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雅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这是她第三次陷入抑郁,也是最深的一次。每天清晨,起床成了一件极其艰难的事,连刷牙洗脸都像是在攀爬一座高山。治疗师没有立刻开药或给建议,而是轻声问:“小时候你难过哭泣时,家里是怎么回应的?”这个问题让小雅怔住了。她从
小雅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这是她第三次陷入抑郁,也是最深的一次。每天清晨,起床成了一件极其艰难的事,连刷牙洗脸都像是在攀爬一座高山。治疗师没有立刻开药或给建议,而是轻声问:“小时候你难过哭泣时,家里是怎么回应的?”这个问题让小雅怔住了。她从未想过,自己的情绪困境竟与成长环境有关。
她沉默许久,慢慢回忆起来:“在家哭是不被允许的。有一次我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哭了,妈妈说‘别哭了,哭能解决问题吗?’然后递给我一条毛巾。爸爸则一直看报纸,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她说,父母常说“没事”、“别想太多”,家里从不谈论感受。治疗师点点头:“所以你从小就学会了独自承受情绪,觉得表达脆弱是不被接纳的。”
那一刻,小雅心里仿佛有什么松动了。她开始明白,她的抑郁不只是个人的问题,更是家庭情绪模式的一种延续。原来,家庭是我们最早学习情绪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学会了如何面对悲伤、愤怒和恐惧。这些习惯深深印在我们的神经里,成为我们对世界的自动反应。
有的家庭信奉“坚强”,认为哭是软弱的表现;有的家庭只允许快乐,一有低落就用玩笑或物质转移注意力;还有的家庭一遇到情绪就急于解决,从不先倾听感受。这些模式无形中教会我们压抑、否认或忽视自己的真实情感。长大后,我们可能变得疏离、疲惫,甚至在微笑背后藏着深深的痛苦。
但这一切并非父母的错。他们也是在自己的家庭中长大的,带着他们的局限和伤痛。他们给予的,已经是他们所能给的最好。理解这一点,不是为了责备,而是为了看清来路,从而走出新的方向。
小雅开始练习觉察自己的反应。当抑郁袭来,她不再躲藏,而是对自己说:“这是我熟悉的模式,但我可以选择不一样。”她试着告诉朋友“我今天有点难过”,哪怕只是一句,也让她感到连接。她学着用温柔对待自己,就像拥抱那个曾经独自哭泣的小女孩。
大脑是可以改变的,任何时候都不晚。通过正念、冥想、写情绪日记,或是与信任的人倾诉,我们都能一点点重建新的神经通路。每一次对自己说“这样也没关系”,都是在打破旧循环。
小雅知道,康复不是一蹴而就,但她已不再孤单。她明白了,看见模式,就是自由的开始。而每一个微小的新选择,都在为生命注入新的希望。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