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AUM狂飙,背后却是一场“资源豪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21:43 1

摘要:2025年上半年,零售银行的整体环境并不乐观。利差继续收窄、客户活跃度下滑,但就在这寒意逼人的背景下,私人银行业务却成了唯一的“暖阳”。

看似高光的增长,实则藏着隐忧;抢人大战愈演愈烈,服务成本高企;真正的财富管理,还远未开始。

2025年上半年,零售银行的整体环境并不乐观。利差继续收窄、客户活跃度下滑,但就在这寒意逼人的背景下,私人银行业务却成了唯一的“暖阳”。

来自各家上市银行的半年报显示,私行客户数量虽然只占极小比例,但对零售AUM的拉动作用相当可观。尤其是几家股份行和城商行,增长势头尤为猛烈:

中信银行:私行AUM净增贡献占零售AUM增量的36.67%宁波银行: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2.2%

从长期数据看,2020年到2024年,五大行(除邮储)私行客户累计增长近34.7万户,AUM扩张约5万亿,分别增长了近50%和60%

为何私行业务如此被重视?很简单,二八法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招行数据显示,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总资产50万元以上)占客户总数不到2.5%,却贡献了超80%的AUM;这类客户户均资产233.4万元,是普通客户的177倍

在净息差收窄的大背景下,银行越来越依赖AUM与中收来推动增长。而高净值客户正是这场零售战役的“关键变量”。

AUM增长虽好看,但“含金量”却在下滑。

从半年报看,除农行外,多家银行的私行户均AUM呈现下降趋势。以平安银行为例,其私行户均资产从2023年的2100万元降至不足2000万元。换句话说,客户多了,但“人均贡献”变少了。

为了抢客户,各家银行使出了浑身解数:

直接降门槛:如浦发银行将私行起步线从800万降至600万;

提前锁客:吸纳尚未达标的“准私行”用户,先给服务再养资产;

下沉市场:农行、邮储等依托网点优势,在县域市场扩张,农行甚至成立了首家县域私行中心;

策略挖角:不少客户经理直接“策反”他行客户,打出“VIP互认”牌。

但更关键的是,为了留住这些“高净值”,银行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越来越贵。

比如,兴业银行的“名企实习资源”、名校升学规划、名医绿色通道,早已是标配。更不用说各种限量潮玩、演唱会门票、定制旅行等“情绪价值”礼包。

一句话总结:客户资产越多,银行越“卑微”。私行客户经理不仅是理财顾问,更是生活助理、教育顾问、资源中介,甚至是“情绪安抚官”。

但这一切成本,最终都压在了银行自己的利润表上。

距离中国首家私人银行诞生,已经过去18年,但行业整体仍停留在“卖产品”阶段。

目前,银行私行的主要收入仍高度依赖理财、基金等产品销售佣金,核心服务能力尚未形成。

相比之下,国际顶级私行早已转型为“家族财富顾问”和“资产配置管家”——强调信任关系、代际传承和跨周期配置。例如:

而在国内,真正具备综合能力、能提供“定制化、长期性、信任型”服务的私行机构,仍是极少数。

与此同时,竞争格局正在加剧。境外机构纷纷“南向北看”:

麦肯锡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与新加坡共拥有约4000家家族办公室;来自中国大陆的资金流入分别超过5550亿美元4000亿美元

而预计到2030年,亚太地区将迎来5.8万亿美元的代际财富转移。这是一次巨大的结构性机会,也是一次服务能力的深度考验。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财富市场,至今仍缺乏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顶级私行”,无疑是一种遗憾。

眼下,私行业务看似高歌猛进,但实则已到临界点。如果继续靠“堆资源”“降门槛”来维持增长,最终只会陷入“高成本、低效率”的死循环。

真正的突围,不是再多抢几个客户,而是要重塑服务逻辑:

从“卖产品”转向“做顾问”;

从“短期留存”转向“代际管理”;

从“资源拼图”转向“体系化能力”。

这场战役,拼的不只是AUM,更是对未来财富趋势的理解与提前布局。

高净值客户不缺产品,缺的是信任与长期主义。

而这,恰恰是中国私人银行最该补上的一课。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