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大豆是我国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农产品。近日,我国育成一批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并在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培育领域取得突破,对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大豆是我国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农产品。近日,我国育成一批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并在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培育领域取得突破,对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9月12日,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东科1188”示范观摩会在吉林公主岭召开,“东科1188”的田间耐密、抗倒、适宜机收等性状表现突出,丰产性优良。
加大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的有效途径,美国玉米种植密度普遍超过6000株/亩,而我国玉米种植密度平均仅4000株/亩左右,品种耐密性不足是制约我国玉米单产提升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国玉米品种适宜机械粒收的性状较差,难以满足玉米生产方式转型升级需求,迫切需要加强培育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
“十四五”以来,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科研人员以高产、耐密、宜机收为主要育种方向,采取多基因高效聚合育种技术,培育了“东科1188”“中单1130”等一批玉米重大新品种,每亩播种密度可达5000~5500株,比同熟期主栽品种密度高出1000株以上,且收获期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收。其中,新品种“东科1188”适宜东北中晚熟区种植,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提升12.2%,且对茎腐病、大斑病、丝黑穗病等多个病害具有较好抗性;新品种“中单1130”适宜黄淮海区种植,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提升10.1%,对盐碱地环境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据悉,“东科1188”“中单1130”已入选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苗头型品种,将进一步加快推介应用,为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有力的良种支撑。
9月12日,从农业生物育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标志性成果示范观摩会上获悉,我国在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培育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培育出一批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
自2015年起,我国大豆每年进口量都在8000万吨以上,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豆粕用作饲料。长期以来,我国大豆育种对提升品种油分含量研发不足,压榨和油用品种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
针对大豆油分和产量协同提升困难等问题,在农业生物育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通过科企合作、联合攻关,利用多基因聚合、分子标记选择等生物育种技术,我国培育出了“脉育511”“菏育6号”“牡豆69”等一批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油分含量都在22%以上,区试产量比对照增产8%以上,实现油分和产量的协同提升。例如,适宜北方春大豆区新品种“脉育511”油分含量23.69%,超过进口大豆平均油分含量(22%);适宜黄淮海夏大豆区新品种“菏育6号”区试平均亩产235.4公斤,比对照增产13.2%,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产量差距。
利用这些高油高产大豆品种,集成种子包衣、精量播种、合理密植、肥控提质、减损收获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面积的示范平均亩产超300公斤,“脉育511”和“牡豆69”入选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苗头型品种,辐射带动大面积单产提升,促进种植户增产增收。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大豆油料的单产水平,而且能够提升油脂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推动大豆产业升级,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
文章来源:综合自科技日报、农民日报
本期编辑:陈馨蕊 魏嵘
本期审核:翟怡婷
本期监制:吴俊生
来源:种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