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觅Ultra开放式耳机深度长测:500元以下值得购买的挂耳式耳机推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07:05 1

摘要:每天的生活中,耳机早已不只是播放声音的工具。它陪伴我穿过拥挤的地铁,专注于忙碌的办公间隙,也在奔跑时为我注入节奏和动力。但戴久了入耳式耳机后的胀痛,或是隔绝环境音带来的不安全感,总是让我不得不摘下来歇一歇——直到我尝试了虹觅Ultra这款开放式耳机。

每天的生活中,耳机早已不只是播放声音的工具。它陪伴我穿过拥挤的地铁,专注于忙碌的办公间隙,也在奔跑时为我注入节奏和动力。但戴久了入耳式耳机后的胀痛,或是隔绝环境音带来的不安全感,总是让我不得不摘下来歇一歇——直到我尝试了虹觅Ultra这款开放式耳机。

它不像传统耳机那样“塞”进耳朵,而是轻柔地挂在耳廓上。一开始我有些怀疑:这样听音乐,低音会不会飘?细节会不会糊?外界会不会听得一清二楚?经过整整一周从通勤到运动、从办公到休闲的全场景体验,我终于可以放心地说:虹觅Ultra,可能正是很多人一直在寻找的那款“无感却有声”的陪伴型耳机。

从充电盒拿出虹觅Ultra的第一刻,我就被它的重量惊到了——单边只有8克,差不多是一张A4纸的重量。耳挂部分采用液态硅胶包裹,触感细腻亲肤,完全没有硬塑料的冰冷和摩擦感。我戴着它连续工作了四个小时,中途甚至几次忘记自己还戴着耳机。它不会夹头也不会压耳,对我这种戴眼镜的人尤其友好。

周末晨跑是我检验耳机牢固度的“传统项目”。我故意做了几组加速跑和跳跃动作,虹觅Ultra丝毫没有松动。它采用流线型耳廓贴合设计,不像某些耳机靠“硬夹”维持稳定,而是像为耳朵自然勾勒出一个柔软的支撑框架。跑完步后颈部也没有负担,这对于运动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开放式结构最难做好的是低音和漏音控制。我原本预期不会太高,但虹觅Ultra的表现令人惊喜。

它搭载了一枚16.2mm大动圈单元——这在这个价位中非常少见,通常只有高端型号才会用上这个尺寸的发声单元。配合石墨烯振膜,声音响应速度快、失真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三频非常均衡,没有刻意加重低音来讨好耳朵,而是尽力还原声音本来的样子。

听《Hotel California》现场版时,前奏的吉他清晰定位,掌声和欢呼声有层次地分布在四周,人声温暖且位置适中。听节奏更强的《Blinding Lights》时,鼓点下沉有弹性,不轰头却依然饱满。而在安静的夜晚听《Spring》这类纯音乐,能感受到乐器之间的分离度,绝不是一片浑浊。

最让我满意的是,它搭载了智能防漏音模式,通过声波抵消技术有效控制声音外泄。在办公室中等音量播放,半米外的同事基本听不到具体内容,但我却可以清晰听到对方叫我——不必摘耳机,也能自然交流。

在地铁里打电话,我通常都得摘下耳机打开免提——否则对方根本听不清我说什么。但虹觅Ultra的双麦克风阵列+ENC降噪算法,确实提升了通话体验。我特意在晚高峰的地铁车厢里测试,对方说我的声音很清楚,背景噪音明显被抑制了。风中通话时偶尔会有风声,但人声仍然可辨,不用担心对方听不清关键信息。

蓝牙5.4的加持,让连接变得非常稳定。我从家里走到地铁站,手机放口袋,全程没有出现断连或卡顿。它支持双设备连接,我可以同时连手机和笔记本,切换时没有繁琐的重配对过程,会议和听歌之间无缝衔接。

续航方面,我正常通勤使用,三天才充一次电。单次8小时续航名副其实,充电盒还能额外提供24小时以上的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触片式快充设计,相比传统的触点充电,连接更稳定,不会出现接触不良导致充不进电的尴尬。它支持快充,早上发现没电,充电5分钟就够我路上听两小时——这种“零焦虑”体验,在实际生活中真的太实用。

作为开放式耳机,虹觅Ultra明显考虑了运动人群。IPX6级别的防水,让我运动后可以直接用水冲洗机身表面的汗水。侧面触控也很灵敏,切歌、调音量、接电话,手指一碰即生效,哪怕出汗后操作依旧准确。

虹觅Ultra并不试图用夸张的低音或刺耳的解析力来让我们“第一耳惊艳”,而是用温和、真实、舒适的方式,融入我们生活的不同场景。是我近期用过最“无压力”的耳机——无需刻意适应,戴上就行,想听就听,该摘才摘。

如果你符合以下描述,那么它很可能也非常适合你:

需要长时间佩戴,但又受不了入耳式的胀痛;

喜欢在运动或通勤时保持对环境感知;

追求自然、耐听的声音,而不是轰炸式低音;

希望一副耳机覆盖办公、运动、日常多重场景;

预算在400元内,但拒绝妥协品质。

虹觅Ultra就像一位温和而靠谱的伙伴,不张扬,却总是到位。它让我相信,开放式耳机不仅可以舒适,还可以真好听。

来源:小胡科技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