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城市历史文化 培育滋养城市文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7:27 1

摘要:城市文明的深度生长,植根于对城市历史纵深感的深刻体认与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刻敬畏。这不仅是文化保护的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城市发展哲学与城市管理者历史观的深层命题。“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气质、

城市文明的深度生长,植根于对城市历史纵深感的深刻体认与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刻敬畏。这不仅是文化保护的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城市发展哲学与城市管理者历史观的深层命题。“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涵育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明作为未来一个阶段城市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并不仅仅是术语层面的更新,而是城市文明认知范式的根本性跃迁和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与魅力之关键,城市是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涵育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明作为未来一个阶段城市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并不仅仅是术语层面的更新,而是城市文明认知范式的根本性跃迁和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历史纵深感是城市存在的根基

城市文明的深度生长,植根于对城市历史纵深感的深刻体认与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刻敬畏。这不仅是文化保护的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城市发展哲学与城市管理者历史观的深层命题。

时间的层累结构塑造了城市的独特性。

城市绝非一张可以随意涂抹的白纸,而是由数代人生活印记、社会变迁、文化创造层累而成的“时间的结晶”。每一条老街巷的名字、每一座老建筑的样式,甚至每一棵古树的年轮,都承载着特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形态、技术工艺水平、审美风尚和集体记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地质层”的叠加、交融、演化,共同塑造了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格与精神气质。缺乏历史纵深感的城市发展,如同斩断根系的大树,看似枝繁叶茂,实则丧失了内在的生命力与独特标识,极易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我。

城市承载着市民的共同情感与集体记忆。

“像大规模迁移砍伐树木、滥建文化地标、随意更改老地名那样的事,决不能再干了。”城市建筑、地名、景观、习俗等历史遗存,是存储和触发市民集体记忆最直接、最有力的物质载体。老地名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部浓缩的地方史;古树不仅是绿化,更是几代人成长的见证和社区情感的寄托。这些“记忆之场”构成了市民对“我是谁”“我们是谁”的身份认同的空间锚点。当这些锚点被人为地随意抹去,造成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集体记忆的断裂和身份认同的迷茫,削弱的是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城市文明的建设,本质上是构建和维系这种基于历史记忆的共同体认同。

城市是理解当下与预见未来的智慧宝库。

实际上,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本身就具有历史延续性。对城市历史的深入研究,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人口聚集、资源分配、空间治理、文化冲突等问题形成的深层逻辑、前人应对的经验教训以及地方性智慧。历史纵深感提供了理解城市复杂性的重要维度。它告诉我们,哪些空间格局是历史选择的最优解,哪些传统智慧能应对现代挑战,哪些教训需要避免重蹈覆辙。敬畏历史,就是尊重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前人积累的智慧,避免因短视和无知而付出高昂代价。同时,历史文脉中蕴含的适应力、创造力和人文精神,也是面向未来创新的宝贵资源库。

敬畏历史文化是城市管理者的核心素养

早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现在,很多建设行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轻蔑,做了不少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敬畏绝非空泛的道德要求,而是基于对城市发展规律深刻洞察的治理箴言,是城市主体性得以确立和赓续的前提保障。

这是对“无知者无畏”的强力纠偏。

“大规模迁移砍伐树木、滥建文化地标、随意更改老地名”等行为,其思想根源往往在于对历史价值的无知或轻视,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傲慢。将活生生的历史遗存视为发展的“障碍”或可随意置换的“符号”,暴露出的恰恰是对城市文化价值认知的肤浅和对历史延续性重要性的漠视。总书记强调的“敬畏”,正是对这种短视和傲慢的当头棒喝。

这是对权力边界的清醒认知与自我约束。

城市并非任由个人意志或商业资本肆意涂抹的画布。历史形成的格局、积淀的文化、集体的情感,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超越当下决策的价值。敬畏之心,是抵御“大拆大建”冲动、防止“长官意志”凌驾于城市文脉之上的精神防火墙。在城市更新和发展中,必须将历史文化的保护置于优先地位,进行充分的论证、广泛的协商和审慎的决策。

