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半年涨75%!致命信号:AI撑不起,2026年必回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00:34 1

摘要:最近存储芯片市场热闹得像提前过年,DRAM营收一个季度涨了17.1%,NAND价格也跟着往上跳,连研究机构都在喊“复苏来了”。但你要是真信了这轮“牛市”,可能要踩个大坑——这轮涨价,与其说是下游需求拉起来的,不如说是三星、SK海力士这些“内存大佬”在产能上动了

最近存储芯片市场热闹得像提前过年,DRAM营收一个季度涨了17.1%,NAND价格也跟着往上跳,连研究机构都在喊“复苏来了”。但你要是真信了这轮“牛市”,可能要踩个大坑——这轮涨价,与其说是下游需求拉起来的,不如说是三星、SK海力士这些“内存大佬”在产能上动了手脚,AI服务器需求火得发烫,消费电子却冷得结冰,这种“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市场,哪来的真复苏?

一、供需错配:头部厂商的“控盘游戏”,涨价全靠“掐产能”

现在存储芯片市场的“繁荣”,本质上是一场由头部厂商主导的“供需错配秀”。三星、SK海力士、美光这三家加起来占了全球DRAM市场近90%的份额,NAND市场也超过70%,他们手里的产能开关,直接决定了市场价格的涨跌。

先看DRAM市场。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DRAM营收316.3亿美元,季增17.1%,看起来很亮眼,但拆解来看,涨价主力根本不是“全面复苏”,而是两波“特殊备货”。一波是HBM(给AI服务器用的高速内存)需求爆发,头部厂商把大量产能转向HBM和DDR5,宣布DDR4(传统电脑、手机用的内存)进入“生命周期末期”,简单说就是“以后不怎么生产了”。这下下游慌了——PC厂商、手机厂商的库存里还有一堆DDR4设备要维护,万一以后买不到怎么办?于是赶紧“急性备货”,Consumer DDR4合约价三季度预计要涨85%~90%。另一波是DDR5涨价,DDR5-4800颗粒从2024年底的1.2美元/颗,半年内飙到2.1美元/颗,涨幅75%,但这背后是头部厂商故意缩减DDR5产能,优先供应HBM,导致正常需求的DDR5颗粒“供不应求”。

NAND市场更夸张。二季度NAND合约价涨了5%~10%,但细分市场完全是“冰火两重天”:给AI服务器用的企业级SSD价格涨了10%,给手机用的eMMC/UFS却只涨了不到5%,连往年旺季该有的“消费电子备货潮”都没出现,典型的“旺季不旺”。为啥会这样?因为头部厂商把产能全往高毛利产品上堆了。三星原本计划在西安工厂上第9代NAND技术,现在直接取消,说要等400层以上的第10代再量产,时间要拖到2026年中;SK海力士更绝,把钱全砸进了HBM和先进DRAM,NAND投资“看需求情况再说”,说白了就是“不赚钱的活儿不干”;西部数据和美光干脆减产15%,优先保障企业级SSD这些“能卖高价”的产品。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这种“掐产能”的操作,本质上是头部厂商在“制造短缺”。就像卖矿泉水的商家故意把仓库锁起来,只每天放少量货出来,逼得买家抢着高价买,自己则趁机清库存、抬利润。TrendForce自己都说,2025年全球DRAM位元需求只增长13%,但产能却增长了16%,只是这些产能全堆到了HBM、DDR5上,中低端产能反而缩减了15%。这不是真短缺,是“人为制造的短缺”。

二、需求分化:AI在“吃独食”,消费电子在“喝西北风”

支撑存储芯片涨价的“需求”,其实是个严重“瘸腿”的需求——只有AI服务器在疯狂买,消费电子市场根本没跟上。

AI需求确实火得离谱。HBM(高带宽内存)是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刚需”,2025年出货量预计同比增长65%,SK海力士直接说“AI服务器出货量增长会让HBM需求一直涨”。现在HBM2e的价格从2024年三季度的25美元/GB,涨到2025年二季度的45美元/GB,涨幅80%,三星、SK海力士的HBM产线都在满负荷运转,订单排到了明年。企业级SSD也跟着沾光,NVIDIA Blackwell平台一出货,相关SSD价格就涨了10%,毕竟AI数据中心需要大量高速存储来存训练数据。

但非AI需求呢?冷得像寒冬。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025年预计只增长1%,比一季度的1.5%还慢,笔记本电脑出货量更是在下滑。这些消费电子设备用的中低端存储芯片,比如手机里的eMMC、电脑里的DDR4,需求根本起不来。美光CFO在财报会上直接摊牌:除了HBM、DDR5这些AI相关产品,公司里价格低的消费级DRAM还占着不小比例,NAND需求也低迷,产能利用率不行,三季度毛利率可能还要跌。

