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评院士疑云,人脉与平台有多重要?“走后门”其实早有端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9:09 1

摘要:当年我在《现代学林点将录》里,给余嘉锡排了个“青面兽杨志”,还写了两句诗:“求名本是儒生事,院士原来走后门。”这话当然是调侃,但也不是无的放矢,是有出处的。

当年我在《现代学林点将录》里,给余嘉锡排了个“青面兽杨志”,还写了两句诗:“求名本是儒生事,院士原来走后门。”这话当然是调侃,但也不是无的放矢,是有出处的。

事儿还得从启功的回忆说起。余嘉锡,清末做过小官,后来在《清史稿》主编赵尔巽家馆过,三十年代才去辅仁大学当教授、国文系主任。启功在《启功口述历史》里说,中研院首届院士评选时,辅仁校长陈垣是评议员。就在陈垣要去南京的前夜,余嘉锡的儿子余逊连夜登门,跟陈校长彻夜长谈,讲的全是余嘉锡学问多厉害,成就有多大。虽没明说让陈校长“帮个忙”,但用意很明显,陈校长心里也有数。结果,余嘉锡果然被选上了。

有人质疑,但没证据反驳

《现代学林点将录》出版后,有位叫“鲁崮”的先生写文章反驳,说我“武断”“信口雌黄”,但通篇也没拿出能反驳启功回忆的实质证据。归根结底,这种学界“卫道”心态多于事实讨论,我也就没再理会。

今年我无意中翻到新出版的《柴德赓日记》,又找到个旁证。1951年7月14日,柴德赓记载,去张亮丞(张星烺)家吊丧,张的儿子说,父亲临终最放不下三件事,其中一件是“对不起余逊,因某日早晨,张对余老先生为院士事语有大不敬处”。所谓“院士事”,就是余嘉锡1948年当选中研院院士那档子事。张星烺和余嘉锡、陈垣都在辅仁,学界圈子很小,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

巧的是,这天柴德赓还去找了启功。柴和启功都是陈垣门下“南书房四行走”,圈子里的小道消息,估计早就互通有无。所以,余嘉锡为评院士,儿子出面请托,确有其事。至于陈垣怎么“周旋”,有多大作用,确实难以考证,但“走后门”这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有意思的是,有人骂我,说我觉得余嘉锡“够不上院士”。其实我原文很清楚:余嘉锡学问当然厉害,不然我也不会把他排那么靠前。但他当时声名普通,《四库提要辨证》只出了一半,单凭学术影响确实很难入选。我的意思是,学界声望、资源、人脉(布尔迪厄讲的“文化资本”)全都重要。余嘉锡那会儿,靠平台、靠人脉,这才有机会当院士。

其实这种“平台效应”,学界古今中外都一样。王国维靠朋友,陈寅恪靠家世,饶宗颐靠商帮,拉关系、组圈子,都是现实。邓广铭说过:“名角需要捧场,学人同理。”章士钊也说:“名士亦须拉缆人。”放到余嘉锡身上,一点也不夸张。

余嘉锡自己也很清楚。他入选后写信给杨树达,说自己“声誉不显,能中选是运气好”,而且那次评选,几乎全是公立大学出身,他是唯一私立大学代表。选他,估计也是为了平衡院士结构。

评院士这种事,从来都不是单纯论学问,外缘、圈子、平台,哪个不重要?古人“劣币驱良币”,今天其实更甚。

“贪名嗜利”,人之常情

最后,顺带说一句,邓之诚在日记里讽刺余嘉锡“贪名嗜利”,其实也没啥稀奇。争名夺利,哪个学人能免?承认“院士原来走后门”,不是抹黑谁,而是直面现实。比起粉饰太平,这才是对学术最起码的尊重。

来源:BOSS外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