这是对城市生命连续性的尊重与守护。

敬畏历史文化的本质,是对城市作为连续生命体的尊重。“敬畏”,意味着珍视城市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次变迁留下的印记,理解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今天的样貌和精神内核。城市管理者需要具备这种“生命史观”,致力于在发展中寻求延续与创新的平衡,让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在对话中共生,确保城市生命故事的不间断书写。

这是对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筑基。

敬畏之心是滋养城市文化自信和人文厚度的土壤。当城市珍视自己的过往,自豪地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和精神气质,市民才能从中获得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形成更开放包容、更具历史责任感的市民精神。作为关键少数,城市管理者的敬畏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价值导向,能引领全社会形成尊重历史、珍爱文化的良好风尚。

赓续历史文脉,涵育城市文化主体性

建设城市文明,不再是传统的创建文明城市。它强调的不是短期的“创成”,而是长期的“养成”;不是被动的“达标”,而是主动的“生长”。“建设”的持续性、内生性和有机性,意味着城市文明并非外在赋予的标签,而是根植于城市独特历史文脉、依托于市民日常生活实践、生长于城市多元文化空间互动之中的生命体。这就要求城市发展理念实现三重深化:从“物”到“人”,真正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形”到“神”,在关注物质形态的同时,更珍视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从“外塑”到“内育”,激发城市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文化创造力,形成可持续的文明生长机制。

在深刻认知和认同的基础上做好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

城市管理者需成为城市历史的“学习者”和“解读者”。在城市规划和重大决策中,做好价值排序。将历史文化价值评估置于前端,建立强有力的保护机制和替代方案论证程序。当发展与保护冲突时,“敬畏”意味着保护优先原则下的最优解探索。在抓好保护的前提下,不是将历史封存于博物馆,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脉融入当代生活场景和市民精神世界,成为滋养城市未来的活水源泉。值得指出的是,敬畏不排斥创新,而是为创新提供深厚的根基和正确的方向。通过精心设计的城市空间、公共艺术、标识系统等,将特有的文化元素、历史故事和精神气质“展示”出来,使城市空间本身成为讲述自身故事、彰显主体精神的教科书。这本身就是对历史文化的尊崇。

在建好城市文化“主动脉”的基础上畅通城市文化的“毛细血管”。

如果说城市主体性确立了文明的“根”与“魂”,那么遍布城市肌理的文化“毛细血管”,则是确保文明养分通达末梢、激发内在活力的“微循环”系统。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宏大文化地标如同城市文化的“主动脉”,而社区书店、街角书摊、文化长廊、小微剧场、特色咖啡馆、非遗传习所、街头艺术角、社区读书会等载体,嵌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使文化体验不再是特意为之的“仪式”,而是自然发生的“呼吸”。市民在此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更是创造者、传播者和社区故事的书写者。这种共治共享、共创共生的深度参与,极大地强化了市民与社区、与城市的情感联结和文化认同,使市民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生长的“主人翁”和“合伙人”。

在塑造城市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绘就城市文明新图景。

城市主体性的确立,赋予城市抵御同质化侵蚀的定力,使其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持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精神坐标。而当城市真正唤醒其主体意识,自觉守护流淌的文脉基因;当文化的“毛细血管”在城市的肌体中自由舒展、蓬勃呼吸,畅通无阻地输送着精神的养分;当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日常的转角遇见文化的微光,并乐于参与其中、贡献智慧——这样的城市,便超越了钢筋水泥的物理集合,升华为一座有温度、有深度、有灵魂的“生命之城”。它不再满足于在评价体系中“达标”,而是致力于在每一个日出日落间,在市民的日常体验与精神生活中,让每一位栖居者都能在文化的自由呼吸与精神的同频共振中,找到那份深植于城市沃土的、温暖而坚实的归属。这,正是新时代城市发展最深沉、最动人的价值追求。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