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 Public Utilities Board)近日宣布,历时四年的市区—东海岸海岸线研究已完成。新加坡计划于2030年代在南部滨水区(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建造三道海岸防护墙(coastal bar
新加坡计划于2030年代建成南部海岸防护墙以应对海平面上升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 Public Utilities Board)近日宣布,历时四年的市区—东海岸海岸线研究已完成。新加坡计划于2030年代在南部滨水区(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建造三道海岸防护墙(coastal barrier),这是新加坡首次在本岛与布拉尼岛(Pulau Brani)、圣淘沙(Sentosa)之间建设此类设施,以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图1 新加坡南部海岸防护墙构想图
图源:https://www.pub.gov.sg/Resources/News-Room/PressReleases/2025/08/Coastal-Barriers
这项耗资1800万新元(约1402万美元)的研究于2021年启动,研究范围涵盖南部滨水区、东海岸和樟宜三大区域。根据规划,防护墙将由横跨水道的闸门组成,平日保持开放以确保船舶通航和生态平衡,遇风暴潮或高潮位时关闭防洪。具体选址将综合考量成本、技术可行性及对柏莱雅溪红树小径(Berlayer Creek)等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南部滨水区防护方案包括新加坡本岛—布拉尼岛防护墙、布拉尼岛—圣淘沙东部防护墙及圣淘沙西部—本岛防护墙。这些设施将与圣淘沙发展局的旅游开发规划同步推进,同时滨海南现有护岸(revetment)将加高,滨海堤坝冠形铁闸(crest gate)也将改造。
对于樟宜区域(含机场、军事基地及海滩公园),研究建议采用海堤(seawall)和防潮闸组合防御。值得一提的是,经公众咨询后,樟宜海滩的防护设施将向内陆推移,既保留沙滩休闲功能,又减少对潮间带生态的干扰。新加坡副总理颜金勇(Gan Kim Yong)强调,海岸防护是跨代际的长期工程,需数十年持续投入。公用事业局海岸防护署署长邱翠妮(Hazel Khoo)表示,设计将注重与自然融合,例如通过护岸与红树林结合提升生物多样性。
资讯来源: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singapore/coastal-protection-measures-changi-greater-southern-waterfront-city-east-coast-pub-5319621
北部开发将清理10公顷森林,环评报告提出多项生态保护措施
新加坡裕廊集团(JTC Corporation)8月20日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显示,为配合新柔地铁系统(Johor Bahru-Singapore RTS Link)及北部经济区建设,兀兰门户(Woodlands Gateway)约10.4公顷森林(相当于15个足球场,图2)将于2026年起逐步清理,用于发展工业与混合用途项目。整个工程预计于2035年完成。
图2 即将被清理的兀兰门户地区的森林
该地块位于新柔地铁线、海军部西路、北海岸道和兀兰9道围合的地块中,现存次生林和一些历史建筑——旧英国海军警察驻地、美景路医院,以及观景路10号的客工宿舍旧址建筑群。市区重建局(URA: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正研究如何将历史建筑融入新发展。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指出地块内生长着13种具有保育价值的本土植物,包括极危物种多果九节(Psychotria polycarpa)和仅见于武吉知马原始森林的濒危植物半羽三叉蕨(Tectaria semipinnata)。裕廊集团承诺将移植珍稀植物幼苗至新开发区的绿色空间,并采用绿化设计协调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
报告认为,由于周边城市环境较为独立和隔离,该地块并非野生动物关键廊道,鸟类与蝴蝶可迁往0.5~1.5公里外的海军部公园(Admiralty Park)与红树林区。施工期间生态学家将协助检查野生动物踪迹,延迟移除含活跃鸟巢的树木,并转移受困动物。
邻近项目地点115米处的万佛堂养老院可能受扬尘影响,报告要求设置防尘网与风速监测等严格措施。公众可于9月17日前通过裕廊集团官网提交反馈。
新加坡生物多样性青年之声(Singapore Youth Voices for Biodiversity)外展主管江俊贤(Jayden Kang)肯定了该环评报告的质量,但仍批评现行的“零碎化”评估模式,建议市区重建局在划分地块前开展全域环评,以系统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UPI
图2及资讯来源: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environment/about-10-4ha-of-forest-in-woodlands-to-be-cleared-from-2026-for-industrial-mixed-use
以上资讯由本刊新加坡站 蔡晓倩 供稿
审定 | 陈 明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