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残疾儿童不敢独自行走怎么办?这些方法帮您解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9 16:09 2

摘要:基于定向行走的功能,前定向行走能力至少应该包含独立行走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听觉判断声音远近和方向的能力、感知空间的能力、区分上下左右前后的能力、抓握的能力、辨别身体部位的能力等。

特殊儿童家庭

早期干预指南

青羊残联

孩子不敢独自活动怎么办?

孩子不喜欢活动怎么办?
有哪些辅具可以帮助孩子独立行走?

……

小编特意从
《家庭早期干预指南系列丛书

——视力残疾儿童》中
梳理了一大波核心干货知识
供大家收藏分享!

一、什么是前定向行走能力?

前定向行走能力就是在正式学习定向行走技能时所具备的相关准备技能。

基于定向行走的功能,前定向行走能力至少应该包含独立行走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听觉判断声音远近和方向的能力、感知空间的能力、区分上下左右前后的能力、抓握的能力、辨别身体部位的能力等。

二、孩子不敢独自活动怎么办?

小丽是一名全盲的孩子,因为看不见,从小胆子就特别小,虽然她可以完成站立、行走、跑步、跳跃等简单动作,但都需要别人搀扶。如果大人撒开她的手,她不仅会立刻停止行走、跑步或者跳跃,而且还会大声喊叫。即便大人用言语要求她继续行走,她也不理会并继续喊叫。如果长时间不理会她,她会更大声地喊叫。怎样才能减少小丽喊叫的行为,增强其独立站立、行走、活动的能力呢?

思考:如果您是小丽的家长,会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小丽具备站立、行走、跑步、跳跃的基本能力,只是大人撒手时才会喊叫。如果家长闭上眼睛尝试独立行走就会发现,在失去视觉的情况下,会因为不能确定周边环境而产生恐惧心理,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小丽会大喊大叫了。我们首先要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再逐渐锻炼其独立行动的能力。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策略1:改变肢体接触方式

日常生活中,视力残疾孩子因为对周围环境的恐惧,会主动拉着家长的手,这让他们感到心安。建议改为家长主动、孩子被动的肢体接触方式,这样有助于逐渐减少孩子的恐惧心理,同时将肢体接触的部位、时间、程度等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交给家长,为后续逐步取消肢体接触奠定基础。

2

策略2:身后位站立

调整家长与孩子行走过程中的站位,家长在孩子的身后站立和行走,有助于提高孩子主动向前行走的积极性,锻炼胆量。如果需要,家长可将手搭在孩子的肩膀上,给予孩子一定的安全感,减少孩子的恐惧心理。

3

策略3:以物品为桥梁进行接触

使用物品代替家长的直接肢体接触。比如孩子刚练习走路时,家长可以握着孩子的手,共同握住一根绳子或一根小棍。待孩子熟悉以后,逐渐撤除家长与孩子的直接肢体接触,过渡到家长与孩子各自抓住绳子或小棍的一端,以物体为桥梁建立接触,直至最终孩子独立行动。

4

策略4:间歇性肢体接触

将全过程肢体接触调整为间歇性肢体接触。例如家长在陪伴孩子行走时,可以每隔几秒就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采取其他孩子喜欢的身体接触方式,给孩子一定的安全感。随着孩子熟悉度的增加,逐渐延长肢体接触的间隔时间。

5

策略5:随时给予声音提示

当孩子能够尝试独立行走时,家长应随时给予声音提示。比如介绍前面的路面很平坦,帮助孩子对路况建立心理预期。家长应及时用言语鼓励和表扬孩子,让孩子提升自信心和增加安全感。声音提示的频率也应视孩子的熟练度逐渐调整。

三、孩子不喜欢活动怎么办?

