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6岁的林雪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强度并不算轻,每天坐在电脑前的时间远超十个小时,久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常态。下班后,她常常靠点外卖来解决一日三餐,最爱的是奶茶和炸鸡——冰凉的甜饮能驱散一天的疲惫,油炸食物带来短暂的满足感,但却悄悄在她腰腹堆积成一圈圈赘肉。
26岁的林雪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强度并不算轻,每天坐在电脑前的时间远超十个小时,久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常态。下班后,她常常靠点外卖来解决一日三餐,最爱的是奶茶和炸鸡——冰凉的甜饮能驱散一天的疲惫,油炸食物带来短暂的满足感,但却悄悄在她腰腹堆积成一圈圈赘肉。她对零食也毫无抵抗力,写方案卡壳时,总喜欢拆开一袋薯片,咸香的味道让她觉得脑子运转快了些。这样的饮食习惯,外人看似寻常,对她而言却是体重快速上涨的推手,身体也亮起了红灯。
2016年6月12日,这天林雪便因为呼吸急促、下肢浮肿进了医院,被医生确诊为尿毒症相关疾病。医生严肃地告诉她,如果再不减重,心脏和代谢系统都将受到严重威胁。那一刻,她的脸涨得通红,手指紧紧攥着病历,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回家路上,她又看着橱窗里漂亮的裙子,别人轻松穿上,而她只能退缩。爱美之心人人都有。林雪也渴望能在夏日里穿上清凉合身的衣服,挺直腰背自信地走在人群中,而不是被尿毒症的身材和喘促的步伐限制。
这一次住院经历,像一记警钟,重重敲在她心里。她暗暗咬紧牙关,告诉自己再不能这样下去,痛定思痛一定要减肥。
林雪最初的改变,从吃和动开始。医生给她开了饮食指导单,她也在网上搜了无数的减肥餐食谱,冰箱里的奶茶和炸鸡被清空,取而代之的是水煮鸡胸肉、清蒸西兰花和黑咖啡。她还硬着头皮报了健身房,每天下班后去跑步机上走四十分钟,再跟着教练做几组力量训练。一个月下来,她几乎把自己逼到了极限。每当肚子咕咕叫时,她就喝水压下去,汗水从脸颊滴落,她暗暗告诉自己要坚持。
可一个月后,当她站在镜子前时,镜子里的自己依旧臃肿,腰间的赘肉并未如她想象那样消失,脸上的轮廓也没有清晰多少。她失望极了,感觉所有努力都打了水漂。更让她备受打击的是,那天,她刷朋友圈时,看到了前男友结婚的消息,照片里新娘笑容甜美,纤瘦而漂亮。她不禁想起当年分手时,前男友冷冷的一句话:“你这么胖,我都不好意思带你出门。”那句话像一根尖锐的针,再次扎进她的心里。她盯着镜子里的自己,心底一阵酸涩,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
失望之后,林雪开始急切地寻找各种减肥方法。她浏览无数论坛和帖子,加入几个减肥群,看到有人推荐减肥药,说能迅速抑制食欲、燃烧脂肪,她心动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她买了一瓶。刚开始的确见效,她的食欲明显下降,一顿饭能只吃几口蔬菜就放下筷子,体重秤上的数字慢慢往下走,这让她欣喜若狂。可没多久,副作用出现了:心慌、头晕、失眠,有时半夜突然惊醒,心脏跳得厉害,喉咙干得像着火一样。
第二天她顶着黑眼圈去公司,工作效率直线下降。她开始害怕,又舍不得放弃。每吞下一粒药,她都在心里安慰自己:“忍忍就过去了,坚持一下就会瘦下来。”可身体的抗议越来越强烈,她照镜子时,看到自己消瘦了一点点,但脸色却越来越差,眼底青黑,精神萎靡。她甚至一度怀疑:难道减肥的代价,就是拿健康去换?
