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机制未明到靶点突围:CGRP有望推动前庭性偏头痛走向精准诊疗2025年9月11日至14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2025NCN)在杭州隆重召开。作为我国神经病学领域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及海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共
2025年9月11日至14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2025NCN)在杭州隆重召开。作为我国神经病学领域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及海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聚焦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的前沿进展与未来方向。
在此次大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渠文生教授带来了题为《前庭性偏头痛的机制与临床抉择》的专题报告。作为引起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常见原因,前庭性偏头痛(VM)因临床表现异质性大、诊断困难、缺乏机制导向治疗而长期困扰临床。渠文生教授的报告不仅系统梳理了VM的主要病理学说,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针对性的治疗策略,为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思路。
图 渠文生教授作学术分享
渠文生教授介绍道,VM以反复眩晕为核心症状,涉及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脑干与小脑等多神经结构异常,是外周(三叉/内耳)与中枢(皮质-脑干)共同参与的神经血管网络病,遗传易感性叠加环境触发因素导致症状爆发。其发病机制涉及皮质扩散抑制学说、神经递质异常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离子通道功能不全学说、中枢信号整合异常学说以及遗传异常学说等。
01皮质扩散抑制学说渠文生教授谈到,皮质扩散抑制(CSD)是指大脑皮质缓慢传播的去极化波,引发神经元短暂兴奋后长期抑制,被认为是偏头痛发作的关键过程,可通过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将痛觉信号传递至脑干、丘脑和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并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共同参与偏头痛发作。在动物实验中,CSD往往起源于视觉皮质,反映视觉系统对光的敏感性,或是从顶叶前庭皮质启动。一旦启动,CSD依次经过前庭皮质,向颞叶扩散影响听觉处理,随后抵达岛叶参与内脏感觉调节,最终深入脑干,触及前庭神经核与三叉神经核。
其与前庭症状的关联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前庭皮质的直接激活引起空间定向障碍和眩晕以及眼震样反应;二是通过皮质-脑干通路次级激活前庭神经核,引发前庭眼反射(VOR)异常与平衡失调;三是触发岛叶-下丘脑通路,加剧交感输出,导致内耳缺血及耳鸣。
图 CSD与前庭症状的关联机制
支持这一学说的证据包括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神经影像学以及临床关联性。其中,在临床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先兆与眩晕的时序(部分VM患者眩晕发作前出现视觉先兆,这提示CSD从枕叶扩散)以及治疗反应(阻断CSD的药物,如托吡酯、丙戊酸对部分VM患者有效)这两部分。
02神经递质异常学说多种神经递质的失衡在VM发病中起核心作用,包括5-羟色胺(5-HT)、CGRP、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NE)与多巴胺(DA),以及γ-氨基丁酸(GABA)。其中,CGRP是一种由37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肽,主要通过神经元和血管周围神经纤维释放,在脑和三叉神经血管网络及耳前庭中均有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三叉神经节(TG)神经元释放CGRP,结合迷路动脉及前庭核受体,触发血管扩张与血-迷路屏障破坏,进而引发内耳水肿,叠加前庭信号紊乱,形成神经血管交互性病理反应。
动物研究显示,CGRP可促进慢性偏头痛(CM)大鼠模型前庭核的致敏,并且在CM大鼠模型中,CGRP靶向药物可通过PKC/ERK/CREB途径调节前庭核的突触传递并改善前庭功能[1-2]。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也显示,VM患者在接受CGRP靶向药物治疗后,平均每月头晕/前庭症状以及每月头痛天数相比基线均显著减少(p<0.001)[3]。03三叉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学说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异常激活是VM的重要机制。TG激活可释放CGRP、P物质等神经肽,引发脑膜及迷路动脉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及神经源性炎症,导致头痛与眩晕并存现象。解剖学上,迷路动脉受交感神经(颈上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面神经分支)双重调控,而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可通过自主神经通路引发迷路动脉痉挛或扩张。同时,三叉神经脊束核(SpV)与前庭神经核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突触联系。