小美是一名全盲的孩子,平时喜欢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几乎不会主动参与家中的游戏活动。外出时也只会牵着妈妈的手向前走。妈妈想和小美玩追跑游戏,但小美往往只会站在原地。

思考:如果您是小美的家长,会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呢?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帮助小美更多地参与活动。

1

策略1:熟悉环境

不管室内活动还是室外活动,我们首先要告知孩子环境情况。环境情况包括活动时使用的物品、活动的方法和规则。如果是户外活动,还应该包括路况信息、设施信息等。让孩子建立对整体环境的认知,避免其因为恐惧周围环境而影响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

策略2:创设有意思的活动环境和氛围,调动其积极性

家长对视力残疾儿童的影响更为明显。为此,家长可以使用夸张的语调开展游戏活动并参与其中,让孩子通过家长的笑声和语言,感受到游戏活动的乐趣,从而提高孩子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

3

策略3:以喜欢的玩具、食物等作为游戏的奖励,激发其参与动力

小美虽然不喜欢活动,但一定有喜欢的食物或者玩具等,为此,家长可以在变换游戏形式的同时,将其喜欢的事物作为奖励。如设置各类闯关环节,到了不同的关卡可以获得不同的任务奖励,从而激发其参与动力。当然,任务奖励要适当,比如一共设置10个关卡,完成5个关卡就可以获得1个小贴画,完成10个关卡就可以获得2个小贴画,2个小贴画就可以兑换一块糖,等等。

四、外出时怎么引导孩子?

丽丽的妈妈非常喜欢带丽丽外出,希望通过外出,能够让丽丽更多地认识外部世界,但往往没能如愿,那么在外出时,应该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从而增进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呢?

思考:您平时带孩子外出时是如何引导孩子的呢?

视力残疾儿童家长带孩子外出时,应该充分调动其五感,提高其综合认知能力。

1

策略1:告知外出的目的地、到达方法、要完成的任务等

每一次外出,家长都要尽量告诉孩子此次外出的目的地以及到达的方法,比如乘坐什么公交车,到哪站下车,坐车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等。还要告知孩子本次外出的任务是什么,比如购买黄瓜。还可以进行拓展,告诉孩子应该到蔬菜店去买黄瓜,到水果店可能就买不到了,还可以告诉孩子黄瓜可以怎样食用以及黄瓜的特征,等等,从而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2

策略2:给孩子描述您看到的场景和事物

在路途中,家长可以给孩子描述您看到的场景和事物,比如您看到了一棵开满花的树,一个清洁工阿姨在清扫路面,等等。家长还可以进行拓展讲述,比如一棵开满花的树,家长就可以讲一讲这是什么树,开了什么颜色的花,还可以带孩子去闻一闻花香、摸一摸树叶,等等。

3

策略3: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收获等

此次外出结束后,家长可以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心情、经历、收获等,通过引导孩子分享,来帮助其加深印象,提高认知能力。

重要提示

家长带孩子外出时,一定不能只让孩子待在自己身边,一定要让孩子亲身参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可以给孩子使用哪些行走辅具?

0-6岁的视力残疾儿童可以借助一定的辅具行走,以保证自己的安全。比如:对于初步掌握了独立走路技能的孩子,家长可以为其准备带轮子的小推车,行走过程中保持辅具在前、孩子在后的状态。遇到障碍物时,孩子可以借助辅具很好地保护自己。对于走路较稳、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为其准备适合其身高的盲杖,通过盲杖探索路况,达到安全行走的目的。

六、孩子什么时候

可以开始练习使用盲杖?

盲杖是视力残疾人士行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辅具,现有盲杖的款式较多,长度各不相同。孩子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练习使用盲杖,没有一定之规,但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有基本的独立行走能力,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看孩子独立行走时双手是否能垂于身体两侧并自然摆动;

二是手部有抓握盲杖的能力

三是有一定的听从指令行动的能力,能够听懂并按照要求使用盲杖,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满足以上这些基本条件后,孩子就可以开始练习使用盲杖了。

成都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来源:青羊残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