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城蝶变记:从设站、建城到第三中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21:07 2

摘要:据说一开始,杭州的铁路布局图上压根没有西站的规划。2013年东站改造完成后,有关部门便将精力投入到南站的改造中。但随着未来科技城的崛起,很多客户从上海坐高铁到杭州东站,再转车来未科,总共需要一个多小时,十分不便。所以在未科众多企业和人才的建议争取下,西站项目才

2021年,我在采访写作未来科技城“十年树城”史时,从未科规划部门负责人那里,听到了一个关于杭州西站由来的故事。

据说一开始,杭州的铁路布局图上压根没有西站的规划。2013年东站改造完成后,有关部门便将精力投入到南站的改造中。但随着未来科技城的崛起,很多客户从上海坐高铁到杭州东站,再转车来未科,总共需要一个多小时,十分不便。所以在未科众多企业和人才的建议争取下,西站项目才得以提上政府议事日程。

这事勾起了我对西站的兴趣,打算有机会也写写它的故事。但是当时,西站正在建设中,云门刚刚开工,云城还只是一张蓝图,所以迟迟没法动笔,只在心中预埋下了一个计划。

之后几年,云城建设日新月异,杭州西站建成投用、“金钥匙”“金手指”等地标建筑拔地而起、“第三中心”横空出世,而我自己也从市区搬到了余杭居住。随着对西站、对云城的了解越来越深,终于可以另起一篇来详细讲讲这个城西科创大走廊“第四城”的故事了。

但故事要从哪里开始呢,还是从上一篇结尾的西站由来说起吧。

01

云城前传:西站的提出与落地

跟我之前听说的故事略有不同,杭州西站真正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2015年。

当时,随着未来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的蓬勃发展,杭州城西聚集了包括阿里、恒生在内的越来越多企业。可因为杭州的高铁站位于城东,这些企业的人出差,需要横跨整个杭城,费时费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的前身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走访征求意见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反映城西道路拥堵、交通不便,城西的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重大短板,于是便启动了“大城西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的课题。

正是在该课题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在杭州城西大走廊范围内建设高铁枢纽站的构想。

这份课题报告后来上报到了杭州市里。与此同时,201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原属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与西湖区的紫金港科技城打包整合,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这份前一年新鲜出炉的课题报告于是有了用武之地。2016年7月,省发改委、交通厅和杭州市政府以其为蓝本,发布了针对大走廊的综合交通规划。

建设杭州西站,由此摆上了决策者的议事日程。

但这个高铁站具体建在什么地方?最初曾有过仓前、老余杭和五常北等几个方案,但经过专家论证比较,最后选择了仓前。原因主要是仓前原本就有个老宣杭铁路货运站,2005年宣杭铁路复线改造完成后,这里的“流量”便渐渐减少,其场地正好可以用来规划新的高铁站。

2017年7月,《杭州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年)获批,杭州西站项目启动。操刀这一地标项目设计的是程泰宁院士,他也是杭州城站的设计者。和城站相对单纯的车站功能不同,在设计西站时,程泰宁将“站城融合”从理念变为了现实。

按照他的方案,杭州西站成为全国首座采用站场拉开、中部进站模式的铁路站房。不同于传统高铁站把站台和轨道聚拢在一起,杭州西站则在北上的湖杭场和南下的杭临场中间拉开了一个空间,形成车站的“云谷”,纵向上串联起地铁层、广场层、站台层和候车层。这种独特的设计使游客可以直接抵达车站中庭,然后乘坐自动扶梯直上候车厅,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横跨整个候车层前往检票,极大缩短了步行距离。

另外,杭州西站又通过雨棚上盖、空中连廊、地下通道以及常规的地面出入口,和周边城市区域在空间和交通上紧密联系,同时拥有商业、酒店、商务办公、会议会展、教育培训等城市功能的站前广场、站房及其上盖综合开发,真正实现了站城产城功能的充分融合。

建设中与完成后的西站雨棚上盖。

2019年9月17日,西站枢纽暨湖杭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如果说2001年杭州大剧院打下第一根桩基,吹响了城市东扩的号角;那么18年后,当西站枢纽覆上奠基的第一锹土,便是开启杭城西进的新篇章。

伴随西站的动工,杭州也开始谋划高铁新城的开发建设。

说起来,这本是各地的常规操作,光是杭州,就不止一座高铁新城,所以就连最初的参与者也未必意识到:这座新城的破土而出,不仅将改变大走廊“一廊三城”的格局,重塑杭州绕城内外的东西关系,在不久的未来,这里甚至将成为杭州城市的又一“中心”。

