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天嫌短,12天才爽!”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公布2025年国庆、中秋放假安排,社交媒体上一条“请3休12”的拼假攻略瞬间冲上热搜。按照网友给出的“标准答案”:只要在10月9日—11日请假3天,就能把原本的8天假期(10月1日—8日)一口气延长到12天;如果想错峰
“8天嫌短,12天才爽!”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公布2025年国庆、中秋放假安排,社交媒体上一条“请3休12”的拼假攻略瞬间冲上热搜。按照网友给出的“标准答案”:只要在10月9日—11日请假3天,就能把原本的8天假期(10月1日—8日)一口气延长到12天;如果想错峰,9月28日—30日请假3天,也能从9月28日休到10月8日,同样凑出12天超长假期。攻略看似完美,却引发两极讨论:有人连夜打印请假条,有人吐槽“老板看完连夜修改公司制度”。拼假到底是“薅羊毛”还是“玩心跳”?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一、“拼假”年年有,今年为何格外香?
“疫情后第一个不用就地过年的超长假期,谁不想出去走走?”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的90后女生林溪告诉记者,自己已经连续三年国庆加班,今年终于有机会“报复性旅游”。她算了一笔账:提前两周订机票,成都往返土耳其含税2800元,日均酒店400元,如果请3天年假就能多出4天游玩时间,平均下来每天成本直降30%。“时间就是性价比”成了年轻人最看重的筹码。
二、年假“余额不足”,拼假也分层级
攻略火爆的另一面,是“能不能请”的现实拷问。根据《中国职场人假期白皮书》,超过60%的私企员工年假不足5天,不少人甚至入职满一年仍“零年假”。广州一家外贸公司的行政人员阿杰调侃:“我年假总共5天,中秋回家已用2天,国庆再请3天,年底就清零,万一家里有事只能事假扣钱。”此外,部分制造、零售行业节假日订单暴增,公司直接下发“禁假通知”,拼假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
三、老板视角:不是不批,而是“成本”太高
“我不是心疼3天工资,而是心疼项目节点。”深圳一家无人机初创企业CEO刘总坦言,公司正处于B轮融资关键期,研发、测试、交付环环相扣,核心程序员一旦“失联”三天,整个进度就要重写。“比起事后加班补课,我更希望员工分段休假,用弹性方式解决旅游需求。”记者调查发现,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推行“假期银行”制度:员工可将平时加班积攒的调休与年假自由组合,避开节假日高峰,既降低项目风险,也提升员工满意度。
四、错峰拼假,隐藏福利不止省钱
“真正的高手,拼的是错峰。”旅游博主@小刀马在直播间分享经验:9月25日前后,国内热门机票价格普遍跳水,丽江、三亚酒店房价降幅高达50%;而10月9日—12日,上班族陆续返工,景区人流骤减,拍照都不用排队。他晒出去年实测数据:同一趟西北环线,国庆中段人均花费6200元,错峰拼假只花3800元,体验感却翻倍。更重要的是,节后返工不再“人从众”,高铁、地铁、机场通通“丝滑进站”,对怕挤的社恐人士极度友好。
五、政策层面:鼓励休假,但需“合理合规”
针对“拼假”话题,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曾在去年四季度发布会上回应:职工依法享有带薪年休假,用人单位应在保证生产运转的前提下,统筹安排休假时间,不得无故拒绝员工合理请假。但对于“法定节假日+年假”叠加形成的超长假期,目前并无禁止性规定,属于劳动者与企业协商范畴。律师提醒,员工请假应提前书面申请,留好邮件、OA记录;若遭遇“强制加班”或“请假即扣绩效”,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六、你会是哪一种“假期人格”?
有人把拼假当成精打细算的生活智慧,有人视为“职场冒险游戏”。心理学者指出,背后是不同“假期人格”的博弈:
无论选择哪一派,拼假的核心都应是“让假期回归休息本身”。如果为了拼假而过度消耗年假、甚至冒险违纪,反而失去放松的意义。
结语
国庆中秋双节同框,本就是难得的家庭团圆、自我充电窗口。拼假也好,守岗也罢,只要提前规划、充分沟通,就能找到个人与公司的最大公约数。毕竟,假期不在于天数多寡,而在于质量高低。下一个假期,你会按下“请假”按钮吗?留言聊聊你的选择。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