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24年冬夜的沙州城头,西夏名将籍辣思义望着远处蒙古大营兵锋涌动的篝火,突然感受到脚下传来细微震动——这是游牧骑兵最擅长的"穴地战术"。
1224年冬夜的沙州城头,西夏名将籍辣思义望着远处蒙古大营兵锋涌动的篝火,突然感受到脚下传来细微震动——这是游牧骑兵最擅长的"穴地战术"。
当看到蒙古人第一把弯刀刺穿地面时,籍辣思义挥手下令,让士兵将冒着青烟的火药罐投入坑道。
刹那间,地底迸发的火龙吞噬了三百蒙古精锐。
而这场跨越文明层级的攻防战,揭开了西夏军事科技的神秘面纱。
在12世纪前后,东亚大陆上先后崛起了,辽宋金等实力庞大的文明封建帝国。
随后又从大漠深处而来的成吉思汗手擒代表血腥,战争的苏鲁锭横扫天下。
而在这纷乱的年代,避居一隅的党项人却也能风生水起,他们建立的大白高国,也就是我们认识的西夏王朝居然屹立两百余年。
寿命超过了实力比他强悍的辽国,金国。也超过了经济富裕其百倍的大宋帝国。
就连强悍的成吉思汗也是死在覆灭西夏的路途中,直到窝阔台上位才最终灭了这群党项人。
西夏生命力如此顽强,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军队具有相当先进的装备水准。
我们在敦煌榆林窟第3窟壁画中,看到手持"旋风炮"的西夏武士身后,分明涌动着宋辽科技交锋的暗流。
这个年财政收入不足宋朝1/20的西北政权,却构建起有着自己独特属性的军事工业体系:
一、冷兵器时代,骑兵为王。
他们不仅机动能力强,来回往返速度快。
尤其是重甲骑兵,冲击力更加强悍。相当于古代的坦克兵团。
而西夏地处西北,尤其是河套地区长期为西夏占有。所以西夏从来不缺战马。
他们有自己的品种,党项马。
虽不高大,耐力足,能吃劲。爆发力也足够强劲。
早在唐朝就有,北买党项马,南擒吐蕃鹦的传统。
后世在西夏王陵中曾出土石马,双耳上耸,二目圆瞪,俯卧于地,膘肥身健,蓄势待发。
甘肃武威西夏墓中挖掘过一份彩绘木版画版,其中有一幅驽马图。
马匹引颈翘尾,纵蹄飞奔,和我们汉朝名画中的的“马踏飞燕”相比毫不逊色。
在祁连山下北、河西走廊,党项马素有 “善水草、宜畜牧”的名声,这片地方也就成了著名甘青马的产地。有优秀的场地,还要有严格的饲育、栽培等手段筛选马匹用于扩充军备。
西夏有专业的官牧场、马院等机构。
《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对于军马有着严格规定。“官牧场之马,不好好养育而减食草者,计量之,比偷盗法加一等。”
“若官马膘弱未塌脊,一律笞二十;羸弱而塌脊,则笞三十”“马院所属熟马、生马,及所予汉、契丹马等中之患疾病,生赖疮者,当速告局分处,马工当遣医人视之。”
西夏骑兵铁鹞子正是来源于此,
在作战中,西夏铁鹞子能够“忽尔点集,并攻一路,故夏众动号动十余万人”。连宋朝大将种世衡也接连赞叹“羌戎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不如也”。
凭此,西夏青天子元昊,在好水川等地三败宋军。打断宋朝最强部队,西军三十脊梁,几乎将西军中下层精英一扫而空。宋仁宗屈辱求和,以每年五十万贯买平安。
北抗大辽,元昊多以骑兵偷袭大辽粮草,以山川阻隔辽兵突入。直至大辽最后承认元昊的割据。
后又压制吐蕃,吐蕃不敌,吐蕃部落纷纷以附属的身份向党项部落投降。元昊以此建立大白高国。
二、
西夏的炼铁技术也比较出色。西夏官方的贺兰山铁矿搭配西域镔铁技术,打造出硬度达HRC55的冷锻甲(同期欧洲板甲仅HRC40)。
党项人充分掌握了“淬火”和“回火”两道重要的金属处理工艺。
根据《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包括俄罗斯的《俄藏黑水城文献》以及宋人笔记、《宋史》资治通鉴等汉文史料中发现。
西夏军队装备的兵器仿造大宋主要兵器。有近战冷兵器的刀、枪、剑、棍、叉、斧、钩、锤、戟、金刚杵、月牙铲等各色建造院。