02

何以“云城”:拓展城西发展新空间

按照杭州市政府最初的批复,西站高铁新城的规划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仅相当于城西科创大走廊三大科技城中面积最小的紫金港科技城(约21平方公里)的六成。但随着开发的持续推进,2020年4月,杭州市委财经委会议决定扩大高铁新城的范围,规划建设云城。

云城东至绕城高速、西至南苕溪、南至余杭塘河、北至杭长高速,围合区域约58平方公里,其中余杭区约46平方公里、西湖区约12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看,云城的四至范围划得非常有意思。杭州绕城外区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形成了西北方向的良渚新城和正西方向的未来科技城等两大片区。而云城正好夹在两者之间。它的开发建设,将填补两大板块之间的空白地带,使绕城外的城区融为一体;同时改变大走廊三大科技城东西向一字排列的分布格局,拓展大走廊的南北纵深宽度,堪称城西开发的关键一子。

至于为什么要叫“云城”,当然不像网上所调侃的那样,是马云之城。毕竟早在云城横空出世前的2019年,马云就已功成身退了。

事实上,云城的命名主要还是跟杭州的产业布局有关。那时候云计算方兴未艾,杭州市政府又提出要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城”,一时间,各类“云”地名层出不穷。比如西湖区有云谷,转塘有云栖小镇,青山湖则有云安小镇、云制造小镇等“三朵云”。而“云城”片区及周边,更是杭州数字经济、云上产业和科研机构的集聚区,叫“云城”最为合适。

当然官方的解释含义更为丰富:云城的“云”既代表着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科创产业,又象征着各类资源要素通过杭州西站“云态”集聚、“云态”流动,充满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但不管名字叫什么,有几层含义,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杭州近年来规划建设的各类新城中,云城应该算等级最高的一类,一出生就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

这里提一个细节,就在杭州市政府决定建设云城仅仅2个月后,浙江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决定》就明确要求,加快杭州西站枢纽“云城”规划建设。

当年9月16日,刚刚上任省委书记半个月的袁家军,展开任内第一次外出调研,便来到云城实地考察,并现场要求“加快建设,确保质量,早日把云城建设成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杭州新地标、城西CBD和高端人才集聚地”。这四个愿景后来也成为云城的片区定位和建设目标。

省里的高度重视,迅速转化为市级层面的工作动力。2020年7月,杭州成立云城建设管理指挥部;8月4日,指挥部正式挂牌。

为了切实做好牵头抓总、统筹指挥,推进云城规划建设各项工作,市里不仅决定由常务副市长和大走廊管委会主任担任双总指挥,还从市发改、建委、规资、投促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到指挥部挂职,以便指挥部与市直各部门高效沟通协调。同时,指挥部还与市交投集团、余杭区等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协力推动重大项目的建设落地。

随着人员的汇聚、机器的进场、项目的陆续动工,云城,这片曾经安静的原野,开始热闹起来。在一场场办公会、月度会、专题会、现场会中,在一阵阵打桩声、轰鸣声、吆喝声、讨论声里,杭州城西CBD正式踏上了“三年拉开框架、五年初具形象、十年基本建成”的壮阔征程。

03

云城初现:打造杭州科创CBD

2022年9月22日,拥有11台20线、总建筑面积51.2万平方米的杭州西站连同湖杭铁路一起正式投用。此后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随着杭温高铁、沪苏湖高铁陆续开通运营,从西站出发,乘客已经能够抵达全国25个省市区,这使得城西居民基本不用再跑东站,可以就近出行。

靠着城西的巨大人流,西站快速崛起为东站之外杭州又一大枢纽站点。2024年到发旅客超过1200万人次,相当于每个杭州人到站一次。而得益于3号线、12号线的开通,以及云城日渐完善的主次支干路网,乘客出了西站后,可以5分钟上高速,15分钟到达主城区,60分钟通达全城

同时,伴随西站的开通,云城开发也从建站全面转向建城,杭州绕城内外逐渐融为一体。而比这更令人感到振奋的是,就在西站开通的一个月前,“杭州第三中心”概念横空出世。

此前,杭州的城市空间格局被称为“一核九星”,其中以上城、拱墅、西湖、滨江等主城四区为“一核”,而身为“浙江第一区”的余杭与萧山、临平,甚至更外围的桐庐、淳安、建德地位一样,均为“九星”。

但在2022年8月杭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发布的《杭州市总体城市设计(补充完善)》中,“一核九星”变成了“一主三核八副”。地处绕城外的云城-未科片区,不仅被囊括进中心城区的范围,还和武林-湖滨(传统风貌核)、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现代风貌核)这两大公认的城市中心并列,被定义为杭州的“科创风貌核”。

云城-未科地位的大幅提升,靠的除了自身这些年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外,恐怕也跟前一年杭州区划调整、余杭一分为二有关。

