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师范:百年师魂铸就陇原教育基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6:58 1

摘要:陇西师范学校的直接发端可追溯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次重建于陇西县城东大街的南安书院。南安书院的历史更为久远,据记载曾在仁寿山麓建立,后因战火焚毁,于道光五年(1825年)由知府朱满重建,提督陕甘学政张岳崧还撰有《南安书院碑记》。光绪十八年(1892年)

这所坐落于陇西仁寿山下、渭河之滨的学府,不仅是甘肃省中等师范教育的发轫之地,更是中国西北地区教育近代化的一个缩影。

一、历史沿革与变迁源起与初创(1872-1906)

陇西师范学校的直接发端可追溯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次重建于陇西县城东大街的南安书院。南安书院的历史更为久远,据记载曾在仁寿山麓建立,后因战火焚毁,于道光五年(1825年)由知府朱满重建,提督陕甘学政张岳崧还撰有《南安书院碑记》。光绪十八年(1892年),知府周景曾正式修成南安书院,并购置经、史、子、集诸书存贮。

重建南安书院碑,今存陇西师范碑廊

光绪三十年(1904年),周景曾将南安书院改设为巩昌府中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巩昌知府祁永膺“鸠材兴工,新建陇西师范高等学堂,以培师道”,这标志着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的正式发端。值得注意的是,其建校时间甚至比兰州大学(1909年)还早三年。

民国时期的发展(1917-1949)民国六年(1917年),甘肃省议会决定在师范区规划下,于县城东街南安书院旧址设立甘肃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当年即招一年制乙种讲习科一班75名学生。民国十二年(1923年)牟凤鸣任校长后,于次年招四年制本科学生,并附设初级中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学校奉令以所在地冠名,更名为“甘肃省立陇西师范学校”。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学校共开办了十一种科别,四十一班,毕业学生1500多人。

新中国时期的曲折与发展(1949-2000)1949年8月陇西和平解放后,学校获得新生。1950年更名为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隶属天水专区。1955年11月,学校划归定西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陇西师范校门

在此期间,学校也经历了曲折。1958年“大跃进”中,学校曾盲目升格为“陇西师范学院”。在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受到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师资队伍遭到摧残。1969年12月学校曾划归陇西县管理,并更名为陇西县“五·七红专学校”,90%的教师被调往农村中小学任教。1971年底恢复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原名。

甘肃通渭籍著名学者韩建业,1985年毕业于陇西师范

转型与改制(2000年后)随着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过渡,中等师范面临着严峻挑战。2006年,学校加挂了“陇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牌子;2007年又成立了“定西市技工学校”。最终在2009年8月,甘肃省教育厅批复将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更名改制为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整合了陇西县文峰职业技术学校、陇西县烹饪职业高中、陇西工业技术学校。至此,这所百年师范学校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转型为职业教育机构。

2005年的陇西师范

二、办学特色与成就硬件设施与规模

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占地200亩,校舍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藏书6万余册(其中民国以前的历代珍藏书4000册)。教学设备齐全,建有全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至2008年,学校共培养中小学师资近万人。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至转型前有教职工123人,其中高级讲师25人,讲师40人;省、市骨干教师28人,市管“拔尖人才”2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8人。

教育理念与校风 学校一直以“移风易俗”、“普及教育”为使命,遵循“诚洁勤敏”的校训和“躬行实践”的校风,被誉为“陇中白鹿”。学校提出了“面向小学、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培养思想革命化、知识专业化、爱好多样化、书写规范化、说话普通化的合格小学师资”的办学目标。

学术与社团成就 师生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教研课题与论文获奖80多项,出版专著、合著20多部。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原上草”文学社、校演讲协会、“洞臻”书画社、学校舞蹈队、管乐队等社团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骄人成果。殷望成、张九铭等人成为中国书协、中国作协会员,其成果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三、历史意义与影响

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的百年历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 甘肃师范教育的先驱者:作为甘肃省最早的师范学堂之一,陇西师范开创了甘肃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为全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奠定了基础。

2. 陇原文化教育的播种机:学校在百余年间培养了约2万名毕业生,分布在各条战线,特别是为陇中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基础教育师资,推动了西北地区教育的发展和文化普及。

3. 西北近现代教育的缩影:从南安书院到师范学堂,从省立第五师范到陇西师范,再到最后的职业教育转型,学校反映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历程,堪称中国西北地区教育近代化的缩影。

4. 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地处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陇西,这里是李氏文化发祥地、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文化积淀深厚。师范学校在传承地方文化、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 师范教育精神的体现者:百年师范历程中形成的“诚洁勤敏”的校训和“躬行实践”的校风,体现了一代代师范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忠诚教育事业的师魂,这种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陇西师范学校最终改制转型,结束了其作为师范教育机构的历史使命,但其百年办学积累的教育理念、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仍然在持续影响着陇原大地乃至更广阔地区的教育发展。作为陇西历史的名片,文化的符号,教育的象征,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教育机构角色,成为西北教育史和文化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位学者所言,陇西师范的转型“是陇西文化界的憾事”,但也正是这种变迁,让我们更加珍视和思考传统师范教育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这所百年学府的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深入研究。

来源:微美陇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