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在天津体检两次,肾脏一切正常。结果来深圳生活半年,就查出了双肾结石!”这一帖子立刻引起热烈讨论,不少网友留言说“身边朋友也有类似情况”。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有人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去年在天津体检两次,肾脏一切正常。结果来深圳生活半年,就查出了双肾结石!”这一帖子立刻引起热烈讨论,不少网友留言说“身边朋友也有类似情况”。
于是大家开始猜测:是不是广东的水有问题?还是天天喝汤惹的祸?又或者是海鲜吃多了?
事实上,肾结石并非广东人的“专利”,在全国各地都存在。但流行病学调查确实显示,我国华南,尤其是广东地区的结石发生率高于北方。那么,为什么在广东结石会更常见呢?在回答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肾结石?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什么是肾结石?肾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肾结石,顾名思义,就是长在肾脏里的“小石头”。它们并不是外来的东西,而是身体自己“制造”的:当尿液中的某些成分过于浓缩时,就会析出结晶,逐渐聚集成石块。
这个过程发生在肾脏里,我们称之为肾结石;如果出现在输尿管或膀胱中,就叫做输尿管结石或膀胱结石,而它们又统称为泌尿系结石。
按照化学成分,常见结石类型有:
草酸钙结石:最常见,占到 70% 以上;
尿酸结石:常与高尿酸血症、爱吃海鲜的人群关系密切;
磷酸钙结石;
胱氨酸结石:比较少见,多见于遗传性疾病。
大家可以把肾脏想象成一个“水壶”,当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物质浓度太高时,就像水壶里的水被烧干后会结出水垢一样,容易析出小晶体。久而久之,这些晶体就会聚集成长成结石。
具体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1. 尿液过饱和
如果尿液里的“溶质”太多(如草酸、钙、尿酸),或者“溶剂”太少(比如喝水太少、出汗太多),尿液就会过于浓缩,从而更容易析出晶体。
2. 保护因子不足
正常尿液里含有一些“保护因子”,比如柠檬酸和镁离子,它们能抑制晶体聚集,相当于水壶里的“防垢剂”。一旦这些因子不足,结石形成的机会就会增加。
3. 尿液滞留
当尿液流动不畅,长时间滞留在泌尿道里时,显微镜下的小晶体就有机会慢慢“长大”。这种滞留可能来自解剖或功能异常(如尿路梗阻),也可能是长期久坐、憋尿等不良习惯造成的。
4. 尿路感染
某些细菌(如 Proteus mirabilis、Klebsiella 等)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碱化,从而促进所谓的感染性结石(磷酸镁铵结石,又称“鸟粪石”)形成。这类结石生长速度快,有时会发展成鹿角样结石,几乎填满整个肾盂,对肾功能危害极大。
总的来说,结石的形成就是因为尿液里的杂质太多,水分太少,防护不足,流动不畅,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广东地区结石高发?
