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力挺阎维文,暴露真实处境,李双江的评价没说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20:10 1

摘要:但就在演唱会结束后,有人却因为他那件7000块的卫衣,质疑他“变味了”,说他“晚节不保”。

2023年底,67岁的阎维文出现在平遥古城的一场演出中。

台下观众兴奋不已,纷纷喊着“阎老师,终于等到你了!”

但就在演唱会结束后,有人却因为他那件7000块的卫衣,质疑他“变味了”,说他“晚节不保”。

风评就像秋风扫落叶,前一秒还是掌声雷动,下一秒就被推上风口浪尖。

可谁又知道,站在台上的这位老人,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他真的是变了吗?

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揭开了真相:阎维文不是“隐退”,而是另有打算。

更印证了李双江当年那句话——歌唱,靠的不是喉咙,是良心。

阎维文出生在1957年的山西平遥,那会儿正值寒冬,家里冷,生活也穷。

爷爷以前靠开作坊过日子,可到父母这一代早就撑不下去了,五个孩子全靠爸妈死撑。

小时候的阎维文,不像别人那样撒欢儿跑,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能顿顿吃饱。

他聪明,也争气,学习成绩年年靠前,还特别听话,从不给父母添麻烦。

可别看他小时候日子苦,一开嗓子,那声音天生就“亮”。村口喇叭一放歌,他准是第一个跟着哼的人。

13岁那年,他考进了山西省歌舞团。别人练一遍舞,他能练十遍,腿跳肿了也不吭声。

再后来又被选进了山西省军区的宣传队,当上了文艺兵。

真正的转机是在1984年。当年建军节晚会上,他唱了一首军旅题材的歌,一夜成名。

从此,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干净利落、嗓音宽厚的男歌手。那首歌后来被不少部队当成精神教材播放。

之后二十多年,春晚、军队演出、主旋律舞台,几乎都有他的身影。他唱的那些歌,不是流行乐,却一听就让人热泪盈眶。

但他没停在“红”,而是一步步往更深的方向走。

获奖、发专辑、办演唱会,一样不少。可到了2000年后,他逐渐从大众视线中“消失”了。

有人说他老了,也有人说他退了。但真实情况是,他转身走了一条更难走的路。

2003年之后,阎维文做了个决定:不光唱歌,更要去找那些快要失传的民间老调子。

他扛着录音设备,跑了十几个省,见了上百位民间老艺人。

那时候的录音设备笨重,他有时一个人背着几十斤的东西翻山越岭,只为找到一个会唱苗族古歌的老太太。

他走进陕北黄土高坡,听信天游在土炕上悠悠传唱;

他跑去新疆,录下维族长者口中的木卡姆;也在贵州大山深处,听到濒临绝响的苗家情歌。

这些东西,没人关注,也没商业回报。但他咬牙坚持下来了。

他把收集来的素材,整理成专辑,送进了学校、社区,还进了展览馆。

他甚至在高校开设民族声乐大师班,带学生一遍遍分析这些歌的韵律和情感。

很多年轻人觉得民族唱法老、土,但他偏不信。他说,真正的传统,只要方式对,也能让年轻人爱上。

唯一一次引发全网讨论,是因为他穿了件几千块的卫衣——这不是新闻,却成了“爆点”。

可不管风评怎样,他还是继续在干一件事——把民歌的种子种下去。

阎维文一辈子的选择都很“实”。

不光是音乐上,还有生活里。

15岁那年,他刚进宣传队时,认识了刘卫星。那时候两人都很年轻,关系也很单纯。

因为部队纪律,不能谈恋爱,两人就一直以“好战友”的身份来往。

直到1979年,他进了总政歌舞团,两人才开始真正的恋爱。但也没多甜蜜——一个在北京,一个在秦皇岛,全靠写信维系感情。

1982年,他们结婚,一年后生下女儿。原本是一段平淡又幸福的家庭生活,没想到1988年,妻子被查出患了乳腺癌。

那一年,正赶上他准备参赛。原本打算放弃,妻子却坚持让他去,理由很简单:“你要赢,不然我都替你不甘心。”

他听了这话,带着眼泪上了台,拿了第一。

可病魔没那么容易善罢甘休。1992年,癌症复发,到了1996年又复发一次。

这时候的他,已经成了全国知名的男高音,可他没有选择到处商演,而是放下了不少机会,在医院陪妻子打针、做化疗。

为了照顾妻子,他学会了按摩、学会了煲汤,还跑去香港买进口药。

甚至在最难的时候,他在演出空档就飞回家,只为能陪妻子一天。

这一路走来,他几乎把事业与照顾家庭做到了极致平衡。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妻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两人仍然恩爱如初。

他们没有公开撒狗粮,但一张老照片,胜过千言万语。

2023年,阎维文回老家平遥办了一场演唱会。

这场演唱会不售票,而是通过购买景区门票抽奖送票,结果被部分网友质疑“变相卖票”“割韭菜”。

还有人扒出他开声乐大师班,三天收4800元,又说他“收割学生”。

更有网友翻出他曾穿过一件7000多元的卫衣,嘲他“军旅歌手装什么清贫”。

可面对这些争议,他从头到尾没回应。

不是他不在意,而是他知道,争议就像风,来得快,走得也快。

而他要做的,是继续唱歌,继续教学,继续抢救那些快要被遗忘的旋律。

有人问他,是否后悔当年不走流量路线?

他说了一句话:“我这一辈子,最值的是,把几十年学到的东西,教给还愿意听的年轻人。”

这句话,正好回应了另一个人——李双江。

李双江是老一代的军旅歌唱家,那首《红星照我去战斗》曾响彻全国。

很多人只记得他晚年的一些争议,却忘了他曾一遍遍告诉学生:唱歌不能光靠嗓子,更要靠情感,要把“心”唱进去。

而阎维文,这些年的经历,恰好就是李双江那句话的印证。

他没有选择走炫技的路线,也没有追逐流量的短视频。他把一生所学,放进了教学里、演出里,也放进了民歌的抢救里。

是的,他会偶尔参加一些商业演出,会接一些品牌活动,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2024年、2025年,他依旧频繁出现在春晚、军旅节目、音乐会中。有时候带着学生上台,有时候干脆自己登台压阵。

他像那棵扎根在边疆的小白杨,不再高调,却一直在那儿。

时代变了,观众的眼光也变了。

如今,很多年轻人听不懂民族唱法,也不太看主旋律舞台。

但这不意味着,那些曾经为国家、为人民唱歌的人,就该被遗忘,更不该被嘲笑。

阎维文没有晚节不保,反而把“晚年”活成了“高峰”。

他没有刻意营销自己,更不靠“翻红”讨好观众。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唱,认真地教,默默地守。

风吹过来,一时热度;土埋下去,才是根基。

他做的事,没有流量,但扎实、有分量。而这,才是一个艺术家该有的样子。

至于那句老话——“用心唱歌”,听起来简单,但要一辈子做到,并不容易。

阎维文做到了。李双江,说对了。

来源:局外人看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