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21只科创板股猛吸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21:58 3

摘要:作为量化投资的忠实拥趸,我打开了我的数据分析工具。数据显示,这轮融资增长集中在半导体、AI等硬科技领域,21只个股净买入超5000万。有趣的是,融券余额反而下降0.16亿——空头似乎在悄悄撤退。

一、科创板异动背后的数字密码

上周二的市场数据让我眼前一亮——科创板两融余额单日暴增25.8亿元,其中芯原股份一家就吸金9.64亿元。


作为量化投资的忠实拥趸,我打开了我的数据分析工具。数据显示,这轮融资增长集中在半导体、AI等硬科技领域,21只个股净买入超5000万。有趣的是,融券余额反而下降0.16亿——空头似乎在悄悄撤退。

这让我想起2019年科创板开板时的场景。当时市场同样对科技股将信将疑,但随后走出的行情让所有质疑者闭嘴。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资金的语言永远诚实。当主流媒体还在争论"牛市是否重启"时,真金白银已经给出了答案。


二、警惕"浆糊专家"的预测游戏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各类股市"大神"刷屏——昨天喊"牛市起点",今天改口"二次探底",明天可能又要变成"结构性机会"。这类预测就像南京路上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却让人眼花缭乱。

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某大V周一信誓旦旦推荐芯片股,周三板块调整就改口"长期看好但短期承压",等到周五反弹又变成"正如预期"。这种两头堵的话术,本质上是用模糊性掩盖无知。就像我常说的:"如果专家真能预测市场,早该在佘山买别墅了,何必天天写公众号?"

市场的真相往往藏在交易数据里。去年四季度我曾注意到一个现象:当某消费电子龙头股价下跌时,机构持仓比例却逆势提升3个百分点。三个月后该股走出翻倍行情——这就是定价权的力量。散户盯着K线猜涨跌,机构却在用真金白银改写游戏规则。


三、好股票的两副面孔

在我十年的量化分析生涯中,发现牛股其实就两种:"抢出来"的和"洗出来"的。前者像南京西路限量的爱马仕,要靠争抢;后者像老匠人手中的紫砂壶,需经千锤百炼。

(1)抢筹的艺术

去年人工智能风口时,我观察到某GPU概念股出现连续三日「游资抢筹」现象。数据显示当时机构与游资博弈激烈——就像两个米其林大厨争抢同一块松露。有趣的是股价并未立即上涨,反而横盘震荡两周。当时很多散户骂骂咧咧离场,殊不知这正是机构在清洗浮筹。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该股三个月涨幅超200%。这也印证了我的发现:真正的好东西必然引发争夺,而争夺过程产生的数据痕迹,比任何分析师报告都更有说服力。

(2)洗盘的智慧

更耐人寻味的是「震仓洗盘」。今年初某光伏设备股连续出现蓝色K线信号(代表机构震仓),同期大盘调整让很多散户割肉离场。但量化系统清晰显示:「机构库存」数据持续活跃,「空头回补」动作明显——这就像看到米其林评委偷偷给某家餐厅打高分。


两个月后该股启动主升浪时,当初被震出的散户才恍然大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普通投资者总在"刚卖出就大涨"—我们太容易被表象迷惑,却忽略了资金博弈的本质逻辑。


四、数据不会说谎

回到开篇的科创板异动。当我将芯原股份的融资数据导入分析系统时,发现了更有趣的现象:在其9.64亿融资买入中,「机构库存」活跃度创三个月新高,「震仓」信号同时出现——这不正是典型的"边洗边买"模式吗?

区别只是有人凭感觉猜测,有人靠数据分析决策。


声明:

本文所涉观点与案例均来自公开数据,若文中信息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

本人从未开展任何形式的荐股或收费服务,谨防不法分子冒用名义实施诈骗。


来源:光知想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