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得了糖尿病,就特别爱睡觉,是糖尿病副作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14:34 3

摘要:糖尿病并不仅仅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是一场缓慢但系统性的代谢风暴。随着疾病发展,涉及的系统包括神经、血管、免疫、内分泌等,嗜睡,很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遭受影响的表现之一。

“糖尿病会引起嗜睡?”面对这个问题,许多患者感到困惑。糖尿病似乎是一种与血糖相关的疾病,为什么与睡眠状态也会产生联系?

越来越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随访中反映:自确诊以来,白天精神不振、嗜睡、提不起劲,甚至午后难以维持清醒

这一现象背后是否潜藏着糖尿病更深层次的危害?还是身体发出的某种信号?

从西医的代谢机制分析到中医的脏腑理论解析,揭示“嗜睡”这一信号的真实面貌,已成为糖尿病综合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糖尿病并不仅仅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是一场缓慢但系统性的代谢风暴。随着疾病发展,涉及的系统包括神经、血管、免疫、内分泌等,嗜睡,很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遭受影响的表现之一。

从西医角度看,糖尿病引起嗜睡,最常见的机制是血糖控制异常

当血糖过高(高血糖)时,血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脱水,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引起脑功能下降,出现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而当血糖过低(低血糖)时,大脑缺乏葡萄糖供应,轻则乏力嗜睡,重则昏迷、危及生命。这种在高低血糖之间的波动,使患者头脑长期处于“亚清醒”状态,形成慢性嗜睡。

胰岛素抵抗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研究发现,胰岛素不仅是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也在大脑中参与调节神经功能和昼夜节律。

胰岛素抵抗状态下,大脑胰岛素信号通路受阻,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进而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昏昏欲睡。

中枢神经病变,尤其是糖尿病性脑病,也为嗜睡现象提供了机制基础。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慢性高血糖,脑部微血管受损,形成局灶性缺血灶或脑白质病变,直接影响丘脑、下丘脑等调控睡眠的区域,表现为昼夜节律紊乱、入睡困难、白天嗜睡。

中医对此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中医理论框架中,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病机多涉及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亏虚等证型。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虚则困倦”,“肾主纳气,肾虚则神疲乏力”。糖尿病日久伤脾,脾虚不能运化营养物质,气血生化无源,患者自然神疲乏力、嗜睡嗜卧

同时,肾阴亏虚,虚火上扰心神,夜难寐,日则困倦。此为“日倦夜不寐,阴阳逆乱”之象。

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糖尿病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关联已被大量研究证实。

2020年《Diabetes Care》发表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指出,超过61%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睡眠质量下降、过度嗜睡或睡眠呼吸障碍等问题

而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比例高达30%-83%。OSA引起夜间频繁觉醒、氧饱和度下降,白天极度嗜睡,进一步影响血糖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慢性炎症反应亦不可忽视。糖尿病患者体内常处于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炎性因子如TNF-α、IL-6等水平升高,这些因子可穿越血脑屏障,干扰大脑中调控觉醒的神经通路,引发“炎症性嗜睡”。

研究指出,炎症因子上调与嗜睡之间呈正相关,炎症越重,嗜睡越明显。

治疗层面,中西医融合治疗在改善糖尿病嗜睡症状方面显示出良好前景。西医强调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治疗合并疾病(如OSA)是基础手段。

临床上常用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药物,既能控制血糖,又具有抗炎、减重、改善精神状态的作用。

中医则通过辨证施治,采用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清热安神的方法,以达到改善睡眠、提升精力的效果。

常用方剂如生脉散、六味地黄丸、归脾汤等,配合针灸、艾灸治疗,能够在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基础上,提升患者整体状态。

尤其是脾肾双虚型患者,配合脐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刺激,对缓解嗜睡表现有显著改善。

尽管如此,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一方面,西药起效快、机制明确,但部分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可能诱发低血糖,加重嗜睡风险;

另一方面,中医虽调理整体、副作用小,但疗效常需时间积累,依从性差的患者难以坚持。

因此,医生建议,应根据患者具体症型、并发症情况、生活方式等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避免“一刀切”式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生活方式干预,避免嗜睡现象成为糖尿病恶化的前兆。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心理调适,是基础管理的四大支柱。

早餐摄入低GI碳水,提高全天能量稳定性;运动以中低强度有氧为主,如快走、太极、慢跑等,有助于提升中枢神经活性;

保持固定睡眠时间,避免晚睡熬夜,建立稳定生物钟;重视心理健康,焦虑抑郁也会加重嗜睡表现,必要时需心理干预。

医生临床建议指出,当糖尿病患者频繁出现白天嗜睡、精神不振、注意力减退、夜间鼾声如雷等表现时,不应仅仅归结为“血糖高了而已”,而应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糖监测、睡眠筛查、脑功能评估、炎症指标检测等,以排除潜在并发症。

越早干预,越能防止症状恶化,防止糖尿病进一步侵蚀神经系统和脑功能。

总结来看,糖尿病引起嗜睡并非偶然,而是多个病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西医的代谢紊乱、胰岛素信号障碍、神经损伤,到中医的脾虚肾亏、阴阳失调,嗜睡是糖尿病“全身性疾病”特性的一面镜子

在临床中,医生应提升对这一症状的敏感性,重视其作为疾病进展的警示信号,并通过中西医结合手段,给予患者个体化、系统性的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黄煌. 《实用中医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陈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