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望族】丰、沛县邱姓的来历和族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10:23 1

摘要:中华丘(邱)氏,源自一脉。太始祖文韬武略,天纵圣哲。历辅文、武、成、康四代周王,名烁古今。太公封齐,建都营丘。其三子穆公遂以地为氏,成丘氏开姓始祖。

中华丘(邱)氏,源自一脉。太始祖文韬武略,天纵圣哲。历辅文、武、成、康四代周王,名烁古今。太公封齐,建都营丘。其三子穆公遂以地为氏,成丘氏开姓始祖。

为避圣人孔丘讳,汉、金、清代皆奉诏命改丘为邱。

诗曰:丘邱不分家,共祀穆公坛。泽披后代孙,绵延大发展。代逾百余世,宗亲五百万。遍布海内外,血水相亲善。

邱庄一系,原世居吴兴,青山绿水,人杰地灵。继徙徽州歙县。明洪武辛亥(1731),瑞康公自瑗山迁金陵,生七子。

遭成祖乱,长子率第七子避居昆山。再传四世,约于明弘治初年,邱庄一世祖敬公诞,为穆公八十一代孙。

一世祖讳敬,号钦斋,人们尊为敬公。

敬公自幼聪颖过人,饱读诗书,经纶满腹。于明嘉靖丙午(1546)春,蒙恩擢进士。嘉靖葵丑(1553)敕授沛郡教谕。公越江赴任,恪尽职守,泽披沛邑,继而定居。

敬公一生,正直清廉;为人师表,广播儒学;甘献雨霖,遍育桃李;堪称宿儒,名扬百里。

敬公视沛邑乃前汉发祥之地,民风淳朴,人情浑厚,而此时“寇内侵巢于闽、浙,波于吴越淮扬之间,咸被其害”。

因故土难回,敬公始建宅于“华山之阴”大庵寺西“而居焉”,“此大邱庄之所由始也”

“大安寺、砀邑之邱庄、沛邑之邱蔡园又长(房,敬公一脉)居分支耳”。

为使故乡之亲避寇患而有安身之所,敬公“驰书于桑梓”,言“丰沛远处北侥,又兼黄河由西而东,足为南壁堡障,宜约同七房”,

(意为:丰沛远居北方,北有黄河之险可御北地之侵,南有长江天堑可避南方之祸,社会环境安定,故邀约七房之亲北迁丰沛)。

故“各房悉迁居焉”,

“迁者悉为记之:

丰邑之邱堤口、邱庄,二房之裔也;

沛邑之邱集与丰邑之葛桥、北邱庄,三房之裔也;

沛邑之东邱庄,四房之裔也;砀邑之定国寺,五房之裔也” 。

虽“未获聚处一堂,而相去不越百里左右,是居中之散、实散中之聚,亦悲喜交集”。

各房之间,每逢要事,皆聚而议之,悲喜同感,亲密无间,甚洽。其他两房,至今不知所踪。

上溯邱氏渊源,因年代久远,多以口述,文载甚少,故难以探究。加之二、三、四、五房溯源失讳,乃同长房(敬公系)共尊敬公为开山始祖,至今已绵延二十世也。

邱氏堂号在一、二次修谱时为“封营堂”,意为纪念穆公营丘坐地起姓。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显示沛、丰、砀五房邱氏一家亲,遂共用为“奉先堂”。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敬公卒,安葬庄侧。民国三年(1914),裔孙立碑竖表以祭。

岂料此后遭文革浩劫,碑断表陷,痛哉哀哉。丙午年(2006),值太平盛世之际,各地敬公后裔齐聚邱庄,齐心协力,将祖茔恢复原貌,修葺一新。

其时,星罗棋布于各地的邱氏子孙,或沛或丰,或砀或鲁,或辽或黑,踊跃至此,群贤毕集。寻根祭祖,跪拜于敬太公之灵前,追思先祖之恩德,实乃感人之壮举。

修祖坟、立新碑、续墓志、展谱牒,人神共鉴,天地生辉。邱庄同祭之日,族人振奋异常,不可言表。怀祖之情荡然于胸,耀宗之志可遏行云。

邱氏族人重视族谱的纂修,借以厘清历史脉络,抒怀念先祖之情;展扬先祖之德,以激励后人。

清康熙年间,邱氏七世祖(穆公八十八世)象谦公历廿月,创修谱牒,开敬公谱系之先河。惜因洪水肆虐,兵燹(xiǎn)为害,首谱半失,仅存残篇。

清同治十一年,邱氏十世孙(穆公九十世)以政、际鲁主持次修,重订家乘(shèng 史书)。此后又加排辈序,从第九世起依次确立如后:

世际承正 淑慎兆祥 守德启后 绍训恒昌 荣先为耀

孝本廉长 勤绵祖传 华裔繁贵 贤圣恩惠 锦志保纲

凡四十八辈,以续永年。伺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统一海内外丘(邱)氏辈序后,届时当按新序归为一统。

后又多次纂修:

一九零五年(光绪三十年)三修,

一九六二年四修,

一九八八年五修。

至此,邱氏族谱已相当完备,敬公一脉系数在册。欣然展读,邱氏族人之兴旺令人叹为观止。

为传承文明,拓展家风,二00六年六修族谱,实乃盛举快事,意义非凡。

上有丘(邱)氏联谊总会牵头,宗亲编注;下有本会召集,仁人操办。

兆璋统筹文字,淑典、慎杰、慎明、兆席、兆飞、兆运、邱荷诸公会同族人,出资献力,广访博采,不避寒暑,殚精竭虑,新谱续篇,玉汝于成。油墨飘香,可喜可贺。

欣逢盛世,中华腾飞。邱氏敬公脉系,万人廿世,将融入丘(邱)氏大宗谱,归为一系成大统。

邱氏族人决心牢记祖训,和衷共济,刻苦学习,勤奋劳作,与时俱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邱氏族亦继往开来,万世绵延。

注:文中引用见《三修五支合谱序》

来源:小王说丰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