这种“AI热、消费冷”的分化,直接让存储市场成了“瘸腿走路”。头部厂商为了赚AI的钱,把产能全调去生产高端产品,中低端产能不够,价格就涨;但消费电子需求没起来,这些中低端产品涨起来后,下游根本接不住。存储芯片设计公司群联电子、慧荣科技二季度看NAND价格涨了,赶紧加大消费级NAND控制器的备货,结果下游手机、电脑厂商需求不足,库存直接积压,群联电子的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延长到62天,不得不下调三季度营收预期。这就是典型的“跟着涨价潮备货,结果被需求泼冷水”。

三、周期紊乱:传统规律全失效,“过山车行情”成常态

过去三十年,存储芯片市场有个公认的“周期规律”:产能过剩→价格跌→厂商减产→供需平衡→价格涨→产能扩张→再次过剩,一个周期3-4年,价格波动“渐进式”,DRAM最大涨幅不超过50%,跌幅不超过40%。但现在,这套规律彻底失灵了。

首先是“驱动逻辑”变了。以前是“需求主导周期”,比如PC、手机出货量涨,存储需求就涨,价格跟着涨;现在变成了“供给调控主导周期”。2024年本该是下行周期,结果头部厂商一控产、AI需求一爆发,价格2025年就反弹了;传统消费级市场低迷,又让这轮“复苏”根本没有“普适性”,只有高端产品涨,中低端是“被动涨价”。

更吓人的是价格波动幅度和速度,堪比“过山车”。传统周期里DRAM价格涨50%就算顶了,现在DDR5颗粒半年涨75%,HBM涨80%,远超历史水平。而一旦供需反转,跌起来可能更狠。TrendForce已经预警:2026年一季度存储芯片价格可能进入下跌周期,NAND因为消费端需求没达预期,环比跌幅可能达10%~15%。这种“暴涨暴跌”让下游厂商苦不堪言——模组厂商、终端设备厂商签合同时价格还低,等到采购原材料时价格已经涨上天,成本根本控不住;要是囤了货,万一价格暴跌,库存就成了“烫手山芋”。

四、“假复苏”的致命信号:2026年或迎“大回调”

现在存储芯片市场的“涨价潮”,其实已经露出了“假复苏”的马脚。

第一个信号是头部厂商开始“悄悄减仓”。三星原计划在西安工厂上第9代NAND的混合键合技术,现在直接取消,说要等第10代NAND(400层以上)再导入,量产要到2026年中;SK海力士把钱全砸进DRAM和HBM,NAND投资“看需求情况,以获利为核心”,说白了就是“需求不行就不投”;西部数据、美光直接减产15%的NAND产能。这些动作都在释放一个信号:头部厂商自己也知道需求撑不住,不敢再扩产了。

第二个信号是“补库周期”快结束了。这轮涨价里,下游厂商的“急性备货”占了不小比例,比如DDR4因为要EOL而补库,NAND因为价格涨而补库。但补库总有尽头,一旦库存补满,需求就会“断崖式下跌”。TrendForce预测2026年一季度价格下跌,本质上就是补库结束后,真实需求撑不起高价,市场回归理性。

第三个信号是中小厂商开始“踩坑”。群联电子的库存积压不是个案,现在很多下游模组厂商、终端厂商都在“被动囤货”,生怕价格继续涨。但消费电子需求起不来,这些囤的货最后只能降价甩卖,到时候又是一轮“去库存”,价格跌得更狠。

结语:这轮“复苏”是“虚假繁荣”,2026年可能“大回调”

存储芯片市场现在的“涨价潮”,本质上是头部厂商通过控产制造的“供需错配”,加上AI需求的短期爆发和下游的补库行为,根本不是全面复苏。传统周期规律已经失灵,价格波动变成“过山车”,AI需求撑不起整个市场,消费电子的低迷早晚会拖垮中低端产品价格。

短期看,头部厂商控产和补库行为可能让价格维持高位到2025年底,但中期到2026年一季度,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加上中低端产能释放,市场大概率进入调整阶段。TrendForce预测NAND价格可能跌10%~15%,这还是保守估计。

所以,别被现在的“涨价狂欢”骗了——这不是真复苏,是头部厂商的“控盘游戏”,是AI需求的“短期泡沫”,是补库周期的“最后疯狂”。等游戏结束、泡沫破了、补库完了,该来的调整还是会来。存储芯片市场的“真复苏”,得等消费电子需求真正回暖,供需结构回到“需求主导”,那时候才是真的稳了。现在?看看热闹就行,别轻易下场接盘。

来源:闲侃数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