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秘:龙!原来藏在天上二十八星宿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7:46 1

摘要:龙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今天的考古学材料已经可以将它的历史上溯到距今八千年前。龙的原型不在地上,而在天上,准确地说,它就是由中国传统的星官体系——二十八宿中的东宫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这六个星宿组成的形象,古人将其称为龙。

龙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今天的考古学材料已经可以将它的历史上溯到距今八千年前。龙的原型不在地上,而在天上,准确地说,它就是由中国传统的星官体系——二十八宿中的东宫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这六个星宿组成的形象,古人将其称为龙。

因此,龙的原型并非来源于地上某种客观存在的动物形象,而是源自天上的星象。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现了很多“龙”字,但对它的形象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与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任何现实动物都不相同。

我们知道,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所描绘的动物在客观世界中都有对应的原型。例如,“犬”字源于生活中见过的犬,“虎”字源于虎,“象”字源于象。但“龙”字所描绘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却从未见过。

然而,若将甲骨文和金文中“龙”字的整体造型与天上角、亢、氐、房、心、尾这六个星宿组成的形象进行对比,便会发现二者完全一致。东方青龙七宿中这六个星宿的名称,实际上都来源于龙的身体部位:角即龙的角,亢为龙的咽喉,氐为龙头,房为龙腹,心为龙心,尾为龙尾。可以说,今天所见最早关于龙的文献记载,其性质正是星象。

最早关于龙的记载出自《周易》的乾卦。乾卦是《周易》的第一卦,其爻辞皆围绕一个主题——龙。初九爻辞讲“潜龙”,指龙潜藏在地平线以下不可见;九二讲“见龙在田”,九四讲“或跃在渊”,九五讲“飞龙在天”,上九讲“亢龙”,用九讲“见群龙无首”。

其实通过九三爻辞可以清楚地看出“龙”所指为何。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讲述的是古代观象授时的制度。“终日”即一整天,“乾乾”指始终保持旺盛精力,不可懈怠。“夕惕若厉”指晚上仍要保持警惕,仿佛有危险发生。晚上保持这种精神状态是为了什么?实际上就是为了观察龙星的运行,这就是“观象授时”。

龙作为星象在天上并非固定不动,众所周知星辰会运转,龙星也会随天运行。运行到某一位置时,龙星便会不可见,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天象。某日太阳西落,龙星也随之落下,此时在天上便找不到龙星,古人称这一现象为“潜龙”,即潜藏于地平线之下。

再过一段时间,约半年后,太阳西落时,龙的第一个星宿——角宿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古人称这一现象为“见龙在田”,即乾卦九二爻辞所描述的天象。

角宿升起后,龙星仍在继续运行。随后亢宿升起,再之后氐宿、房宿、心宿、尾宿依次升起。这六个星宿在太阳西落后,从东方地平线一跃而出。

古人称这一天象为“或跃在渊”,是非常壮观的天象。此后龙星继续上升,运行至南中天,即房宿正好位于南北子午线上,这意味着龙星六体正处于正南方最高位。

古人称这一天象为“飞龙在天”,对应乾卦九五爻辞,因此“九五”成为中国古人代表至尊的数字,即“九五至尊”。“飞龙在天”之后,龙星继续西行,待尾宿越过子午线偏西时,这一天象在《易经》中称为“亢龙”。

“亢”意为过,盛极而衰,因此“亢龙有悔”反映的正是这一天下。亢龙之后,龙星继续西行,终有一日角宿、亢宿与太阳一同落下,西方地平线上仅见龙身与龙尾,这一天象称为“见群龙无首”。

因此,通过乾卦所描述的观象授时以及古人对龙星的观察,可知龙的本质实为星辰的变化。龙星的变化不仅体现方位与时间的变化,从哲学上讲,更是一种阴阳的变化。

通过研究乾卦可知,其所讲的“龙”即天上的星象,也就是龙形。这一主题与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龙的介绍密切相关。说文称龙“能幽能明”,所谓“幽”即不可见,对应乾卦中“潜龙”的天象。有时可见一个星宿,有时可见几个,有时可见全体,能短能长。另外还有两句非常重要:“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登天”指苍龙六体从地平线一跃而出,在《易经》中称为“或跃在渊”。

