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三十年的默默坚守,让调解工作有了温度,让法治的清泉流入广袤乡野。他虽然身体残疾,脚步却始终坚定,终日奔走于田埂坑头、乡间院落。在他的努力下,一桩桩错综复杂的邻里纠纷化干戈为玉帛,一对对积怨多年的老邻居握手言和,一批批疑难信访案件圆满化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三十年的默默坚守,让调解工作有了温度,让法治的清泉流入广袤乡野。他虽然身体残疾,脚步却始终坚定,终日奔走于田埂坑头、乡间院落。在他的努力下,一桩桩错综复杂的邻里纠纷化干戈为玉帛,一对对积怨多年的老邻居握手言和,一批批疑难信访案件圆满化解……
他就是不久前亮相央视《新闻联播》,并作为基层公务员代表参加国新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的山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大同市新荣区司法局西村司法所原所长魏官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乡亲们口中的“老魏”,聆听他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初心温暖人心的调解故事。
▲魏官元参加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自1994年投身人民调解工作以来,魏官元始终扎根基层、情系百姓,用一片真心化解群众心中的“千千结”,用一副并不健康的身板,搭起党群之间的“连心桥”。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荣获“全国双百政法英模”“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山西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初心如磐:做法治乡野的“耕心人”
“有事找老魏。”这句朴实的话语,早已成为乡亲们的口头禅,也是对他三十年如一日辛勤付出的最高褒奖。
▲魏官元骑车穿梭于西村乡的大街小巷
魏官元始终将对党忠诚、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第一标准,他把自己的摩托车命名为“老魏党员调解车”,骑着它穿梭于各个村落,巡回调解、及时“灭火”。曾经,郭家窑乡一位村民吕某因房屋倒塌不幸遇难,家属情绪激动,披麻戴孝围堵在区委门口,扬言抬尸上访,场面一度失控。魏官元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耐心劝解三个多小时。第二天,他又自掏腰包买上米和面,骑车跑四十多里路前往吕家慰问。接连几天,他都早早登门,一边倾听一边释法,最终以真诚赢得信任,用理性化解冲动,成功平息了一场一触即发的信访纠纷。
一心为公 :村级治理难题的“破局者”
“一颗心为公,不怕群众不听;一碗水端平,不怕群众不服;一身力出尽,不怕事情办不成。”这不仅是魏官元常挂嘴边的话,更是他扎根基层三十年的行为底色。
▲魏官元在西村乡新站村调解矛盾纠纷
魏官元借鉴“枫桥经验”,将人民调解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构建起“党建+法治+自治”的纠纷预防模式,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西村乡新站村曾因征地补偿问题,村民与村干部之间产生严重矛盾,魏官元主动进驻该村,把问题摊开在桌面上,发动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商议,逐步推动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渐渐地,村民找回主人翁的感觉,开始主动参与监督村内事务——从源头上遏止了纠纷的产生。
持法笃行:书写枫桥新章的“织网人”
三十年的基层淬炼,让魏官元深刻意识到: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亮出法律的尺子、传递法治的声音。只有让老百姓真正懂法、守法,矛盾才能化解于未然。
▲魏官元在西村乡鸡窝涧街上普法
他总结出一套“三看四字”调解工作法:“三看”即看人、看事、看因;“四字”即“法、理、情、巧”,成为他被交口称赞的“调解秘诀”。此外,他还创办“老魏法治民情夜校”“老魏网上调解室”,组建“老魏流动法律服务站”,通过“线上+线下”全时空服务模式,极大拓展了普法调解的覆盖范围。三十年来,他累计处理纠纷242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9.8%。在他的带领下,西村乡司法所被司法部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司法所”荣誉称号。
三十年风雨一路歌,公心暖民心,耐心解千结。如今,那辆“老魏党员调解车”依然咣当作响地行驶在乡间小路上。车轮向前,载着一名共产党员永不褪色的初心,也载着老百姓沉甸甸的信任,正坚定地驶向每一个需要光亮的角落。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