西夏兵器制造有官、私两种方式。官方有铁工院、木工院等机构,专门负责兵器的制作。分工明确责任分明。兵器刻有承办官员名讳。质量不过关,官员要受到惩罚。
对于私营兵器,西夏也有严格的管控手段,官方对于民间私营打造农用铁器都设置固定的经销点。不允许私人售卖。
就连宋朝也通过走私渠道大量购买。
就连宋朝皇帝也常把“西夏剑”佩在腰间。
后来金兵南侵,汴京周围竟有不战而降者甚多,京师百姓一片哗然。王伦秉折承至宋钦宗御案 “臣能弹压”,宋钦宗遂解夏剑赐给王伦。
三、
.瘊子甲
西夏人在冶炼工艺还掌握冷锻硬化技术。冷锻就是在结晶温度下,对金属进行成型加工。西夏造的板甲称为“瘊子甲”。
瘊子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缅旅之,柔薄而韧”,这种板甲面对宋人剑弩“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
西夏人用这种甲分别装备骑兵,不仅有宋人称为“铁鹞子”的重骑兵。
还有不次于宋军火器的轻步兵“步跋子”, 通过边境榷场获取宋朝"火药方",改制出适合骑兵携带的"火蒺藜"
作战时“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冒冲奔突之兵。
山谷深险之处,遇敌则多用‘步跋子’,以为击刺掩袭之用,比西人步骑之长也”。给宋人带来极大杀伤。“贼始纵铁鹞子冲我军,继以步奚,挽强注射,锋不可当,遂致掩覆”。
他们将党项族擅长的旋风投石机与宋人的燃烧弹结合,射程达200步的"独脚旋风炮"成为移动要塞。
对比《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与《武经总要》,会发现西夏军工的致命智慧:
当宋军还在用抛石机投掷整罐火药时,西夏工匠已研发出延时引信技术。
1224年的地穴爆炸,正是这种"定时爆破装置"的实战首秀。蒙古史官记载:"其火如毒蛇穿地,甲胄俱焚"。
这种跨维度的杀伤效果,使沙州孤城坚守达半年之久。
西夏博物馆的"神臂弓"残件上,同时刻着汉字尺寸和党项族徽——这正是小国崛起的密码。
在11-13世纪的军事革命中,西夏地处四战之地,多学习他国先进技法,结合传统改造成最适合党项军队合用的武器装备:
吸收宋地的火药配方,改良为干燥气候专用颗粒火药。以步跋子方便携带为果。
南面融合吐蕃锻造术,开发出复合弓弦材料。劲弓利弩,能透甲胄。
借鉴回鹘冶金术,铸成可防宋军神臂弓的瘊子甲,除宋人八牛弩外,其它弓弩盖不能入。
结合辽金骑兵冲突之战术,结合自己固有的轻骑,常常周旋于敌军外围,围而射之,配合步跋子扰乱敌军布阵。趁乱则随铁鹞子突入大量射杀敌军。
当蒙古铁骑最终踏破中兴府时,缴获的"火翎箭"图纸改变世界军事认知——这些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技术。
七十年后化作阿拉伯人的"马达法"火药枪。横贯中东及欧洲地区。
从黑水城出土的《戍衙律令》可见,西夏甚至建立了火药作坊的"质量管理体系",每罐火蒺藜都需钤盖匠人印鉴。
这种精密化的军工管理,比欧洲火器标准化早了整整两个世纪。
这种"技术混血"使西夏人在河套地区建立起不对称战力,仅用宋朝1/30的兵力就维持二百百年不落下风。
但时过境迁,西夏国朝廷杂乱反复的国策为党项人召来祸患,先联金抗蒙,后金国势弱,私自毁坏盟约,竟然投靠蒙古进攻金国。
他们被金国打败。后又背弃蒙古,趁蒙古南下偷袭。成吉思汗大怒,收兵马强攻兴庆府。西夏王诈降。
据传闻,西夏王女刺杀成吉思汗,夜半咬其根而使成吉思汗痛亡。成吉思汗留遗命。西夏王族全部坑杀。
继位的窝阔台对党项人实施了最惨烈的报复,不仅灭起国,毁其宗庙。甚至屠城,毁其城池。意图杀光党项人种。
至此,西夏文明断绝。党项民族再不复世界民族之林。直到多年后,在西夏故土挖掘遗址。而当时出土的西夏文字更是最近几十年才陆续破译。
。
来源:大小也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