在中国文化中,“天下”非常重要,因其向上,与“亢龙”盛极而衰的文化意义不同,因此这种向上的登天之龙在中国文化中称为“升龙”。

在天子衣服上画龙,应画上升的龙还是头向下的降龙?当然是升龙。因此天子衣服上绘头向上的升龙,天子旌旗上也绘头向上的升龙,这一天象非常重要。

《说文解字》中说“春分而登天”,指春分这一天龙登天。但春分指的是哪一年、哪个时代的春分?因为天象会变化,今日春分已不见此天象。究竟何时六个星宿全部从地平线跃出?

研究表明,这是距今四千年前的天象,即夏代开始时的天象。同样,“秋分而潜渊”也是四千年前的天象。这些文献证据表明,龙的原型就是星象,准确地说,是二十八宿中角、亢、氐、房、心、尾这六个星宿组成的形象。

今天通过《周易》乾卦的研究以及与《说文》的对读,可清晰看出其星象变化,这是文献学的证据。再举一个考古学的证据:目前考古发现最早可确认为龙的遗存,仍是星象。

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摆成的龙、虎和北斗星

曾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六千五百年前的原始宗教遗存,其中最北边墓葬中随葬有蚌壳摆成的龙、虎和北斗星。在墓主人东西两侧除龙虎外,脚下还有一图像,该图像与龙虎构图不同,部分用蚌壳摆成,东侧特意配有两根人的胫骨。

该图像表现的应是北斗星。龙、虎与北斗共存,显然其性质只能是星象,不可能有其他解释。这一事实可通过出土实物的对比得到印证。

例如,湖北随州曾侯乙战国初年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二十八宿衣箱,箱背面绘有一幅天文图,中央为一特大“斗”字,表现北斗星,周围书写二十八宿名称,明确显示其为天文图。

北斗星左右两侧分别绘有龙和虎,内容与西水坡完全一致。因此通过文字学、文献学和考古学三方面证据,可证明龙的原型不在天上?不,正在天上。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证据,例如龙星六体中有一颗非常重要的星——心宿中央的大火星。

刚才提到龙能吐火、行雨,这些特征从何而来?必须弄清龙的原型,才能解释龙与火为何关系密切。正是因为龙与火相关,龙心即心宿中央的星是一颗红色的一等亮星,古人命名为“火”,也称“大火”。这是一颗非常重要的时间指示星,古人藉其决定农时。

这实际涉及中国古人为何如此重视龙,原因在于天文学为农业生产提供时间服务。要想丰收,必须按时播种,这就是农耕。但在几千年前甚至更早,谁来确定播种时间?必有圣人观察星象,发现某星运行至某位置时宜播种。

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星象就是龙星。例如刚才所说“见龙在田”,即角宿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时,在四千年前相当于今天的立春,人们见天象便知农事即将开始。

古人农耕的第一步是烧田,用火烧田。如何烧?古人收割时只掐穗头,秸秆留在地里,秋分收获后,经漫长冬季秸秆干枯。到来年农耕时,第一项工作便是烧掉秸秆。

烧田有两个重要好处:

第一,可滋润土地,草木灰可肥田,雨水下来后更利肥田。

第二,可烧死地里害虫。

烧田时间必须拿捏准确。过早烧田,雨未下,风可能将草灰吹走,达不到肥田效果;过晚烧田,雨已下,地仍热,播下的种子可能被烫死,无法收获。因此烧田时间必须非常精准。

古人长期观察发现,当这颗红色一等亮星大火星在黄昏时从东方地平线升起,便可烧田。烧田后一段时间雨便下来,再待地凉后即可播种。因此大火星指示烧田,成为非常重要的星象。

烧田的火是红色的,大火星也是红色的,于是人们用火比附此星,命名其为“火”。烧田祈求风和雨,因祈雨,久而久之龙便被视作水神。

刚才看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有了这种观念,古人祈雨时也要制作土龙。中国文献如《山海经》《淮南子》均记载这一传统,古人祈雨祭祀时需做土龙。

