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16改名17,居然有人说完全合理?没错,说这话的就是陈震。陈震在微博上说:小米把新一代机型直接从16跳至17,压根没毛病。不仅没毛病,还挺聪明。原因简单粗暴,好记、对标iPhone。你明年一眼看到iPhone17,下意识就会想到小米17,这就叫联想营销,小
小米16改名17,居然有人说完全合理?没错,说这话的就是陈震。陈震在微博上说:小米把新一代机型直接从16跳至17,压根没毛病。不仅没毛病,还挺聪明。原因简单粗暴,好记、对标iPhone。你明年一眼看到iPhone17,下意识就会想到小米17,这就叫联想营销,小米赚了。
事实上早在七月份,卢伟冰自己在微博上还一口一个“小米16”,但苹果秋季发布会一出,口风就变了。名字那是说改就改,节奏带得是悄无声息,却又精准狠辣。这可不是命名游戏那么简单,更是一场心理战术。
陈震还扯出小米汽车的案例佐证,电驱平台叫“摩德纳”,电机型号叫“V8S”、“V6S”,明摆着借意大利超跑之乡和性能发动机的标签往自己身上贴。命名的本质是唤醒用户的潜意识联想,让你还没试车就先感觉“这车很性能、很高级”。手机命名何尝不是在用同一套逻辑?
你说小米在模仿?其实它是在对标。你说它妥协?它可能觉得是策略。行业竞争到今天,早已不是纯产品战,更是认知战。谁能在用户脑子里刻下一个清晰符号,谁就赢了半步。
但也有人质疑:频繁调整机型命名会不会反而混淆视听?数字序列跳来跳去,老用户会不会觉得失去延续性?这些担心不是没道理。但小米似乎更看重短期的话题效应与对标效率。从传播角度,“小米17”确实比“16”更易形成记忆点,也更容易捆绑iPhone17去制造对比。
命名其实只是一面镜子,照见的其实是手机行业高度内卷下的生存焦虑。苹果依旧是那个被绕不开的参照物,而国产厂商既要差异化,又不得不借势。小米这次改名,本质上是一次借船出海的营销实验。
你说它是鸡贼?还是高明?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是有一点陈震没说错,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让人记住,有时候比让人满意更重要。
来源:益者三友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