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大多数人对谢葆真的名字,天底下多半不过是模糊一笔。可要是提起她丈夫——杨虎城,这位西北大将,抗日名将,没什么人不知道。杨虎城和张学良,一起干出过那桩“惊天大事”——西安事变。历史书上说这是抗日浪潮的一个转折点,但在那几个月前后,谁又能想象到,有多少家庭
“抗日到底,怎么就有错了?”这是谢葆真冲着特务头子喉咙里迸出来的一句话。场面不见得多么惊天动地,可那种倔劲,仿佛把整个牢房都撑得透不过气来。
说实话,大多数人对谢葆真的名字,天底下多半不过是模糊一笔。可要是提起她丈夫——杨虎城,这位西北大将,抗日名将,没什么人不知道。杨虎城和张学良,一起干出过那桩“惊天大事”——西安事变。历史书上说这是抗日浪潮的一个转折点,但在那几个月前后,谁又能想象到,有多少家庭因此被推到了苦难的悬崖边?
在那个冬天被拉住命运脖子的,不只是杨虎城自己,还有和他绑在一起的谢葆真。西安事变,大人物的权谋和博弈在流转,但与这些相比,更微小的、细致的,是那些穿行在枪火间的妻子、母亲、孩子们的选择。他们的故事,反倒常常在史书边角快要掉落。
回到1936年,外面是日军践踏、内有蒋介石鼓捣“先安内后攘外”,各自恩怨混杂在一起。咱们如今看得明白:“安内”其实就是找共产党麻烦,蒋介石心里头那点算盘——用大刀砍自家兄弟,外头的侵略者却先搁一边。这让杨虎城、张学良那一拨人忍到火烧眉毛。你说,他们能不急眼吗?
也真是命运的拐了个弯。抗日的情感和对蒋的那一点点忠诚,打起架来,却把他们生生推向了兵变的路口。12月的西安,气温冷到能冻裂沥青,张学良和杨虎城却已经心里掂量清楚,一不做,二不休。蒋介石是当时全国实打实的大腕儿,要“请他”改变主意,可没那么寻常。这事儿过去之后,咱们都知道,国共握手,成了抗日一致战线,不是小事。
可道理讲明白,事了之后,真正倒霉受苦的,还是这些抉择背后的家人。杨家的日子其实一直都不太安生。谢葆真,便站在风暴眼里——眼睁睁看着丈夫先是流亡欧美,再是锒铛入狱、命悬一线。她那几个孩子,大的不过十来岁,小的更是还靠着母亲怀里撒娇。有时候想一想,光鲜战争故事背后,总有一些软和、细小的喊声被历史压过了。
谢葆真娘家本就是西安书香门第,自小学的好、话说得直,舞文弄墨不在话下。她那年头就给丈夫创办学校,为的是让兵荒马乱里多几个能识字的孩子,多少人记得过她和于凤至(张学良的夫人)一块张罗出小学、职业学校、助产医院?还真不是后世说的“陪嫁品”那种摆设角色——都是能谋事办事、俐落有主张的女中豪杰。生活本来已经艰难,她却还想着给大兵带点文化、给妇女讲点先进理念,骨子里的那点不服输,比大漠的乱风还倔。
很多人说杨虎城受尽波折,谢葆真在身边起的作用,实在不可低估。她是将军太太,却常常比身边男同志还硬气。和丈夫携手去欧美,实则是被蒋“客气地”流放。可在异国的日子里,谢葆真不但没有泄气,还跑去女校宣传抗战。你不能说她不苦,但事情一遇到她身上,好像总能从头顶飘出一股子咬牙坚持的劲儿。
天底下所有的命运转角,没有几次是提前打招呼的。“七七事变”爆发,两口子没得选,只能再回国。事实上,那会儿谁都知道回国的代价。谢葆真毫无犹豫。很多年后的人回望,或许会疑惑,那种明知大难当前还非得冲回去的劲头,到底是怎么炼成的?我想,可能是骨子里浸泡的信念和一份乡土难割的情感。
回来以后,杨虎城果不其然被捕。家里的天就塌了。谢葆真带着几个孩子逃来逃去,最后亲自下场营救丈夫,这才叫“夫妻本是同林鸟”,但这一场劫难,谁都没退。有人说夫妻患难见真情,这对老搭档最后却在囚室里见了面。阴冷的牢房,四下密不透风,谢葆真陪着杨虎城,一边是软话安慰丈夫,一边自己还得抵挡特务百般折磨。她写血书、绝食抗议,那场景,现在想来都是让人揪心的。
又说回头,那年除夕,家家户户都在蒸年糕、包饺子。谢葆真却在牢房里被国民党特务生生折磨得死去活来。老虎凳、砖头压腿,有时候写到这些细节,我情不自禁得咬牙。一个书香门第出身、温柔女人,这会儿全凭意志撑着,不说一句软话,硬是扔出一句:“抗日有错吗?!”想来也许她根本不指望特务能听得进道理,只是那一瞬,把所有不平、冤屈都咬紧成一句怒吼。
国民党特务终是下了毒手。1947年春,谢葆真倒在了牢房里,和情分、家国、信念一起被带走。她的尸骨,后来被杨虎城带在身边。世人只知将军风骨,无人知他夜夜对着骨灰盒低声自语。家破人亡,许多风风火火的新闻背后,其实都有妻子、母亲独自数黑夜。
而谢家几个孩子,最后的命运也算是让人唏嘘。最小的,被关押杀害在新中国解放前夜。没见到太阳升起那一刻,就这样,在密不透风的黑牢里睡过去了。
曾有人说“以身殉志,不亦伟乎”,那话说得漂亮。可最真处,并不全在口号标语里,而是那些无人知晓的痛,还有不能放下的执念。
一个人一辈子能为理想丢掉什么?或许是一双温热的手、一间温暖的屋子。可谢葆真最后丢掉的是家,是命,是一整个未来。
到底什么才是大英雄?说到谢葆真,我每每忍不住反问这个问题。英雄不是铁石,反而最懂家的温度。她身上有许多无奈,有硬气,也有哭泣和疼爱。但最动人处,不正是这些混杂的、真实的、血肉相连的碎片吗?
我有时候想,等世事风平浪静,没人再记得烽火硝烟时,还会有人回头看看这位被历史边角遗落的女性吗?也许不会。但只要我们偶尔拾起,翻一翻谢葆真的旧照片,她明亮的眼神还会告诉你:有些人,是真正把自个儿的好日子拿去点亮了时代。
剩下话,我不再多说。有些伤口止不住流血,但那些活在褶皱里的牺牲,总有一天,会被新的春风拂醒吧。
来源:溪谷中喂养小鱼爱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