过去,余杭区东西跨度长达60余公里,区域面积超1000平方公里,政治中心位于东面的临平,而新兴的数字经济、科创产业则汇聚于西面的未来科技城。有限的资源较难平衡东西两头发展的需要。分区以后,余杭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二为一,开发区域也更加集中,这对刚刚起步的云城建设显然是个重大利好。它使云城在教育医疗、市政配套、招商引资等方面可以得到比以往更多来自区级层面的资源倾斜,从而进一步加速板块的崛起。

而新规划不啻为对这种变化的一次官方认证,它不仅提高了云城的区域地位,也进一步明确了其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杭州市领导经过反复调研,最终将云城四个功能定位中的“城西CBD”明确为“科创CBD”,从而和武林-湖滨的文旅商业CBD,钱江两岸的总部商务CBD作了区分。

为了建设好这个科创CBD,过去几年,《杭州云城概念规划》、云城区域“三区三线”方案、《杭州市余杭区西站新城单元详细规划》等陆续获批发布。特别是去年获批的《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提出,在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规划打造城西科创中心,与武林湖滨中心、钱江两岸中心并肩,共同作为杭州三大全球城市功能中心。

云城的蓝图,一步步从“写意”转向“工笔”。

其中,东起创明路、南至访云街、西抵景腾北路、北到留祥路的科创CBD核心区,作为云城的门面,尤其受到重视。为了画好这张“脸谱”,去年初,指挥部专门面向全球征集科创CBD核心区实施性城市设计方案,吸引来包括SOM、肃木丁、日建设计、MAD、Farrells等在内的国内外20多家知名设计单位报名。经过以程泰宁院士领衔的专家组多轮严格评审,SOM和gad(联合体)的方案脱颖而出。

SOM设计的科创CBD核心区效果图。

说来也巧,云城最耀眼的两大地标建筑——高400米的杭城未来第一高楼“金钥匙”和高320米的未来第二高楼“金手指”,同样源自SOM的巧妙构思。

目前,“金手指”综合体建设高度已超过240米,云城其他地标建筑也都在拔节生长中。等到2028年建成后,“金钥匙”、“金手指”将和高202米的龙湖天街综合体、185米的浙江人才大厦、180米的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等一道,共同勾勒出城西的天际线。而它在刷新杭州建筑新高度的同时,也注定成为杭州城市第三中心崛起的一份宣言:

从西湖文化广场环球中心的170米,到钱塘江畔“杭州之门”的310米,再到如今云城“金钥匙”的400米,过去20多年,杭州城市中心的发展就像这层层上垒的高楼一样,不断迭代,持续生长。

上图为金手指综合体实景图(三土城市笔记特约摄影师施炫森摄),下图为效果图。

04

安居云城:职住平衡不是梦

今年是云城开发的第五个年头。中国人常说,“五年一小庆”,如果对照当初许下的“三年拉开框架、五年初具形象”的目标承诺,我觉得云城倒确实可以庆祝一下。

基建方面,五年间,西站枢纽建成投用,云门展示中心对外开放,“五纵五横”主干路网和细密的支线路网也渐趋成型,特别是杭创大道(隆兴港街-东莲街)建成通车,将云城核心区与EFC商圈距离缩短至1公里之内;而良睦路二期的如期竣工,则将良渚、云城和未来科技城直线串联。

科创方面,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二期全面启用,目前整个园区引育世界500强、上市公司、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准IPO和准独角兽企业等创新生态成员已超700家。4万平方米的全省最大科技成果转化实体空间——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浙大成果转化基地在园区挂牌运营。而全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浙大超重力场实验大楼也已竣工交付。

教育方面,天元公学西站校区已于去年9月准时开学,共入学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2300余人。另外,位于云城的杭州外国语学校余杭校区即将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也正在筹建育才小学云城校区,据说未来就连杭二也有可能入驻云城。

环境方面,云城把西站南北的大片核心空间都留给了公园绿地,南面的云门公园占地30公顷,北面是中央生态公园,光是留祥路以南就有1平方公里。它们和杭州西站及周边的科创企业、地标建筑,共同构成了杭州城西新的门面。

随着配套的日益完善,人才也开始向云城汇聚。根据规划,这里未来可容纳40万人,产生就业岗位42万个。而为了揽才,云城所在的大走廊还在杭州市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追加对海内外博士后的专项补助和对博士毕业生的生活补贴。

