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夹烟”网红打卡墙引发争议。有投诉认为该形象可能误导青少年并在公共场所引发不当模仿。馆方及专家回应指出,此形象呈现了历史真实且生活化的鲁迅,是其重要文化标识,强调应尊重历史而非简单抹去细节,同时呼吁公众更关注其精神内涵而非表面行为。
中考作文素材积累------“鲁迅夹烟”网红打卡墙引发热议
事件概括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夹烟”网红打卡墙引发争议。有投诉认为该形象可能误导青少年并在公共场所引发不当模仿。馆方及专家回应指出,此形象呈现了历史真实且生活化的鲁迅,是其重要文化标识,强调应尊重历史而非简单抹去细节,同时呼吁公众更关注其精神内涵而非表面行为。
热点时评1
游客投诉鲁迅夹烟墙画:莫让“保护”变成认知成长的枷锁
杭州网
近日,有游客因绍兴鲁迅纪念馆一幅鲁迅夹烟的墙画,以“误导青少年”为由发起投诉,此事迅速在网络引发热议,也让“如何看待历史形象与青少年教育”的话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面对这起投诉,我们更需冷静思考:对青少年的保护,不应异化为过度的“温室式”包裹;历史的呈现,也不该因片面的担忧而失却本真。唯有理性看待历史、科学引导成长、审慎对待投诉,才能真正助力青少年构建健全的认知体系。
对青少年的保护,需把握尺度,莫让“误导”标准泛化。近年来,“保护青少年”常成为一些争议事件的出发点,从下架含“敏感”歌词的歌曲,到修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不适”片段,部分人将“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边界不断扩大,仿佛青少年只能生活在无菌的真空环境中。然而,孩子并非易碎的玻璃制品,更不是只能在温室中生长的花朵。鲁迅作为近代文学巨匠与思想先驱,其夹烟的形象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是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思考与创作的生活缩影,并非所谓的“不良示范”。若将此类真实历史细节都视作“误导”,动辄要求整改,实则是低估了青少年的判断力,也剥夺了他们在多元信息中辨别是非、锤炼心智的机会。真正的保护,应是教会孩子客观看待世界的复杂性,而非为他们打造一个虚假的“纯净”空间。
青少年的认知成长,需扎根现实,在多元体验中建立自我判断。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单色画布,而是充满丰富细节与复杂维度的立体图景。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本质上是不断接触、理解、适应真实世界的过程。鲁迅纪念馆的墙画,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还原,更是引导青少年走进历史语境的窗口。通过这幅画,他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鲁迅所处的时代氛围,理解他“横眉冷对千夫指”背后的家国情怀,而非仅仅聚焦于“夹烟”这一表层行为。若为了所谓的“避免误导”,刻意抹去历史形象中的生活化细节,实则是将历史扁平化、符号化,让青少年失去了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只有让孩子在真实的历史与现实中探索,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思考,才能培养他们独立的认知能力与辩证思维,让他们在未来面对复杂世界时,拥有坚定的判断与选择能力。
对待游客投诉,需深究动机,警惕“精神幼态化”的认知偏差。此次投诉事件中,表面是“为青少年着想”的善意,实则暴露出部分成年人对历史、对教育的认知误区——将自己的片面担忧等同于“正确标准”,用极端化的思维看待事物,却忽视了历史的客观性与教育的科学性。更值得反思的是,部分投诉者看似以“监护人”“教育者”的身份发声,实则自身的精神世界缺乏理性与包容,既无法客观看待历史细节,也不能理解青少年成长的真实需求,反而用“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制造争议。这种“生理已成年,精神仍幼态”的认知状态,若主导了对公共文化场所的评价标准,不仅会让历史文化资源失去本真魅力,更会给青少年传递错误的认知信号:遇到问题只需否定与投诉,而非理性分析与包容理解。
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对当代人而言,这份“直面”与“正视”同样重要。正视历史的真实细节,直面青少年成长的客观需求,审视自身认知的局限与偏差。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墙画不该成为争议的焦点,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在保护与引导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成年人的理性认知为青少年的成长护航,而非让过度的担忧与片面的投诉,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枷锁。唯有历史不失真、保护有尺度、投诉有理性,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多元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理解历史、拥抱现实中,成长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包容胸怀的时代新人。
时评2
据报道,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一些游客会来此拍摄“给先生点烟”的打卡照片。近日,一游客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并在8月22日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
事件被曝光后,引发了广泛关注。观察舆情不难得出,绝大多数讨论倾向于认为投诉者“小题大做”——怎么禁烟禁到鲁迅头上了?