直到8月27日,她几乎要对自己彻底绝望的时候,无意间听到有人提到司美格鲁肽。起初,她只是抱着好奇去查了些资料,发现这种药并不是单纯的减肥药,而是用于改善代谢的针剂,能够通过调节食欲和血糖来帮助减重。林雪半信半疑,但也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医院咨询并开始打针。没想到,效果让她惊喜不已。与之前的减肥药不同,司美格鲁肽并没有带来强烈的不适,她的食欲在不知不觉中减少,每餐只吃一小碗清淡的饭菜,就能感到饱足。
体重秤上的数字开始慢慢往下掉,腰腹的赘肉逐渐变少,走起路来不再大口喘气。她去医院复查,检查结果良好,医生也肯定了她的努力。林雪在那一刻几乎热泪盈眶,心中第一次燃起真正的希望。她感到,这不是盲目的折腾,而是一条可以走得长远的路。渐渐地,她对司美格鲁肽充满信赖,每一次注射,都像是在给未来加上一道保障。很快3年过去了,就在林雪沉迷于自己的美貌,能穿得下各种漂亮裙子,甚至交了新的男朋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林雪会穿上绝美的婚纱走进婚礼的殿堂,然而意外却发生了……
2019年9月2日这天,林雪和男朋友一起看电影。影片刚开始不久,她忽然觉得胃口翻腾,胸口发闷,好像有什么气体堵在喉咙口。她忍不住轻轻捂住小腹,眉头皱了皱,悄悄侧过身,深呼吸想缓解那股难受。男朋友低声问她是不是没吃饱,她摇头笑笑,没太当回事。可就在屏幕的光影交替之间,她明显感觉嘴里泛起一股说不出的怪味,像铁锈和苦水混合,怎么都咽不下去。
她偷偷嚼了颗薄荷糖,想把那味道压下去,却发现舌苔发涩,味道更重。电影结束后,她和男朋友散步回家,林雪又突然感到两条小腿沉重得像灌了铅,每走几步就觉得脚踝鼓胀,鞋子勒得发紧。她低头一看,小腿浮肿得连袜口都勒出一道深痕。她弯腰按了按小腿,指印久久不回弹,心里“咯噔”一下,却马上安慰自己:“最近天气热,水喝多了,可能水肿吧。”
她故作轻松地拉着男朋友往前走,可走了没几步,就开始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得像刚跑完一段路。男朋友见状,赶紧让她歇一会儿。她摆摆手,坚持说自己没事,只是最近工作压力大,加上减肥太刻意,身体有点虚。可当晚回到家,她整个人瘫在床上,双腿肿胀得脱鞋都困难。她翻来覆去睡不着,喉咙深处那股金属味再度冒上来,反复漱口也驱不散。心底隐隐浮起的担忧,被她强行压下,劝自己熬一熬就过去。
直到深夜,突然间,林雪感觉胸口仿佛被石头压住,心跳急促得让她全身发抖,连忙从床上坐起了身,冷汗从额头渗出,大口大口的呼吸,但口气里满是尿味般的恶臭,让她自己都皱紧了眉,强撑着起床想去倒水喝,恰巧碰到了起夜的母亲,母亲只见她脸色苍白如纸,眼皮沉重,嘴唇发紫,呼吸又浅又快,整个人几乎要昏厥过去。林雪用尽力气抬手压住小腹,眼神慌乱无助,指尖冰凉发抖。
母亲当即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又急忙将林雪的父亲叫醒,一块将林雪送往医院,途中,林雪几乎是瘫坐在车上,胸闷感越来越强烈,几乎无法张口呼吸,喉咙里不断涌出酸臭的气息,眼角渗出了泪水。她试图挺直身子,可身体软得像没了骨头,只能无力地靠在母亲怀里。那一刻,她终于意识到,这并不是简单的饮食问题,而是身体在发出严重的警告。
林雪被推入急诊室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血液生化示:血肌酐升高至876μmol/L,血尿素氮28.3mmol/L,血钾6.2mmol/L,伴代谢性酸中毒。尿常规示:蛋白尿(+++),红细胞镜检80/HP。血红蛋白仅86g/L,提示合并贫血。超声提示双肾体积缩小,皮质变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9ml/min/1.73m²,符合尿毒症期表现。
当医生郑重地说出“尿毒症”三个字时,林雪的身体猛然一颤。她瞳孔骤缩,脸色瞬间煞白,双唇紧抿,整个人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般跌坐在病床边缘。她摇着头,声音嘶哑:“不可能……不可能的!我不是一直在减肥吗?不是一直都在控制饮食吗?我每天都在努力啊!”她双手死死抓住病床单,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她猛然抬起头,眼神里透着绝望与质问,直直盯住医生:“你们不是说检查结果良好吗?我这三年来也都体检了,肾功能是正常的啊!为什么现在会这样?难道我这些年所有的改变,全都是白费的吗?!”
她的声音逐渐撕裂,带着颤抖:“我戒掉了零食,戒掉了油炸,戒掉了甜饮料,连朋友聚会都不敢多吃一口……我每天逼自己运动,每天对着镜子咬牙坚持,为什么最后还是换来这个结果?!”
