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爱做这6个动作的人,也许是潜在的精神疾病患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8:01 1

摘要:有时候刷着短视频,突然看到关于“精神疾病”的话题,心里会咯噔一下。总觉得这些事离自己很远,可仔细想想,身边不少人其实正悄悄走在心理问题的边缘,也许你自己也不例外。很多心理困扰不像发烧感冒那样有明显的症状,它们更像一根悄悄收紧的绳子,一点一点勒进生活里。你有没有

有时候刷着短视频,突然看到关于“精神疾病”的话题,心里会咯噔一下。总觉得这些事离自己很远,可仔细想想,身边不少人其实正悄悄走在心理问题的边缘,也许你自己也不例外。很多心理困扰不像发烧感冒那样有明显的症状,它们更像一根悄悄收紧的绳子,一点一点勒进生活里。你有没有发现,有人总是不自觉地咬手指,甚至咬到出血也不停?这不只是“坏习惯”,在心理学上,它被称为体表习惯性行为障碍,往往和长期的焦虑、压力息息相关。小时候考试紧张咬笔头,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安抚,而成年人如果还深陷其中,可能大脑已经陷入焦虑或强迫的循环。研究显示,这类行为在焦虑症患者中的比例远高于普通人。

还有人一焦虑就拔头发,拔到头皮出现斑秃,这不是“作”或“奇怪”,而是医学上定义的“拔毛癖”,属于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早已将其列为精神健康问题。90%以上的拔毛癖患者都有过长期情绪低落或焦虑的经历。他们拔掉的每一根头发,可能都是内心压力的一次释放。如果你或身边人有这样的表现,请别再简单地批评“别拔了”,而应给予理解与关心。

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常被长辈说成“太爱干净”或“小心过头”。但在医生眼里,这很可能是强迫症的信号。患者的脑子里仿佛有个永不停歇的警报器,不断提醒“还没洗干净”“门没锁好”,明知没必要,却无法停下。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中强迫症的患病率接近2.4%,很多人误以为是“完美主义”,结果延误了干预。

自言自语也不该被轻视。偶尔自语是正常现象,但如果频繁到影响社交、工作,甚至出现幻听,就要警惕精神分裂症或情感障碍的可能。研究指出,八成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过自言自语的经历。这并非“疯癫”,而是大脑信息处理出现了偏差。

情绪像过山车,时而亢奋到停不下来,时而跌入绝望深渊,这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征兆。发病率约1%,却常被误解为“脾气差”或“情绪化”。患者自己都可能没意识到,这已不是性格问题,而是需要专业帮助的疾病。

关键在于:这些行为是否已干扰生活?是否明知无意义却无法控制?如果是,那就不是“坚强一点”就能解决的事。大脑的运作需要科学干预。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等,能帮助调节神经递质,配合认知行为疗法,逐步打破恶性循环。

家人的支持、朋友的陪伴,是康复路上的重要力量。记录情绪、运动减压、延迟冲动反应,都是可行的日常练习。精神疾病不是软弱,也不是羞耻,它只是大脑的一场“感冒”。勇敢面对,积极求助,每个人都有走出阴霾的可能。

来源:玲儿妙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