1. 气候因素
广东常年炎热潮湿,尤其夏季漫长、出汗量大。如果饮水不足,尿液就会变得浓缩,尿量减少,晶体更容易沉淀,这是导致结石最关键的危险因素之一。
2. 饮食习惯
海鲜摄入多
广东沿海,海鲜新鲜又便宜,但嘌呤含量高,代谢后会产生大量尿酸,增加尿酸结石风险。
汤水文化
草酸高的食物,如竹笋、花生用于煲汤的场景多见。绿叶蔬菜(如菠菜600-800毫克/100克鲜叶、苋菜300-400毫克/100克鲜叶)草酸含量高,即使经过焯水后再食用,草酸含量也高。有些汤水,例如枸杞叶猪肝汤,枸杞叶(30-50毫克/100克鲜叶,含量略低)的草酸直接溶于汤中,和叶片同时食用,几乎不怎么损耗。
钠摄入偏高
在大众传统观念中粤菜往往以“清淡”闻名,殊不知这里的“清淡”更多是指不像川菜湘菜那样重油重辣,而不是少盐。
实际上,广式煲汤、腌制品、咸鱼、调味料中往往含盐不低。高钠饮食会显著增加尿钙排泄,从而提高结石风险。
3. 遗传与代谢
研究发现,华南地区居民的高尿酸血症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尤其是广东男性群体中的患病率整体超过30%[1],甚至在某些研究中超过了40%[2],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仅为17.4%[1]。
这里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除了来自于饮食习惯的贡献外,另外很大的可能与本地人群中某些影响尿酸代谢的基因携带率较高有关。可以肯定的是,高尿酸本身就是结石,特别是尿酸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
说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我并没有提到“水质”。事实上,这正是社交平台上争论最多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华南地区结石高发的“锅”应该由水质来背,简单来说就是“广东的水不好”。
但实际上,和结石风险最相关的水质指标是水的硬度。所谓水的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含量越高,水越“硬”,也就越容易在水壶里留下水垢。
然而,检测结果却出乎意料:华南地区自来水的硬度总体显著低于中国北方。因此,把广东结石高发归咎于水质,显然并不合理。
所以简单总结一下:
广东地区结石疾病的高发,并不是因为“水质不好”,而是气候炎热、饮水不足、饮食习惯,以及遗传代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肾结石的处理方法
泌尿系结石的治疗,要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和症状来决定。以肾结石为例:
1. 当结石为非肾下极、总负荷<20 mm时
体外冲击波碎石(SWL)或输尿管镜(URS)激光碎石均为一线选择;而经皮肾镜激光碎石(PCNL)通常用于>20 mm或复杂负荷。
2. 当结石位于肾下极时
如<10 mm 可选择SWL或URS;如为10-20 mm则SWL、URS、PCNL均可考虑,但多数情形下SWL的结石清除率会略低;如>20mm,则首选PCNL。
3. 无症状小结石
对于无症状小结石可选择随访,若增长(>5 mm)、出现梗阻/感染/症状再干预。
至于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它们也有各自不同的处理原则,此处不作展开。
总的来说,治疗结石的原则是:先解除梗阻、缓解症状,再选择合适方法清除结石,并做好预防复发。不过,正如古人所说,“上医治未病”,真正的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
如何预防肾结石?
这是大众最关心、也最实用的部分,可以收藏并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1. 足量饮水
保证每日饮水2-3升,如果已经有肾结石形成了,还应适量增加;夏季、运动或出汗多时要额外补充;饮水应少量多次,避免一次大量饮用。
2. 合理饮食
要少盐,过量钠会增加尿钙排泄;要控制嘌呤,适量减少海鲜和动物内脏,防止尿酸结石;要限酒,酒精会影响尿酸代谢;要控制草酸食物,如菠菜、苋菜、坚果等要合理搭配,不宜过量。
钙要足够,奶制品中的钙能与草酸结合,反而有助于预防草酸钙结石。
3. 健康生活
保持正常体重,预防肥胖与代谢综合征;规律运动,促进代谢;养成良好排尿习惯,不要长期忍尿憋尿。
4. 定期随访
有结石病史的人建议每 6–12 个月复查尿液及泌尿系彩超;有高尿酸血症或代谢综合征的人群则需要更加积极密切的随访。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大家对广东肾结石高发原因的猜测,其实这不是水质的问题,而是气候、饮食、生活方式和遗传代谢综合作用的结果。答案听起来复杂,但预防的方法却很简单:多多喝水、均衡饮食、规律生活、定期检查。
把这句话送给自己,也转发给你关心的人,一起守护肾脏的健康吧!
本文审稿专家:赵奇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
参考文献
1.JY Huang, ZF Ma, YT Zhang, etc.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hyperuricemia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Global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 volume 5, Article number: 52 (2020)
2.WQ Liu, WL Liu, SL Wang, etc.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yperuricemia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Risk Manag Healthc Policy 2021 Feb 16:14:655-663
内容编辑 Luka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
来源:健康人生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