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被代表们声讨,同僚竟无一人说情,事后老蒋警告:切思而自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14:48 3

摘要:在电视剧《解放》中,为给李宗仁竞选民国“副总统”大造声势,作为桂系“二把手”、时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以介绍军情为名,组织国大代表们对老蒋心腹陈诚进行一番群起而攻之的声讨:

在电视剧《解放》中,为给李宗仁竞选民国“副总统”大造声势,作为桂系“二把手”、时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以介绍军情为名,组织国大代表们对老蒋心腹陈诚进行一番群起而攻之的声讨:

“我们想一想两年前,刚刚上任的参谋总长陈诚将军曾向全国人民夸下海口,说三个月战胜解放军,六个月可平定天下。那么看看今天的形势,咱们就说他指挥的东北‘剿总’司令部吧,他刚刚上任不到半年呐,损兵折将近20万,把东北丢的就剩沈阳、长春、锦州这几个大城市了……”

影视作品中的白崇禧

此言一出,现场代表们在一片喧嚣中纷纷异口同声的喊出了“杀陈诚以谢国人”的口号。尽管白崇禧的初衷是借抨击陈诚含沙射影的攻击老蒋,继而达到为李宗仁“拉选票”的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话句句戳在了陈诚的“要害”上。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不仅各省代表们“杀陈诚”的呼声高涨,国军阵营内部要求严惩陈诚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更别提有人会站出来替他说情。用我们今天的一句时髦用语来形容就是:“扎心了,老铁!”

一边是现场代表剑拔弩张、语不惊人死不休般的唇枪舌剑,一边是何应钦、陈诚、徐永昌等国军高级将领纷纷冷眼旁观、缄默不语,形成了一种强烈鲜明的反差。原本是一场军情通报加军事检讨会议,硬是被白崇禧酝酿成一场严惩陈诚的公审大会。

那么,被推向负面舆论风口浪尖、人人喊打的陈诚,为何无法换来同僚们的一句辩解开脱呢?

影视作品中的陈诚

就事论事来看,陈诚在解放战争前期的表现着实是差强人意,甚至可以用“目光所及之处体无完肤”来形容。就任参谋总长之初,陈诚在山东战场便没少效仿老蒋来干预指挥战事,使得华东战场国军指挥系统陷于混乱,但也恰为我军提供了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扭转被动局面的有利战机,侧面起到了“神助攻”的奇效。

而到达东北战场后,陈诚的表现则更让人一言难尽。借整肃吏治的名义,陈诚将自己嫡系、心腹安插在东北国军的各个层面,既方便自己对部队的有效控制,又能借此从东北完备的工业体系中渔利。

只是,相比于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在军事上的劣势和短板确实是乏善可陈。东北野战军一番秋、冬季攻势下来,东北国军便损兵折将超过15万人,这样的战绩估计连陈诚自己恐怕都不堪入目,更别说各地代表们对他的“义愤填膺”了,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陈诚都难逃众人的“吐口水”。

但即便如此,就人之常情而言,国军内部也应当有人站出来替他做一丝辩解努力,哪怕是私下找老蒋沟通争取,毕竟“一个好汉三个帮”,遇事总还是要拉一把的。可发生在陈诚身上的,为何是近乎一边倒的淡漠和鄙夷呢?

解放战争期间的陈诚

首先是陈诚“做人”方面的格局和气度狭小所致。这一点,老蒋在自己日记中也多次有着“辞修气量狭窄”的批评语录。作为国军高级将领,陈诚曾在抗战时期因“黄维贪墨”案与何应钦系统大将关麟征据理力争,最后竟急火攻心、口吐鲜血;同样,在东北战场的失败检讨会上,面对廖耀湘有理有据的针锋相对,理屈词穷的陈诚一怒之下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且不说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作为身居中枢的高级将领,在会场上与下级军官争执不下,直至以失态收场,实在称不上是气度和雅量高致者所应有的表现。

此外,在高级将领的格局担当方面,陈诚也显得难以为继。华东战场国军失利后,陈诚将战败责任一股脑的推给汤恩伯和对方心腹黄百韬等人,将自己指挥和督战责任撇的一干二净;赶赴东北战场后,先是对熊式辉和杜聿明的做派嗤之以鼻、大加鞭挞,战场损兵折将后又将责任扣在廖耀湘和郑洞国等将领不服指挥上。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陈诚的“甩锅”行为都难登大雅之堂,这也由此导致他在举国声讨谩骂声音中无人肯伸出援手的窘境。试想这样一位遇事推诿扯皮,将功劳揽于己身、将责任推于下属的上司,如何能被部属拥戴,又如何能让同僚信服?

陈诚与浙江同乡、“文胆”陈布雷

其次,陈诚在做事方面的高压形象使其树敌过多、独木难支。陈诚做事雷厉风行、刨根问底,保持高压和铁面形象,对老蒋而言本来是个好事,但陈诚基于蔑视中饱私囊的国军将领心理下展开的“重拳出击”行动,使得国军内部对其标新立异、骄矜自负的做派议论纷纷。

毕竟,是否出于对国军内部“根本性改革”的初衷而重拳出击同僚们不得而知,但摆在面前的事实却是:陈诚在整肃贪墨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同时,大量的嫡系私人势力染指到这些部门和领域中来,至于是否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似乎早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说人之短、看人之轻”,这大概是对陈诚在国军中为人处事的一个真实、深刻的诠释了。

老蒋曾在陈诚请辞参谋总长后对其给予“切思而自反”的忠告,实际上也是对他所作所为的一种委婉责备和敲打。同时又能看出老蒋对陈诚一种略显复杂的“爱恨交织”态度,这大概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常提到的“批评是为了更好的进步”道理。

晚年在台湾的陈诚

解放战争时期的陈诚,在老蒋阵营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自然无可挑剔,但在为人处事方面,哪怕是志大才疏的胡宗南、“猪将军”刘峙等人可能都要胜他数倍。如同我们在电视剧《少帅》中常听老帅提及的“至理名言”: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打打杀杀”的本领一无是处,“人情世故”的表现又不在线,陈诚如何能在四面楚歌之时得到同僚们的援手相助?

来源:漫步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