但这么多人涌进来后,除了工作,自然还会产生居住需求。

这里有必要重点提一下云城的职住问题。熟悉城西的人可能都知道,城西在开发之初,职住分离的问题一度非常突出。文一西路和天目山路每到上下班点,就堵得水泄不通。记得2020年一次关于大走廊建设的座谈会上,某知名科创企业负责人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杭州城西有着30万“钟摆族”。所以在规划建设云城时,省市领导就反复强调要解决“职住平衡”的问题。

为此,云城及大走廊管委会一方面深挖潜能。比如2022年11月,大走廊管委会联合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发布《关于城西科创大走廊实施差异化购房的通知》,要求区域内所有领取预售证的新建商品住房项目,必须提供不少于准售房源总套数50%的房源,定向供应给在本地稳定就业或落户满一定年限的“人才无房家庭”“其他无房家庭”和“其他家庭”三类购房家庭。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未来社区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全省首个的全域类未来社区试点项目,为了让人才“进得来、住得下”,在未来社区的常规场景外,还新设了5项个性化指标:5分钟见蓝绿(水系和绿地空间),5分钟进邻里客厅,5-10分钟见托育,5分钟进创新交往空间,5分钟见黑科技互动体验装置。

就拿云城首个未来社区——杭腾未来社区来说吧,目前社区内,产业(超重力实验室、浙江人才大厦、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商业(龙湖天街)、教育(天元公学)、住宅(杭与城、钱腾云都、渡梦雅居)等各类元素一应俱全,可满足4万人的职住需求。

未来,随着“第三中心”的开发推进,云城的土地上还将诞生更多类似杭腾这样的未来社区。它使得云城成为很多城西居民的置业首选地,并吸引着众多品牌房企竞相入场拿地。

事实上,哪怕是去年,楼市整体如此低迷,2月出让的科创CBD核心区14号地块,都能拍出16.56%的溢价率。最终开发出来的望云璟晨府,400多套房源,两开两罄。喜得开发商华润今年1月再度加仓云城,经过32轮报价,溢价25.48%竞得西站新城单元YH080701-40地块,楼面价达到26101元/㎡,一举刷新了云城板块宅地楼面价纪录。

这块地便是如今正在热卖中的望云润玺小区。作为云城首个不限价楼盘,望云润玺二开均价一度达到41181元/㎡,是目前云城在售单价最高的新盘。

相比华润,作为本土房企标杆的滨江早在2022年就在云城布局。

今年4月28日,滨江集团经过27轮竞价,以18.63亿元的总价拿下位于云城站南核心区、绿城云诵桂月西侧,毗邻浙江人才大厦,距天元公学西站校区和浙大超重力实验室约260米,距在建云城天街约300米,距地铁3号线龙舟路站不到500米的西站新城单元YH080601-20地块,开发了咏舟府项目。

咏舟府容积率仅2.4,是除望云润玺的高低配外,云城楼盘中容积率最低的。

整个小区共8栋楼15-26层高层住宅,9月6日实景展示区已开放,有望于本月中旬首开。据悉首开将推出4#、6# 两幢楼,共计138套房源,户型面积为123-139㎡。

咏舟府主出入口的人行大门,高约9.5米、宽约85米,整体恢弘大气。

咏舟府的立体中庭,景观层次感非常丰富,视觉冲击力非常强。

咏舟府之后,7月15日滨江集团又以18.37亿元的总价在云城拿下一块新地。

新地块东至规划公园绿地,东侧一路之隔便是云城望云润玺,北至众成街,西至景腾北路,南至云门大街,西南侧紧邻同为滨江开发的咏舟府。整个地块容积率3.0,土地性质为二类城镇住宅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商业、商务金融部分地上计容建筑面积占比不小于30%。也就是说,在住宅外这里未来大概率还将包含一栋办公楼。

我问其中一家开发商的朋友,怎么看待云城的开发潜力和楼市价值?对方的态度就两个字:深耕。这不禁让我想起几年前写作《钱江新城20年回望》时,另一家房企华联董事长董炳根的那句话:

确定这里值得等。

2004年,华联在大家对钱新开发前景还持观望态度、宅地出让还需要管委会上门做工作、挨家挨户推销的情况下果断出手,拿下紧挨“日月同辉”的临江绝版地块,建起了钱塘公馆、全景天地、时代大厦等封面项目。不仅自己赚得盆满钵满,也大大提升了钱新的颜值。

如今的云城,像极了20年前的钱新。既然当初的钱新“值得等”,那么未来的云城,想必也不会让入驻的企业、拍地的开发商、安家的新居民,以及所有喜爱它的人失望。

这不是在跟谁打赌,事实上,按照云城立下的十年之约,再过五年,它就将“基本建成”。那时的杭州,绕城外和绕城内,可能就像当年的江南和江北一样,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共同构成杭州竞争“全国第五城”的强劲动力核。

来源:三土城市笔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