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没几天,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愈演愈烈,西贝直播间还被扒出产品问题,于东来不仅删了力挺言论,干脆把个人账号设成了私密。
商业圈从不缺话题,最近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操作,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
前阵子他还公开力挺西贝,说它是“放心吃饭的地方。
可没几天,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愈演愈烈,西贝直播间还被扒出产品问题,于东来不仅删了力挺言论,干脆把个人账号设成了私密。
好好的为啥突然“隐身”?是怕舆论烧到胖东来?还是另有商业考量?这背后藏着的权衡门道,可不是简单一句“怕事”能说清的。想知道商业江湖里这波操作的学问,接着往下看就懂了。
在商业这片充满变数的江湖中,于东来力挺西贝后又迅速将账号设为私密,这一系列操作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众人对其背后商业考量与舆论博弈的深入探究。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企业家理应果敢直言,于东来这般因舆论压力就“退缩”的行为,是否欠缺了应有的担当?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复杂的商业场域里,企业家的每一句话都不只是个人观点的表达,更可能关联着企业的兴衰荣辱。
于东来作为胖东来的灵魂人物,他的言论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胖东来这个在消费者心中有着独特地位的品牌。
回顾往昔,某大佬为新科技公司站台,起初备受赞誉,可当公司出现质量问题,大佬也被无情卷入舆论的漩涡中心,只能匆忙切割关系。
所以说,于东来先力挺而后“隐身”,并非胆小怕事,而是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努力寻找个人情感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平衡支点。
还有观点认为,于东来此举是不是“见风使舵”,缺乏坚定的立场呢?
其实不然。
起初,于东来或许是基于对西贝过往经营印象以及企业家之间的相互理解,才公开表达对西贝的支持。
但市场的舆论风向转变之快,常常让人始料未及。随着西贝直播间被曝出餐品存在争议,大众的态度瞬间逆转。
于东来敏锐地察觉到,这种不利的舆论可能会波及胖东来多年积累的良好口碑。在商业竞争里,保持灵活应变本就是关键的生存之道,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线再平常不过。
此时于东来及时“刹车”,实则是在保护胖东来的品牌资产,是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的理性决策。
也有人站在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指出,企业家应当始终坚定地站在消费者这一边,于东来支持西贝的行为,是否背离了这一原则呢?
从商业伦理层面分析,企业家的公开言论往往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备受公众关注。
于东来凭借胖东来“员工高福利”“顾客零投诉”等理念,在零售行业树立起“良心代表”的形象,他的每一次发声都如同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这次西贝事件,直接触碰到了消费者最为敏感的食品安全问题。
网友们对西贝预制菜标注不明、菜品疑似“解冻复热”等问题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在这样的背景下,于东来力挺西贝的言论自然显得不合时宜。
不过,回顾他过往为中小企业发声、积极呼吁关注员工权益等行为,又赢得了无数赞誉,可见他并非不重视消费者权益,
只是在复杂的商业争议面前,想要做到让各方都满意,着实困难重重。
消费者对于企业家角色的期待存在矛盾之处,既期望他们能勇敢地讲出行业真话、引领行业进步,又要求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犯错误、不踏入舆论雷区,这种双重标准无疑大大增加了企业家发声的难度。
从企业管理的底层逻辑来看,创始人个人IP与企业品牌紧密相连,这固然能为企业带来诸多好处,比如于东来的“实在人设”助力胖东来成为“零售神话”。
但同时也意味着他的任何言论失误都可能给企业口碑造成直接冲击。
有市场调研表明,高达72%的胖东来消费者将“信任于东来”视为选择该品牌的重要因素。这就表明,于东来相较于普通企业家,必须要更加谨言慎行。
他关闭账号这一行为,本质上是在个人言论自由与企业品牌安全之间做出艰难抉择,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
于东来的“隐身”,无疑给整个商业界敲响了警钟,在当下人人都拥有话语权的时代,企业家的发声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决策,需要精准计算投入产出比、全面评估潜在风险,并且要善于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沉默。
而对于公众而言,也应当深入思考,我们究竟希望企业家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勇往直前、敢说真话的行业开拓者,还是小心翼翼、永远不犯错的“安全型”领导者?
商业的核心始终是创造价值,企业家无论是选择发声还是保持沉默,都应当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于东来的这次事件,并非简单的舆论热点,而是复杂商业生态下企业家面临艰难抉择的典型缩影,它促使商业人士重新审视发声策略,也引导公众重新思考对企业家的角色定位,对于推动商业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
来源:云梦说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