当然,也有声音指出,投诉者给出的理由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其声称,该画的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同时还会误导青少年。如此一来,也许稍作改动显得更为谨慎,但未必非得按投诉人建议完全撤掉这一画面,可以考虑在一旁加上“吸烟有害健康,迅哥儿肺也不好,不要学他哦”之类的友善提示。
无论你赞同与否,投诉区确实是有话就说的地方——无理投诉也是如此。即便无理,也许也能提供一些灵感,反映一些问题。对于某一条投诉大动干戈是不必要的,人长嘴就是要讲出自己的诉求,我们各种表达渠道是要让人讲出自己的诉求。更何况,这条投诉本身是出于为公共利益而考量,即便其建议的解决方案不那么好,态度上过于较真让一些网友感到不快,但我们完全可以仅仅从中提取有价值的部分,至于其他天真的部分,一笑了之。
事情的关键在于,受理部门能不能随便受理这类投诉。现在盛行的一种风气是,谁投诉谁有理。一些地方市长热线被滥用就是典型案例,干实事的人苦于不得不讨好一些不合理投诉。
投诉只是反映问题的方式,不是问题本身。解决问题拿出智慧,要靠我们自己。
越城区文广旅游局的回复称:“鲁迅故里景区为市文旅集团主管,非我局职权范围,建议您直接向绍兴市文旅集团提出。”现在压力给到绍兴市文旅集团——迅哥儿的烟还能留下吗?与此同时,公众对于公共场所空气质量的隐忧也看到了吗?迅哥儿的烟可以留下,因为那从来没有真正危害过谁,但对于后者,还有太多解决方式。
时评3
鲁迅夹烟墙画引争议:别让“神坛”遮住烟火气
杭州网
近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鲁迅手里夹香烟的网红打卡墙,被一名游客投诉,认为这幅墙画不妥,会对青少年的行为有不良影响。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打卡墙引发的投诉风波,本质是公众对历史人物形象建构的认知分歧。投诉者担忧夹烟形象误导青少年,其核心诉求是维护文化符号的正向引导性;而支持方认为还原生活中的鲁迅更显生动,背后是对历史人物生活化的认可。
事实上,鲁迅抽烟并非凭空创作—— 其书信中多次提及夜写文章时抽支烟,纪念馆用艺术化手法呈现这一细节,本意是让“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形象多一层凡人温度。应当明确的是,伟大从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在真实里扎根的力量。
此外,鲁迅先生在生活中还有很多鲜活的小细节,比如年少时的鲁迅,亦有孩童式的鲜活与烂漫,《社戏》里夏夜的江南水乡,他做完功课便揣着期待,与小伙伴们摇着乌篷船穿过月色,赶去邻村看社戏;散场后意犹未尽,又溜到豆田摘了些罗汉豆,在船头生火煮着吃。多年后他在文中回望这段时光,仍忍不住感慨:“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再比如对小动物的温柔,他在《狗・猫・鼠》里写过自己童年时救过的隐鼠,他还会把饼干掰碎喂给它;后来儿子海婴养了一只小白兔,鲁迅虽嘴上不说,却会悄悄观察兔子的习性,甚至在雨天特意把兔子笼挪到避雨的廊下,还在日记里记下 “兔食萝卜甚多”,这份藏在文字里的柔软,打破了大众对鲁迅先生冷峻文人的刻板印象。
这些细节并非无关紧要的琐事,它们和“夜写文章抽支烟”一样,都是鲁迅作为“人”的真实印记,会念旧、有偏爱、懂温柔、重细节。还原这些片段,本质不是消解他的精神价值,而是让年轻人明白:伟大的精神从不是悬浮的神坛符号,而是生长在烟火气里的力量,这样的鲁迅,才更易让人产生共鸣,也更能让他的思想真正“活”在当下。
争议的关键不在于抽烟本身,而在于是否误判了史实对现代价值的影响。正如网友所言,“知道鲁迅抽烟却不模仿,恰是理性认知的体现”。将误导青少年的责任归咎于一幅墙画,未免高估了单一形象的影响力,也低估了教育引导的作用。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