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0月7日,加沙边境发生大规模袭击事件后,以色列社会进入战争状态。在全国上下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时,一项看似“公关操作”的活动悄然展开。以色列部分组织出资邀请多位美国犹太裔“网红”,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提升以色列形象。
2023年10月7日,加沙边境发生大规模袭击事件后,以色列社会进入战争状态。在全国上下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时,一项看似“公关操作”的活动悄然展开。以色列部分组织出资邀请多位美国犹太裔“网红”,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提升以色列形象。
这些有数十万粉丝的海外网红,没有亲身经历战争,不参与以色列政治或军事事务,却出现在耶路撒冷的教堂、大学和晚宴上,这场公关行动在媒体上最初以“国际支持”的形式出现。知情人披露,主流的传统组织花费数万美元用于接待和安排海外网红行程。期间,一些网红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与以色列团结”的内容,配图多为晚宴、活动现场或以色列士兵合照。许多战争受害者家属正面临生活困难,甚至为房租和基本物资发愁。这引起了很多人都不满。
活动家哈勒尔·阿布拉莫维茨-西尔弗曼(Hallel Abramowitz-Silverman)在一篇署名文章中写道:“我们这些生活在这里的人,正在经历实际的死亡与创伤,但被代表的却是那些生活在洛杉矶、从未经历过警报声的人。”
部分舆论试图为这项操作辩护,海外犹太网红在传播反恐信息、对抗反犹主义中有重要价值。本地社群并不否认这一点。他们更关心的是“代表权”的问题和自己的生活。
阿布拉莫维茨指出:“我们并不否定海外社群的努力。但他们的声音应该是补充,而不是替代。”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受害者的共同心声。
当一个人的社交影响力取代了亲历者的讲述权,问题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
平台上的影响力可以用金钱购买,那些没有粉丝的幸存者、基层士兵、普通母亲是否就没有资格表达痛苦?
这并非第一次因“流量优先”引发争议。在一次耶路撒冷的网红欢迎晚宴中,参会的十几位“意见领袖”中,超过一半从未在以色列定居,不具备以色列国籍,未曾接受过以色列的义务兵役。
西尔弗曼指出:“一个在防空洞里醒来、目睹邻居被送进医院的基层志愿者,远比一个在Instagram上发‘祈祷’文案的网红,更懂这场战争的代价。”
我们不需要被代表,我们只希望自己的声音可以不被掩盖。
事件发展至今,有更多本地组织呼吁建立透明的问责机制。他们不是完全反对传播行为,希望建立一套合理的机制,避免“视觉政治”掩盖实际问题。
这场网红风波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社交媒体主导的舆论环境中,没有人可以代表受害者,为他们发声,他们有自己讲述这个事情的权利。粉丝和流量,不能对国家政策和战争正义进行主导。不能为了还原事情,歪曲事实。文章的最后,哈勒尔写道:“请让那些多年来一直站在第一线的人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倾听幸存者的声音。支持那些身处现实中的人,而不是那些远远观望的人。”
这句话没有任何情绪色彩,却又很大的力量。
在这一场关于公关与真相、权力与创伤的较量中,谁能发声,往往决定了谁被记住,谁被遗忘。
影响力可以触及广泛的受害者,但亲身经历才能塑造真相。真相,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资产。一个国家放弃了还原真相的能力,选择用包装替代叙事,它短期内赢得舆论,长期失去了道义。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