其具体机制分为①三叉神经血管反射通路激活:TG的伤害性刺激(如炎症、机械压迫)→ 通过三叉神经脊束核(SpV)→ 激活脑干自主神经中枢(孤束核、网状结构)→ 交感神经兴奋(颈上神经节)→ 迷路动脉痉挛。②神经肽的扩散效应:CGRP可通过血管周围间隙扩散至迷路动脉,引起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内耳水肿;P物质也可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组胺释放,进一步加重血管渗漏和炎症反应。③中枢敏化:CGRP、P物质等神经肽引起神经源性炎症,进而导致SpV-前庭神经核的突触强化以及丘脑-皮质通路的整合异常,促进中枢敏化。
图 前庭-三叉反射假说机制
图 内耳微循环的神经-血管耦联
动物研究显示,电刺激TG可诱发脑膜血管扩张和前庭行为异常;且直接注射CGRP至内耳或前庭神经核可模拟VM的眩晕发作。人类研究数据包括,fMRI显示VM患者发作期三叉神经核与前庭皮质同步激活;超声造影可见迷路动脉血流波动与症状相关性;且CGRP受体基因(CALCRL)多态性与VM易感性相关。以上为三叉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学说提供了证据支持,也进一步提示CGRP靶向药物在V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04离子通道病学说特定离子通道的遗传性或获得性功能障碍可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异常、CSD及前庭-三叉网络敏化,进而引发眩晕与头痛的共病现象。与VM相关的离子通道主要包括电压门控钙通道(VGCCs)、TRP通道(TRPM8/TRPV1)、钾通道(KCNK家族)以及钠通道(SCN家族)。
VGCCs:CACNA1A基因突变会导致通道功能增益(过度开放)→ 突触前膜钙内流增加→ 谷氨酸过量释放→ 皮质神经元过度兴奋(CSD)及前庭神经核敏化。FHM1患者常合并VM症状可以解释这一关联,这提示钙通道阻滞剂(如氟桂利嗪)可部分缓解发作频率。TRP通道:TRPV1激活可引起三叉神经末梢释放CGRP,导致迷路动脉扩张,引起内耳血流紊乱。
钾通道:TRESK通道(KCNK18)失活突变会减少背景钾电流,导致TG神经元自发放电增加及CGRP释放增多,约15%的VM患者携带KCNK18功能丧失性变异支持这一说法。
钠通道:Nav1.1(SCN1A)与 Nav1.7(SCN9A)突变会降低神经元动作电位阈值,导致三叉神经核及前庭神经核过度兴奋。
05中枢信号整合异常学说VM源于多感觉整合网络紊乱,涉及前庭、三叉、视觉及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处理失调,揭示症状复杂性。其解剖学基础为脑干、丘脑、小脑及边缘叶结构异常形成跨模态信号整合障碍,导致头晕与偏头痛的病理联动。其功能环路机制为多模态信息处理失衡引发前庭-脑干-皮层环路异常,触发头晕、眼震及自主神经症状的协同紊乱。
图 前庭系统神经核群的位置与功能异常
大脑异常敏感化导致丘脑-皮层处理过程中多模态感觉整合的调节异常,可能与三叉神经-血管反射产生交互作用。具体而言,前庭信息与伤害性信息的异常处理,可能引发伴有偏头痛特征的短暂性前庭功能障碍。这一过程涉及的中枢整合的关键节点与网络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前庭皮质功能定位异常;二是丘脑作为“信息枢纽”,在接收三叉神经和前庭神经传入信号时,因异常滤波功能导致感觉混淆与时间整合障碍;三是小脑调制功能失效。值得注意的是,VM患者存在中缝核-蓝斑-前庭网络的整合失调,中缝核功能低下会促进CGRP释放,进而激活三叉-前庭反射环路,最终加剧症状。
图 VM患者中缝核-蓝斑-前庭网络的整合失调
渠文生教授指出,中枢信号整合异常学说将VM视为全脑网络病,其本质是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环路在分子、细胞及系统层面的协同失调,基于此,神经调控与靶向干预(如针对前庭丘脑-皮质通路异常的钙通道调节剂,或针对三叉-丘脑-皮质信号放大的CGRP靶向药物等)可优化治疗策略,同时也强调多系统协同诊疗路径的构建。
06遗传异常学说特定基因变异通过影响离子通道功能、神经递质代谢及血管调节机制,增加前庭-三叉网络的易感性。遗传异常学说从分子遗传学层面揭示了VM的家族聚集性和个体差异。具体包括离子通道基因、神经递质基因与血管调节基因。
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为:CACNA1A 基因突变在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HM)家系中被发现,与VM 相关;KCNK18突变会导致TRESK钾通道功能丧失,增加CGRP释放。
神经递质基因相关突变包括:SLC6A4基因多态性影响5-HT再摄取,与VM发作频率相关;CALCRL基因多态性可影响CGRP信号强度,与药物疗效差异相关。