医生看着林雪泣不成声的质问,眉头紧锁,心中同样有着无法解开的疑团。按照病理学常见的逻辑,尿毒症患者大多有明确的高危基础:长期肥胖引起的肾小球硬化、节食或不规律饮食导致的代谢失衡、反复使用减肥药造成的药物性肾损伤。但林雪的情况却与这些路径格格不入。她的体型早已恢复到正常区间,三年来并未出现体重再度反弹的迹象;饮食上,她一直遵循营养师的建议,荤素搭配、蛋白均衡,从未刻意节食,更没有走极端;减肥药更是彻底放弃。这一切都让医生感到困惑——她本不该走到今天这一步。
为了寻求答案,医生再次耐心询问她过去三年的生活细节。林雪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声音低沉而缓慢:“我真的很注意饮食,三餐定时,少盐少油,咸菜和泡面这些东西早就戒掉了。水果也挑低钾的,量都控制过,连一小块西瓜都会掐着秤称。每顿饭都尽量做到荤素搭配,一点鸡胸肉配些清蒸鱼,再加一小碗豆腐和青菜,既有蛋白也有维生素。我从不乱用药,感冒发烧都要先问过医生再决定要不要吃药。这几年生活也算规律,晚上十点多就睡觉,不熬夜,也不喝酒。”
话到这里,她顿了顿,似乎想起了什么,“只是,我一直在用司美格鲁肽……”
医生猛地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思索。他开始追问细节——注射的频率是否规律?是否曾经合并过呕吐、腹泻导致脱水?是否在炎热天气里忽略过水分补充?林雪摇了摇头,虚弱地解释道:“我一直注意喝水,每天至少两升,从不敢少。医生,我真的没有拉肚子过,也没有过度呕吐。除了刚开始的几次恶心,很快就适应了。”
医生陷入沉思,随即调阅了林雪过去所有的就诊与检查记录。从最早的肥胖就诊,到后期的常规复查,每一次数据都清清楚楚地显示:她的血压稳定,没有高血压史;血糖和血脂控制良好,不存在糖尿病并发症;检查中没有发现IgA肾病、膜性肾病等潜在的隐匿性肾脏病灶;她从未使用过对肾脏有强烈负担的NSAIDs类止痛药。换句话说,她的肾脏本该相对安全,理应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然而现实却无情残酷。林雪如今已经进入尿毒症的晚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危险的边缘,透析几乎不可避免。医生心头涌上一种强烈的不解:如果所有的传统危险因素都被排除,那她的病情进展又该如何解释?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司美格鲁肽。医学文献中已有零星的病例报道,部分患者因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出现急性肾损伤,主要机制与药物引起的胃肠副作用、继发脱水相关。但林雪明确否认过严重的呕吐与腹泻。医生轻声自语般地叹息:“难道是长期用药对肾小球屏障有着潜在的慢性应激效应?还是说,在她的个体体质里,某种未知的机制被悄悄触发了?”
时间在疑问与困惑中一分一秒过去,而林雪的病情却在恶化。监护仪上的参数跳动不稳,血钾升高、酸中毒加重,呼吸变得浅而急促。医疗团队迅速展开抢救:插管、给药、紧急透析准备……但她的身体仿佛已到极限,心电监护上的波形一次次拉长,终究没能逆转。
“病人……经抢救无效。”主任医师沉声宣布。
林雪的母亲当场瘫坐在地上,双手死死抱着女儿冰冷的手,声嘶力竭地哭喊:“她明明那么小心!饮食注意,药也按规矩打,连水都每天按时喝,为什么还是这样?你们说的那些危险因素她一个都没有,为什么她偏偏要遭这个罪?”
泪水混着愤怒,质问直击医生心底。病房里一时寂静无声,所有人都沉浸在悲痛与无解的困局中。就在此时,站在一旁观察的主任缓缓走上前,他注意到了林雪母亲的质问,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隐藏的关键。主任具体了解了林雪的病例,并与主治医生低声交谈,确认了几项关键的指标。主治医生一一作答,表情中透出无奈与困惑。而短短几分钟的交流,主任的眉头越锁越紧。
母亲却再也忍不住,哭声带着颤抖:“主任,她才29岁啊!就要结婚了啊!她不过就是想减减肥,想穿上好看的裙子……三年来,她虽然都打司美格鲁肽,但每次都是到医院门诊规范操作,从没自己乱来。她平时还注意饮水,出门都要背个水杯,怕自己缺水伤了肾。医生们都说没问题啊,怎么会这样!”
