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西贝和罗永浩因“预制菜”问题站到了舆论的中心。事件起因是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称吃到了“有隔夜味”的菜品。
最近西贝和罗永浩因“预制菜”问题站到了舆论的中心。事件起因是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称吃到了“有隔夜味”的菜品。
这番话迅速引发关注,但风波背后,其实指向了一个更深的问题:在商场里,我们到底还能不能吃到真正“现炒”的菜?
这不是个别品牌的问题,而是餐饮行业的结构性变化。现在很多消费者都不知道,商场里的餐饮门店,多数根本无法使用燃气。
电磁炉的优势是安全、标准化,但也带来了另一个现实:锅气没了,爆炒的现场感也没了。餐厅后厨真正承担的,不再是“现做”,而是“加热”。
以西贝为例,近日在直播中展示后厨时,有媒体拍到厨房使用的是电磁炉,不少食材来自中央厨房或工厂预处理。
比如2024年5月生产的羊腿肉、保质期24个月的冷冻南瓜泥,还有所谓的“现做西兰花”,其实是提前冷冻、保质期长达两年的成品。
这一点,罗永浩在直播里说得很直接——不是和西贝争论标准,而是质疑所谓“新鲜”。他抛出一句话:“18个月前冻好的菜算现做吗?”这句话击中了很多消费者的心理底线。
西贝方面回应称,门店所有菜均为现场制作,不属于预制菜。依据是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文件明确指出,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并配送至自营门店的产品,不纳入预制菜范畴。从标准上看,西贝确实没有违规。
但问题在于,消费者的判断标准不是文件,而是直观体验。在他们看来,“现炒”意味着“刚炒好的锅气”,而不是“加热好的熟菜”。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西贝站在法规一侧,舆论仍然一边倒地支持罗永浩。
西贝的人均消费超过80元,一份呛面馒头卖21元,一些主菜价格甚至超过百元。这样的价格,消费者自然期待能吃到新鲜、手工、锅气十足的现炒菜,而不是工厂半成品加热后拼盘出餐。
西贝不是第一个面对这种争议的品牌,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商场餐饮想用明火爆炒,制度不允许;想用标准化出餐,消费者又不信任。锅气没了,是行业在适应城市管理和运营效率的代价。
从技术角度说,厨房变成“加热站”,是效率和安全的选择;但从体验角度说,这也在慢慢切断人和“现做食物”的感情连接。
标准可以模糊,但“新鲜”不能模糊。锅气或许回不来了,但消费者对真实、有温度的饮食体验的期待,依然在。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