血管调节基因:主要为NOTCH3变异提示部分VM存在血管源性机制。
上述发现为VM 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患者的基因型(如CALCRL基因多态性),可针对性选择CGRP靶向药物等治疗方案,实现“量体裁衣”式的精准干预,不仅能提升治疗效果,更推动了VM从经验性治疗向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模式转变。
最后,渠文生教授总结道,中枢多模感觉整合失调是VM发病的核心,外周前庭功能障碍则构成重要辅助因素。异常的大脑敏化引发丘脑-皮质处理过程中多模式感觉整合失调,这种失调可能与三叉神经-血管反射相互作用,而前庭与痛觉信息的异常处理,会导致具有偏头痛特征的短暂性前庭功能障碍。这一复杂病理过程,实则是三叉神经-内耳神经血管功能异常、头痛与前庭神经传导通路的交叉重叠、中枢信号整合紊乱、离子通道功能缺陷及遗传易感性等多重机制交织作用的结果,共同构成了VM发病机制的网络体系。
图 前庭偏头痛发病机制总结
VM作为兼具眩晕与偏头痛特征的复杂神经血管疾病,其诊疗困境长期源于发病机制的多元性与临床表型的异质性。从现有研究来看,VM的发病绝非单一机制所能解释,而是皮质扩散抑制的级联反应、神经递质的失衡调控、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交互作用、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中枢信号整合的紊乱以及遗传易感性共同构成的“全脑网络病”。这种多维度的机制特征,决定了其治疗必须告别经验性摸索,转向基于机制的精准靶向策略。
在诸多发病机制中,CGRP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连接三叉神经激活、血管舒缩异常与前庭信号紊乱的关键分子,CGRP在VM发病进程中扮演着“枢纽”角色,其作用贯穿从神经源性炎症到中枢敏化的多个环节,这提示靶向CGRP通路的治疗在VM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尤为凸显。临床证据已明确显示,CGRP 靶向药物能有效缓解VM患者的眩晕症状与减少头痛发作频率,而CALCRL基因多态性与疗效差异的关联,更印证了基因型指导下个体化治疗的科学性。
未来,随着机制研究的深化与多组学技术的应用,VM的治疗将进一步从“对症干预” 升级为“病因靶向”,通过精准匹配患者的分子特征与治疗方案,最终实现临床疗效的最大化,为患者带来更具针对性的诊疗获益。
专家简介主任医师,副教授,神经病学博士,国家公派留学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
同济医院“头痛MDT”首席专家/“眩晕头晕MDT”核心专家
湖北省和武汉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学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委会常委/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眩晕分会委员/头痛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促进会眩晕分会委员/神经病学分会委员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中国委员会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临床侧重头痛、头晕、脑血管病与介入、血管性痴呆
从事头痛、脑血管病与线粒体功能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子项目、湖北省自然基金等5项,头痛研究专项6项参考文献:[1]Zhang Y, Zhang Y, Tian K, et al.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facilitates sensitization of the vestibular nucleus in a rat model of chronic migraine. J Headache Pain. 2020;21(1):72.[2]Tian R, Zhang Y, Pan Q, et al.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receptor antagonist BIBN4096BS regulates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the vestibular nucleus and improves vestibular function via PKC/ERK/CREB pathway in an experimental chronic migraine rat model. J Headache Pain. 2022 Mar 8;23(1):35.[3]Russo CV, Saccà F, Braca S, et al. Anti-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monoclonal antibod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vestibular migraine: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Cephalalgia. 2023;43(4):3331024231161809
来源:医学界神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