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问题最近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起因是罗永浩在直播中“锤”了一把西贝,说它在用预制菜却打着“无预制”的旗号,涉嫌虚假宣传。
西贝到底有没有用预制菜?
这个问题最近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起因是罗永浩在直播中“锤”了一把西贝,说它在用预制菜却打着“无预制”的旗号,涉嫌虚假宣传。
事情越闹越大,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连夜回应,誓言“西贝不用预制菜”,甚至喊出“我们是最后一批坚守现场烹饪的餐饮人”。
听起来很燃,但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个基本概念:到底什么是预制菜?
根据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
中央厨房加工、分装后配送至餐厅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
但公众的理解并不是这样。在大众眼里,只要不是“现场切菜、现场下锅”,都可以算是预制菜——尤其是那种从袋子里剪开、热一热就能上桌的“料理包”。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西贝到底有没有用预制菜,而在于:西贝有没有利用公众对“预制菜”的模糊认知,进行过度宣传?
这才是罗永浩质疑的核心。
比如有网友扒出了西贝曾经使用某些“原料包”,保质期高达18个月,这类食材到底算不算预制?
如果你说它是“原料而非成品”,那也得看它处理的程度。如果已经是半成品、加过调味,只差热一下——那对消费者来说,跟“预制菜”又有什么区别?
公众反感预制菜,不是因为它违法,也不是它天生有毒,而是两个原因:
不新鲜不好吃很多消费者觉得,预制菜就是“糊弄事儿”的代名词,味道千篇一律、毫无烟火气。不健康不透明
尤其是那种来路不明的料理包,让人担心添加剂、防腐剂一大堆。
但这其实是一个认知误区。
从食品安全角度,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标准化流程,反而比街边现炒小店更容易监管,卫生条件也更好。像麦当劳、肯德基就是标准化的典范,安全记录反而比很多“现炒现做”的小餐馆要可靠。
问题是:西贝不是麦当劳,它是一个价格不低、环境雅致、主打“原生态手工现做”的中高端品牌。如果你打着“非预制、现场现做”的旗号,结果背后却是用着“加热即食”的料理包,那就不是“工业化”问题,而是“宣传不实”问题了。
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而是不能接受“你说你不用,其实用了”。
贾国龙说:“我们不用预制菜。”
但网友们早就扒出了西贝曾在招标文件、原料说明中提到“原料包”、“半成品配送”等内容。
这时候,再说“我们没有用预制菜”,就很容易陷入“文字游戏”。
问题不是你用了什么,而是你有没有明明用了,还说自己没用?
如果你明确告诉大家:
“我们部分菜品为提高效率使用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但我们保证用料安全、口味优质。”
那消费者就会用一个更合理的预期来看待你。但现在你说“我们不用预制菜”,却又被发现用了“保质期18个月的调味包”,那就很容易被贴上“虚假宣传”的标签。
尤其是你定位中高端,价格也不便宜,消费者自然会期待更高的透明度。
问题是宣传是否真实、监管是否透明。
在欧美,预制菜早就普及。超市里直接买来加热即食,在小酒吧、快餐厅里十分常见。没人觉得丢人。因为监管严格,大家信得过。
而在中国,预制菜最大的问题是两个:
监管不够透明很多料理包生产厂商根本没有明确标识,甚至来源模糊、安全标准不清。宣传严重“注水”
餐厅一边用着标准化料理包,一边还在菜单上写着“手工现做、祖传秘方”。
如果监管能明确规定:
“使用预制菜必须在菜单上标注占比与来源”,
那消费者自然可以选择信任与否,商家也不会因“宣传翻车”而陷入危机。
西贝到底有没有虚假宣传?
目前来看,至少在“宣传口径”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不小的鸿沟。
而罗永浩的这次“锤人”,虽然带有明显的流量操作痕迹,但也确实戳中了行业一个长期存在却被回避的问题:宣传和实际之间的“灰色地带”。
如果这次事件能倒逼整个行业更清晰地定义“预制菜”,更规范地标注使用情况,那哪怕大家都吃着预制菜,也能吃得明白、吃得安心。
毕竟,餐饮的本质不是“现场爆炒”四个字,而是“真实、安全、可选择”六个字。
来源: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