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问题不出在菜上,而是出在他自己身上。顾客催菜,他回怼:“急着去投胎啊?”有人说菜咸,他摔锅铲走人。
2020年,湖南衡阳的一家小炒摊悄然关门。摊主手艺精湛,菜品也不贵,却始终做不起来。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问题不出在菜上,而是出在他自己身上。顾客催菜,他回怼:“急着去投胎啊?”有人说菜咸,他摔锅铲走人。
开摊五年,换了三条街,最后不得不收摊。这类人身上常见一种特质:情绪易燃、易爆,而且不自知。心理学上,这种行为模式有个形象的说法,叫“白磷型人格”。
但也有人认为脾气再差,只要有能力,一样能成功。问题是,大多数人并不是乔布斯,也不是马斯克,能力和资源都有限。如果再被情绪拖住,局面只会越走越窄。
在北京工作的王秋茗曾讲过她的一位同事,两人同在一家广告公司共事。同事能力突出,思路清晰,业务能力也强,但情绪极不稳定。
每次部门开会,只要下属汇报出了问题,她马上就会提高音量,甚至直接打断对方。“你脑子是不是没带?”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公司与一家重要客户洽谈一项宣传方案。她主导项目,意见不合后,她在会议上直接反问客户:“你们到底懂不懂品牌运作?”
客户当即中断合作,半年准备白费。公司高层震怒,最终被调岗,随后主动离职。她在行业内名声已变得敏感,几乎没有公司愿意接收她。
在服务型行业中,脾气坏的人,往往没法长期稳定地输出价值。情绪反噬的不只是客户关系,还有自己的信用和长期发展路径。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会问:控制情绪是不是就意味着压抑?是不是就不能表达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家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就曾指出: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引发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解释所决定的。
比如,项目失败,有人会认为是团队不给力;也有人会反思自己的流程是否有问题,从中找到改进空间。
一位媒体人崔璀曾带过两位实习生。实习生A在一次月度总结会后,因老板批评项目进展缓慢连续几天都不愿与人沟通。她认为项目失败与自己无关,不该受牵连。
实习生B则选择回去复盘,梳理流程,总结问题。三个月后,她成为执行组的核心成员,一年内转正,三年后成为项目主管。
这两位实习生成长路径其实就在于:一个被情绪牵制,另一个能将情绪转化为反馈机制。
2020年3月,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UFC248比赛中,中国选手张伟丽对阵波兰选手乔安娜。赛前,乔安娜多次挑衅。
面对这种语言攻击,过去的张伟丽可能会当场回击。但她没有,她只是笑了笑,说:“我只专注比赛。”
比赛当天,张伟丽沉着应对,全场压制对手,最终赢得胜利。这一战不仅让她成为UFC冠军,也为她打开了商业代言、国际赛事的大门。
张伟丽早年曾因脾气败事。她自己在采访中说,20岁时做过多份工作,但因脾气急躁总是干不长。
练习格斗后,她开始学会控制情绪。她说:“控制情绪,是对自己负责的第一步。”
王阳明说:“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情绪不是错,关键在于你怎么用它。
如果你在工作中动辄被激怒,在家庭中频频爆发冲突,在关键时刻控制不住情绪,或许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被“白磷型人格”困住了。
控制情绪,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不被情绪毁了自己的人生。你是否也中招了?如果是,现在开始调整,还来得及。
来源:男科医生磊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