现已发现最早的土龙在辽宁查海,距今八千年,体长近二十米,由石块堆成。此外湖北黄梅焦墩遗址也发现六千年前的土龙,同样由石块堆成,长七米,非常巨大。这些土龙反映的正是龙本于星象。

从军事角度,这一星象更主要服务于人们对雨水的祈求,因此祈雨时做土龙,其原型仍是天上星象。这种土龙并非用土堆成,而是用石块拼成。

为何用石头?星星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石头。龙的原型是星象,天上的星星是什么?不是土捏的,而是石头。如何得知?《春秋经》中有记载,古人通过观察陨星可知星星的本质是石头。

鲁僖公十六年,《春秋经》记载“陨石于宋五”,即天上掉下五块石头,《左传》注为“陨星也”,即星星坠落。因此龙的本质是石头,表现龙便用石块来比拟。

今天在商代青铜器上所见金文“龙”字,有些形象地写作用石块堆叠的样子,与查海、焦墩所见龙的造型做法一致。因此通过石头表现的土龙,也可追溯龙的原型为天上星象。

既然是天上的星象,可知其回天运行。这种运行除表现空间和时间变化外,还体现阴阳的变化。因此在《周易》卦爻辞中可见“刚柔交错,天文也”的说法。“天文”即刚柔交错,刚柔交错即阴阳交错。潜龙属阴,见龙在田属阳,或跃在渊属阳,飞龙在天属阳,亢龙属阴,见群龙无首属阴,至潜龙又属阴。这种阴阳变化实际表现的是龙星回天运行的特点。

有一天天象特别重要,古人格外崇尚,即“或跃在渊”,表现的是升龙或登龙的天象。今天在考古遗存中,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一件绿松石镶嵌龙形器,大家可能熟悉,龙形尾部下方用绿松石镶嵌一横条,表现的是地平线。

因此整个造型体现的是龙星从地平线一跃而出,表现“或跃在渊”的壮丽天象。这一天象极为壮观,龙星六宿从东方跃出时,几乎占据半个天空,非常巨大。

古人如何表现这一天象?为其命名一个音“龙”,因此“龙”这个音体现的意思是体型巨大、地位崇高。既然巨大且属阳,如何表现阳的特征?大家可注意,二里头绿松石镶嵌龙身上雕刻的是菱形花纹。

统计所有龙身上的纹样,只有两种:菱形花纹和鱼鳞状花纹。古人用这两种纹样表现阳和阴。既然“或跃在渊”属阳,身上装饰菱形纹的绿松石镶嵌龙,究竟是什么?它实际是二里头文化中王旗上的龙章。旗名“太常”,太常上所绘章即升龙。

《礼记·郊特牲》有云:“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天子之旗必有龙章,上绘升龙,象征天象而非天体。既然有阳性装饰菱形纹的龙,刚柔交错,龙有阴阳,那么阴性的龙呢?

在山西襄汾陶寺发现的龙盘是明代的社神,口中有社树符号,社神为土地神,属阴。可见龙盘身上装饰的是鱼鳞状纹样。在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一件玉器,颇为特别:一鸟脚踏祥云,背驮一龙升天。

鸟所托龙身上可见装饰菱形纹。这些材料足以说明,龙作为星象,必须刚柔交错,体现阴阳特点。有时菱形纹与鱼鳞纹装饰于同一器物的正反两面。

今天还可见商代一件青铜器,大家可能熟悉的“虎食人”卣,老虎食人,引人注意虎。但谁注意到虎座下装饰一龙,龙身装饰鱼鳞纹,属阴。这些材料实际表现的都是龙星的阴阳属性。

因此,所有从文字学、文献学到考古学的证据,均指向龙的原型不在地上,而在天上,即二十八宿中角、亢、氐、房、心、尾六宿组成的形象。

这六宿组成的形象,角为龙角,尾为龙尾。尾宿有九星,因此后来有“龙生九子”之说,为何不是八子或七子?因为尾宿有九星。这些证据让我们知道,龙的原型在天上。

来源:秦楚刊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