他第一次拿出真本事,比如建议用疑兵计,让突厥以为隋军援军到了,最后还真解了围。

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死的时候史料就写了一句话——“上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这可是把大唐带成东亚霸主的帝王,讣告简得跟记流水账似的,这里面肯定有鬼!

52岁突然咽气,23年帝王生涯里打遍天下、治出太平,为啥偏偏死因被藏着掖着?传了一千年的“吃丹药暴毙”,到底是真的还是后人瞎编?看完你就明白了。

隋大业十一年,16岁的李世民跟着老爹去了雁门,救被突厥困住的隋炀帝。就是这次救驾,他第一次拿出真本事,比如建议用疑兵计,让突厥以为隋军援军到了,最后还真解了围。

到了大业十三年,18岁的李世民才算真正干了件大事——劝李渊反隋。那年五月,李渊在晋阳发誓起兵,这事儿的核心谋划人就是李世民。唐朝建起来后,李世民主动扛了打仗的活。从武德元年到武德七年,六年时间里,他先后收拾了薛举的儿子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这些割据势力。

其中武德四年的虎牢关之战,现在提起来还让人佩服——他带三千玄甲军偷袭虎牢关,用少的兵力打败窦建德十万大军,还逼得王世充打开洛阳城门投降。这一战直接把中原两大强敌扫平,成了古代战争史上少有的经典仗。

再看贞观之治的那些制度,虽然很多都不是李世民首创的,但是他能够将前人的制度完善,这也很不错了。

就比如“五花判事”这个政策,这东西是门下省官员看奏章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意见,隋朝的时候就有个大概模样了,不是李世民搞出来的,但是他把这个办法改得更好用。另外,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这俩制度北魏的时候就有了,李渊当皇帝的武德年间,已经在唐朝推行开了。李世民没搞什么推行,只是接着用,还稍微改了改,让农民负担轻点。​

不过在用人和选官上,李世民确实有一套。他把科举制改得更完善,重用像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能人,还凑了个贞观十八学士的团队。咱们常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其实不是他一个人想出来的,是跟大臣们一起聊治国的时候,慢慢琢磨出来的。

这里得补一句,贞观初年他特别省,宫里的金银器都熔了充军饷,坚决不搞铺张;到了中期,国家有钱了,宫廷开支才稍微多了些。这种跟着实际情况调整的风格,能看出他不是个死脑筋的皇帝。​

最让人吵来吵去的,还是他的死因。

有人说贞观十九年李世民打高句丽输了,身体才垮的,这完全是胡说。那次李世民亲自带兵打高句丽,攻下来不少城池,只是没把高句丽彻底打服。后来因为粮草不够,天气又冷了,才撤的军,根本不算输。他身体变差,是从打高句丽回来之后才慢慢开始的,不是因为打败仗气的。​

至于说吃丹药,史料里确实写了他吃胡僧炼的长生药,结果突然得重病没救了。而且陕西历史博物馆里,还藏着唐代的丹药样本,检测出有汞、砷这些有毒的东西,这倒能证明唐代确实有不少人炼丹药。

现在有医生还推测,他可能早就有风疾,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高血压或者中风,丹药里的毒只是让病情更快恶化了。

有意思的是,贞观初期他还骂秦始皇、汉武帝求仙吃药,说神仙都是假的。为啥晚年变了?主要是身体越来越差,手里的权力又舍不得放,才信了个叫那罗迩娑婆寐的胡僧,让人家给他炼“长生药”。​

再说说史书为啥把他的死因写得这么简略。其实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还想过要看记录他日常的《起居注》。虽然最后没真的改掉里面的内容,但史官也不会一笔一笔完全按照真实样子去写,多少得给皇帝留点面子。把死因写得短,既保住了皇家的脸面,又没完全瞒着他吃丹药的事,算是个折中办法。

而且后来的史家也没因为他晚年吃丹药就否定他,比如司马光既说了他吃丹药死的事,又夸他文武本事比古代的帝王都强,近代没一个能比的。​

李世民他能搞出贞观盛世,靠的是跟大臣一起使劲,还愿意听不同的意见;可晚年迷上丹药,也暴露了手里握着重权的人,面对死亡时的害怕。

李世民这一辈子,既有当英雄的高光时候,也有人性的弱点。他的死因之谜,不只是一个帝王的结局,更像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来源:趣墨史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