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路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时代的文化桥梁,不仅连接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更以文化为纽带促进了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在此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通过创
潮新闻客户端 寿斌杰 程爱德
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路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时代的文化桥梁,不仅连接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更以文化为纽带促进了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在此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通过创新形式走向世界舞台,实现中华文化基因的全球性传承与传播。
2025年3月28日,由墨西哥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及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联合主办,浙江省文化馆承办的“发现彼此——二十四节气江南记忆展”在墨西哥城塞巴斯蒂安基金会展厅成功举办。该展览以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江南地区二十四节气为纽带,通过多元艺术形式的创意表达,跨越太平洋展开文明交流与对话,为国际文化传播开辟了全新航道。这一实践不仅为中墨文化交流提供了生动案例,也为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明互鉴提供了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
发现彼此:二十四节气江南忆展板
展览缘起:文化战略与历史脉络的双重考量
1.“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突破了传统地缘政治界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文明交流网络。在此框架下,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通过创新形式走向世界舞台,与不同文化体系展开深度互动。二十四节气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更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顺时而为”的文化伦理。其独特的文化辨识度与亲和力,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绝佳载体。
农民画主题展示区
2.中墨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基础
中墨两国同为古老文明的代表,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16世纪,马尼拉大帆船便承载着中国丝绸、瓷器与墨西哥白银等文化符号,在太平洋上穿梭,开启了早期的中墨文化交往。197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文化交流进入快车道,从京剧团访墨到墨西哥壁画展在中国美术馆的举办,两国艺术形式在审美层面形成奇妙共振。进入新世纪,中墨互设文化中心,文化交流机制日益完善。2017年“阿兹特克与玛雅文明展”在中国吸引百万观众,2021年“云上文化节”直播观看量超5000万,这些数据反映了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浓厚兴趣与认同需求,为本次展览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
3.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选择与学术价值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观察自然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实践,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其蕴含的生态智慧与哲学思想,为全球化时代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启示。选择二十四节气作为展览核心主题,不仅能够精准传递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在跨文化对话中实现价值升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创新发展。
发现彼此:二十四节气江南记忆展开幕式
展览内容:多元艺术形式的文化呈现
1.江南农民画:乡土笔触下的节气场景
展览首部分以农民画为主,通过浓郁的乡野笔触展现江南水乡的稻作渔猎、蚕桑纺织等节气场景。例如,“谷雨”节气的农民画细腻描绘了江南农民在细雨中插秧的场景,色彩鲜艳、构图饱满,既展现了农耕文明的勤劳与智慧,又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这种源自生活底层的艺术表达,能够跨越文化差异,直击观众心灵,引发情感共鸣。
二十四节气主题农民画展示区
2.微纪录片:节气文化的现代表达
微纪录片板块通过现代化影像技术,对节气文化进行创新性解读。例如,“立春”节气纪录片以中国南方乡村的“打春牛”习俗为切入点,结合专家现场导览与动画演示,展现了这一传统习俗的历史渊源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变。这种现代表达形式不仅让观众了解节气文化的深层内涵,还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转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3.活态展演:重现江南民间生活美学
古老的玛雅智慧与华夏的传统技艺在指尖交汇。皮影、灯彩、粉塑、彩拷等江南传统技艺的活态展演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来自浙江海宁的艺人们通过现场展示制作过程,让墨西哥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与智慧。例如:皮影在光影交错间演绎了江南民众生动的日常叙事,以二十四节气为创作主题的硖石灯彩针刺作品,凭借灯光映射,营造出“万眼罗灯”的奇幻景象,粉塑与彩拷则结合了江南地区人们在各个节气里农耕、庆祝等场景,赋予了日常生活用品独特的美感。这些技艺共同重现了江南民间生活美学,使墨西哥观众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与传承。
彩拷互动体验
展览意义:文明对话中的文化互鉴与价值升华
1.文化互鉴:差异中的共鸣
以节气为纽带,邀请墨西哥民众共赏江南农耕美学的诗意表达,促进了中墨两国文化在差异中寻找共鸣。作为农业文明发源地,中墨两国在对土地的依赖、对自然的敬畏及对生命节律的感悟上存在共通之处。在指尖的体验中实现深度交流与对话并产生共鸣:在灯彩技艺体验区,一位87岁高龄的墨西哥老人坐着轮椅久久停驻。尽管语言不通,但她依然全程专注制作。当一束暖光投射在她布满岁月沟壑的面庞上,老人的笑容灿若星河。这盏凝聚江南匠心的小小纸宫灯,瞬间化作了文明对话的隐喻——当语言消融于光影,皱纹与年轮叠印成了永恒。传统技艺以最质朴的形态诠释其深层含意:真正的文化对话,无需过多的言语,只需一颗朴实的心。
墨西哥87岁老人体验灯彩制作
2.发现彼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
展览所传递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顺时而为”文化伦理,为全球化时代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带来新的启示。在当今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挑战的背景下,节气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呼吁人们回归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价值的传播不仅传递给了墨西哥观众,也在试图为全球生态文化建设贡献中国的智慧力量与方案。
硖石灯彩互动体验
3.尊重彼此: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价值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积极探索文化出海路径。通过多元艺术形式的创新表达,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异国他乡焕发新的生机,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文化传播实践不仅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促使我们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反思与完善自身文化的表达方式,推动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创新发展与持续传播。墨西哥汉学家白佩兰曾说:“中墨用文化证明,太平洋从来不是鸿沟,而是相向而行的邀请函。”中墨两种文明始终在差异中寻找共鸣,这或许正是太平洋两岸写给世界的文化相处之道。
粉塑展示区
粉塑互动体验
文明对话的未来展望
“发现彼此——二十四节气江南记忆展”作为中墨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重要实践,凭借其精心策划的展览内容、多元创新的艺术呈现形式以及深刻的文化战略意义,在跨越太平洋的文明对话中架起了坚固桥梁。它不仅让墨西哥民众深入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了两国人民的情感联系与文化认同,更为全球化时代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生动范例与有益借鉴。
皮影互动体验
墨西哥著名雕塑家塞巴斯蒂安先生在开幕式致辞时说:“中墨两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不仅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更为促进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期待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一带一路”沿线乃至更广泛地区绽放光彩,让发现彼此、尊重彼此成为国际交流的惯例,让文化成为连接世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纽带。在全球化与文明互鉴的进程中,这种对话与合作必将持续深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文化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