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博弈论视角下的“公地悲剧”突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21:57 3

摘要:人类总是喜欢说自己是理性的生物,可是真相往往恰恰相反。纵观整个历史,理性和知识并不是天生的礼物,而是极为稀缺的成果。启蒙运动以来,人类才真正开始相信知识能够改善生活,科学能够延长寿命,理性能够减少暴力。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你会发现这种想法几乎

人类总是喜欢说自己是理性的生物,可是真相往往恰恰相反。纵观整个历史,理性和知识并不是天生的礼物,而是极为稀缺的成果。启蒙运动以来,人类才真正开始相信知识能够改善生活,科学能够延长寿命,理性能够减少暴力。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你会发现这种想法几乎是反直觉的。古人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没有电力和教育体系,他们生活在一种无力之中,面对感染、战争和饥荒,几乎没有任何“知识”能改变命运。换句话说,人类并不是天生为理性而活,而是为部落和生存本能而活。

启蒙理想在本质上是逆着人性而来的,它需要人为的维护,而不是靠本能延续。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会看到一种怪现象:即便今天科学早已证明疫苗有效,气候正在变暖,但仍有人大肆否认。即便我们知道战争意味着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无数城市化为废墟,但仍有人觉得为了某种“荣誉”这种代价是值得的。

启蒙价值观强调的是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可在现实中,生命常常只是权力和复仇的筹码。我们以为理性是进步的必然,可实际上,它随时可能倒退。

要理解这种困境,就必须谈到博弈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公地悲剧。所谓公地悲剧,就是每个人都在做对自己最理性的选择,但当所有人都这么做时,结果却让大家一起走向毁灭。

气候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个人不开车去坐公交,对气候没有明显作用,开车更舒服,那他当然会开车。如果人人都这样想,地球真的就会被烤熟。同样的逻辑出现在过度捕捞、空气污染、抗生素滥用,几乎每一次人类社会的集体灾难背后,都隐藏着个体理性的累积。个体理性并不等于集体理性,反而往往是灾难的种子。

更隐蔽的,是理性本身也可能成为“公地”。当一个人面对观点时,想的不是“这是真是假”,而是“相信它能让我在朋友中显得聪明”,当另一个人也这么想,再另一个人也这么想,整个群体的理性就被侵蚀。

最终大家追随的不是证据,而是口号;不是事实,而是立场。结果就是社会分裂成对立的部落,每个部落都觉得自己才是真理的守护者,而真正的真理探索早已死去。理性像一块草场,被每个人一点点啃食,最终寸草不生。这才是现代社会最危险的公地悲剧:我们失去的不是资源,而是理性本身。

那么文明是不是注定会崩盘?答案并没有那么悲观。历史证明,进步虽然缓慢,但确实存在。科学知识在不断积累,医学比五十年前更先进,气候模型比过去更精确,人类基因组已经被完全绘制出来。

道德观念也在悄然改变,一百五十年前,美国还在争论奴隶制,一百年前女性还没有普选权,五十年前同性恋在许多国家还是犯罪。而今天,这些问题基本不再是争论。启蒙价值最终赢得了胜利,因为它有内在的优势:它诉诸于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共同需求。我们都希望活着,而不是死去;希望健康,而不是疾病;希望受教育,而不是当文盲。

人文主义正是依赖这些底层共识,比任何宗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都更普遍。它也许不直观,却总能在长远的对话和谈判中占上风。

问题在于,这些价值不会自动延续。它们不是人类的本能,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主动维护。科学家不断解释疫苗的作用,气候学家不断警告全球变暖,公共知识分子一次次强调理性和对话的重要。但与此同时,谣言、极端主义和煽动情绪的口号往往更容易传播,因为它们迎合了人性里最直接的欲望。文明的进步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旦放松,就可能瞬间倒退几十年。

这就是启蒙理想的本质矛盾: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却并不自然。它要求人类不断对抗自己的本能,要求我们放弃短期的情绪满足,换取长期的理性福祉。正因为它反人性,所以才显得格外珍贵。也正因为它不符合本能,所以它必须被一再强调、一再实践、一再捍卫。否则,倒退就会成为必然。

人类并不是天生追求真理的动物。我们更喜欢部落的口号,更喜欢情绪化的胜利。但正是那一小撮坚持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的人,让我们从瘟疫、奴隶制和无休止的战争中走了出来。今天我们依旧身处危险的边缘,启蒙价值仍然随时可能被推翻。但无论如何,我们别无选择。启蒙理想或许反人性,却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来源:老胡科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