主任却是深深地叹了口气,声音低沉却带着穿透力:“阿姨,您说得没错。林雪确实很注意,她饮食规律,补水充足,注射方式也合规。她并没有像外界所说的那样胡乱打针,她做得比很多病人都要严格。可问题就在这里——即便如此,她依然忽视了三个关键点。”
他停顿了一下,望向在场所有人,语气缓慢却字字沉重:“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子为了减肥,选择长期打司美格鲁肽。我们承认,它不是典型的肾毒性药物,绝大多数人短期内不会出大问题。但长期使用,就算注意再多细节,如果忽视了这三个点,也会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向危险的边缘。虽然林雪在打司美格鲁肽时也注意了饮食控制、规律作息、补水充足,但她仍然忽视了三点。正是忽视了这三点,不仅让她的肾脏在无形中承受了额外负担,还让危险在悄悄积累,甚至最终演变成了今天这样的悲剧,必须引起警惕啊……”
原来在主任的追问下,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林雪尿毒症走了的背后,是她忽视了三个关键点:
第一,忽视了体重下降过快对肾脏的影响。
林雪用司美格鲁肽减肥的头几个月,体重像断崖一样下跌。外表的变化让她欣喜,她甚至在朋友圈发过自拍,笑着写下“终于可以穿上那条裙子了”。可主任指出,快速减重并不只是脂肪减少那么简单。肌肉同样被消耗,分解出的氮质废物加重了肾脏的代谢负担。就像在一条已经疲惫的传送带上,再一次性扔进过量的货物,机器终究会超负荷。
更隐蔽的是,这种损伤往往无声无息。林雪曾提过小便泡沫增多,却以为是喝水少;她偶尔觉得晨起头晕,也归咎于低血糖。但这些其实都是肾脏“喘不上气”的信号。主任解释:“肾脏适应代谢的速度有限,它需要时间逐渐接受变化,而不是被硬生生推到极限。”林雪追求的是速度,她渴望迅速摆脱肥胖带来的羞耻,却没意识到,这样的速度可能正在透支肾脏的生命。
第二,忽视了长期代谢监测。
林雪并非不体检。她每年都查肾功能,看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报告上写着“未见明显异常”时,她就安心了。可主任摇头:“常规体检只能看到表面,真正的风险往往藏在未被关注的角落。”
长期用司美格鲁肽,除了减轻食欲,还会影响电解质、酸碱平衡,甚至药物代谢通路。特别是钾、钠、镁这些电解质的轻微波动,若无人跟踪,便会悄悄放大成灾难。而林雪从未做过长期电解质监测,也未检测过血药浓度。主任说:“她的肾小球滤过率在临界时,报告上可能还显示正常;可实际上,电解质已经紊乱,酸碱代偿已摇摇欲坠。等到异常被肉眼看到,往往已经是不可逆的阶段。”
母亲泣声回应:“她常常说‘报告没问题’,我们也就放心了。”主任深深叹息:“很多人都误以为体检就是答案,但体检如果只停留在表层,就是一张模糊的照片,看不到关键的裂痕。”林雪忽视的第二点,就是没有对长期代谢做全面追踪,让警讯在阴影里被一再错过。
第三,忽视了肾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肾脏健康与血流灌注息息相关。哪怕只是几个小时的血流不足,也能留下损伤。而司美格鲁肽通过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让饮水与进食习惯悄然改变,再加上偶尔感冒、月经失血或运动出汗,就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制造出短暂的低血容量。林雪以为自己每天喝水很勤,随身带着水杯,却没想到,真正的危险藏在身体夜间或运动后的缺血—再灌注循环中。主任形象地比喻:“这就像反复在同一处墙壁敲一记小锤,单次不重,但日积月累,终究会把墙砸塌。”
林雪生前从未意识到这些。她觉得自己喝足了水,就算完成了对肾脏的保护。可实际情况是,她忽视了血流动力学的微妙变化,忽视了那些在体检中根本不会被发现的细节。
这三个风险——过快的体重下降、监测不足、血流动力学忽视,看似细小,却如同潜伏在水下的暗礁,让一艘满怀希望的船最终倾覆。它们不仅解释了林雪的悲剧,也提醒所有依赖药物减肥的人:美丽的代价若建立在忽视细节之上,往往比肥胖更致命。
参考资料:
[1]郑洁. 司美格鲁肽减肥效果真的那么好吗[J].食品与健康,2025,37(08):42-43.
[2]张明秀. 一文了解“司美格鲁肽”[J].妈妈宝宝,2025,(07):128-129.
[3]王寒之. 司美格鲁肽真的是减肥神药吗[J].家庭医学,2025,(03):54-55.
[4]姚玉芹. 正确认识网红“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J].家庭科学,2025,(01):57.
(《180斤女子打司美格鲁肽减肥,3年后尿毒症走了,她犯了3个致命错》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