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说“宋之问没有杀害刘希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16:23 2

摘要:误导后人的宋之问夺诗杀甥谎言出自唐朝人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到了元朝,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一·刘希夷》又添油加醋,似乎让人觉得这事再没恁真了:

三说“宋之问没有杀害刘希夷”

宋宗祧/文

误导后人的宋之问夺诗杀甥谎言出自唐朝人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到了元朝,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一·刘希夷》又添油加醋,似乎让人觉得这事再没恁真了:

刘希夷,字廷芝,颍川人。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尝作《白头吟》,一联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叹曰:“此语谶也。石崇谓‘白首同所归’,复何以异。”乃除之。又吟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复叹曰:“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遂并存之。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对此,我曾写了《宋之问没有杀害刘希夷》《再说宋之问没有杀害刘希夷》给与澄清。没有料到,这些天读刘希夷、王维诗,又发现了韦绚、辛文房造假的新证据,忍不住一吐为快。

《全唐诗》卷82_15有刘希夷的《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

清洛浮桥南渡头,天晶万里散华洲。

晴看石濑光无数,晓入寒潭浸不流。

微云一点曙烟起,南陌憧憧遍行子。

欲将此意与君论,复道秦关尚千里。

刘希夷送的殷四是谁?当我正为不知道殷四是谁茫然时,忽然发现王维也写有两首与殷四有关的诗。

1.《送殷四葬》:

送君返葬石楼山,

松柏苍苍宾驭还。

埋骨白云长已矣,

空馀流水向人间。

2.《哭殷遥》:

人生能几何,毕竟归无形。

念君等为死,万事伤人情。

慈母未及葬,一女才十龄。

泱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

浮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

行人何寂寞,白日自凄清。

忆昔君在时,问我学无生。

劝君苦不早,令君无所成。

故人各有赠,又不及生平。

负尔非一途,恸哭返柴荆。

从王维诗中得到如下信息:①殷四名叫殷遥;②殷四死得早,其时老母去世未下葬,女儿才十岁;③殷四死后葬在石楼山。

在读过王维诗之后,又发现了储光羲(约707年-约763年)的《同王十三维哭殷遥》:

生理无不尽,念君在中年。

游道虽未深,举世莫能贤。

筮仕苦贫贱,为客少田园。

膏腴不可求,乃在许西偏。

四邻尽桑柘,咫尺开墙垣。

内艰未及虞,形影随化迁。

茅茨俯苫盖,双殡两楹间。

时闻孤女号,迥出陌与阡。

慈乌乱飞鸣,猛兽亦以跧,

故人王夫子,静念无生篇。

哀乐久已绝,闻之将泫然。

太阳蔽空虚,雨雪浮苍山。

迢递亲灵榇,顾予悲绝弦。

处顺与安时,及此乃空言。

储诗“念君在中年”进一步明确殷四死时不过三十余岁。“筮仕苦贫贱,为客少田园。膏腴不可求,乃在许西偏”,知殷遥有田园在“许”地西部。所谓“返葬”,盖指由长安归葬于许西。许,今河南许昌市东。结合王维诗“送君返葬石楼山”,《新唐书·地理志》谓汝州梁县(今河南省汝州市)“有石楼山”,其地正居许之西。明《正德汝州志》也说:“石楼山,在州东北30里,山多大石,若楼台之状。”就是说,殷四很可能也是汝州人,葬在了汝州,与刘希夷是同乡。

储光羲更说“迢递亲灵榇,顾予悲绝弦”,表明储光羲与殷四交情深厚,不辞路途遥远亲为抬棺。读到此忽发灵感,觉得某些典籍或许会有殷四生平的片段记载。一查果然:

《唐诗纪事》卷十七:

殷遥

……

王维哭之云:“人生能几何,毕竟归无形。念君等为死,万事伤人情。慈母未及葬,一女才十龄。漭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浮云为苍忙,飞鸟不能鸣。行人同寂寞,白日自凄清。忆昔君在时,问我学无生。劝君苦不早,令君无所成。故人各有赠,又不及半生。负尔非一途,恸哭返柴荆。”又曰:“送君反葬石楼山,松柏苍苍宾驭还。埋骨白云长已矣,空余流水向人间。”

遥,丹阳人,天宝(742年年-756年)间终于忠王府曹参军。

一句“天宝间终于忠王府曹参军”,让我们想到,殷四最早也就生于景龙-开元之间。开元作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始于713年12月,到741年12月改元天宝,共计29年。景龙是唐中宗的年号,始于707年,终于710年。如果说殷四生于707年(储光羲此年生),到开元末、天宝初就是三十四五岁。刘希夷能够送殷四入关这件事就表明,他至少活到了开元年间。而所谓害死他的宋之问,死于开元元年前一年的先天元年,即712年。这就奇怪了!害人的“凶手”死了,“被害人”却活在人世,难道刘希夷会死而复生吗?

再看王维。学界通常把王维的生年定为长安元年(701年)。说明王维、储光羲、 殷遥一生主要活动在开元、天宝年间。这就让人联想,刘希夷要么寿命很长,要么也是开元天宝这个时代的人。《唐才子传》说他“上元二年(675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恐怕也不真。按这个说法,开元元年,他是63岁,开元十年他是73岁,他怎么会送一个还是娃娃的殷四赴关中!按照刘希夷《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欲将此意与君论”的口气,他与殷四两个人的年纪相差不会太多!

《全唐诗》卷82-20刘希夷的《饯李秀才赴举》似乎泄露了一些端倪:

鸿鹄振羽翮,翻飞入帝乡。

朝鸣集银树,暝宿下金塘。

日月天门近,风烟夜路长。

自怜穷浦雁,岁岁不随阳。

刘希夷送李秀才赴京应举,为别人祝福的同时,竟然感叹“自怜穷浦雁,岁岁不随阳”,什么意思?还不是感伤自己没有功名吗?再说,几乎所有有关刘希夷生平事迹记载的书籍都没有说到刘希夷担任过什么官职。这对于一个历经十年寒窗科举及第的士子来说是极不正常的。

总之,宋之问与刘希夷很可能穷其一生都没有见过面,“秦琼战关公”,何来夺诗杀人之事?好事者为文不仅诬赖好人宋之问,还累及千千万万后世之人,为他们胡编乱造的故事永无休止地打嘴仗,好不气煞人也!

愿写史者口中积德,笔下积德,胡说八道者诫之、再诫之!

作者简介:宋宗祧,河南省巩义市蔡庄村人,天大毕业,曾就职于河南化工厂、河南省劳动人事厅、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河南省外经贸厅(现商务厅)。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巩义市河洛文化研究员,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巩义分会顾问,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隋唐史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省级银发人才库成员。

宋宗祧不仅提出了嵩山是中华父亲山,还解决了唐朝著名诗人宋之问、王维长达千年的出生地在登封的问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理清了两《唐书》《资治通鉴》抹黑矮化武则天的许多重大问题。宋宗祧出版有《中原先贤百传》《好高赋》《宗山虹岚》《蔓草零露》《怀瑾握瑜》《柳烟花影》《三分历史七分文学》《拨诬见天》和《还原武则天(上中下)》等11部著作,计360万字。2003年,《中原先贤百传》被郑州晚报评为“最受市民喜爱的十大好书”之一。2022年9月,宋宗祧反映武则天政治生涯的新编历史剧本《应天门》获洛阳市优秀剧本奖。

来源:周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