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自动驾驶专利获批、自研芯片量产上车,另一边是技术高管接连离职、亏损持续扩大,蔚来的技术突围战正上演着冰与火的双重奏。
一边是自动驾驶专利获批、自研芯片量产上车,另一边是技术高管接连离职、亏损持续扩大,蔚来的技术突围战正上演着冰与火的双重奏。
2025年9月,蔚来再次获得一项名为“自动驾驶控制系统及自动驾驶控制装置”的专利。这看似普通的公告背后,藏着蔚来成为“中国特斯拉”的野心与焦虑。
就在两个月前,2025年7月,蔚来技术规划首席专家胡成臣刚刚宣布离职,他以一句“毕业了,江湖再见”为这段职业旅程画上句号,引发了业内对蔚来自研技术路线的质疑。
01 芯片自立, 蔚来突围的核心赌注
故事要从2021年说起。那一年,胡成臣加入蔚来,推动成立芯片研发团队。
他可不是普通人——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清华计算机博士,29岁就成为西安交大副教授,还曾任全球最大可编程芯片厂商赛灵思的亚太区实验室主任。
四年后,蔚来自研的5nm车规级智驾芯片“神玑NX9031”量产上车,单颗芯片算力对标四颗英伟达Orin X,处理延时低至5ms以下。
这芯片性能强悍到什么程度?李斌公开表示它能“平替”英伟达下一代智驾芯片Thor。理论上,这一芯片能为每辆车节省成本超1万元。
02 技术大佬离去, 引发外界质疑重重
然而就在神玑芯片量产上车后不久,今年7月,胡成臣却突然宣布离职。蔚来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急忙出面澄清:“胡成臣在公司时未参与芯片研发相关工作”。
这种“澄清”反而引发更多疑问。如果技术规划首席专家都不涉及芯片研发,那么蔚来的技术路线究竟由谁把控?
胡成臣并非2025年唯一离职的高管。乐道总裁艾铁成4月因销量未达目标而离职;自动驾驶算法核心负责人樊昊阳也同期离去,业内传闻是因为技术路线分歧。
03 巨额投入, 技术背后的资金代价
蔚来2024年研发投入高达130.37亿元,占营收比例19.8%。这个数字什么概念?相当于蔚来每收入100元,就有近20元砸进研发。
李斌透露,蔚来自研芯片的投入已足够建设1500座换电站。截至2025年6月,蔚来全国换电站达3359座,这是一个用巨额资金堆积起来的技术护城河。
2025年9月,蔚来宣布完成10亿美元股权增发,这是继2023年12月中东CYVN集团22亿美元战略投资后又一笔大额融资。公司流动负债超流动资产,资产负债率高达93.39%。
04 专利创新, 从爆胎控制到电池安全
蔚来的技术布局并不局限于芯片。2025年9月,他们还获得一项针对爆胎车辆的自动控制专利。
该系统能在爆胎时自动接收车辆状态数据,当识别到胎压异常且车速达到特定阈值时,会结合智能驾驶模块的轨迹规划数据和驾驶员操作角度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误操作。
一旦发现驾驶员操作不当,系统会自动介入:纵向控制车辆制动减速,横向保持稳定性。
在电池安全领域,蔚来也有新专利——通过复合材料与金属层结合,使电池底板刚性提升约30%,能更好地应对碰撞或异物撞击。
05 换电模式, 独特技术背后的争议
蔚来还有一张技术王牌——换电网络。截至2025年6月,蔚来全国换电站达3359座,覆盖全国38个区县,实现“县县通”。
但换电模式也引发争议。华为终端BG CTO李小龙指出,蔚来早期设计的电池包难以兼容最新技术,导致车型设计受限。
更有媒体报道,蔚来电池包尺寸为了照顾SUV车型,导致轿车坐姿偏高,影响舒适性。车质网上关于蔚来的用户投诉中,有73.3%是关于座椅的,甚至有车主建立了名为“蔚你折腰”的维权社区群。
06 未来之路, 技术能否换来盈利?
蔚来2024年营收达657亿元,但亏损规模却扩大至224亿元。李斌提出2025年第四季度必须实现盈利的目标,这场技术突围战实际上是一场生死战。
蔚来计划2025年推出9款新车,涵盖主品牌、乐道和萤火虫三个品牌。如果这些走量车型不能大规模搭载自研芯片,那么“神玑”芯片带来的降本效果将大打折扣。
一些网友认为:“参数再亮眼,不如实际开一开”,技术优势能否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还存在变数。
蔚来在技术上的大胆投入让人想起早期的特斯拉——同样是不计成本的研发,同样是连续多年的亏损,同样是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孤注一掷。
李斌赌的是自研技术不仅能构筑护城河,最终还能降低成本。但这场赌局的代价高昂:四年时间,数百亿资金,数位核心高管离去。
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不仅是规模的竞争,更是核心技术的竞争。蔚来的技术路线能否最终换来市场认可,2025年四季度的财报将成为第一个答案。
来源:云齐猎隐@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