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经院想用一场别开生面的晚会来打造自身品牌形象,为何还是有这么多杂音?这场看似简单的审美之争,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于高等教育本质、文化资本博弈与社会认知偏见的深层较量。
9月中旬,各大高校开学之际,海口经济学院(简称海经院)迎新晚会在互联网广泛传播,齐刷刷的大长腿在绚烂灯光之中闪亮登场,其节目编排堪比专业演唱会。
来自海经院官方截图
一场招生宣传片级别的视觉盛宴却在互联网收获了不同声音,批评者则斥其“夜店风味太重”。甚至很多自以为懂行的网友表示,估计学校门口很快排起等候的车辆了。
鲁迅曾说,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如今快百年时间过去了,人性恶没有消泯,反而以更加离奇的方式在互联网发散。
海经院想用一场别开生面的晚会来打造自身品牌形象,为何还是有这么多杂音?这场看似简单的审美之争,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于高等教育本质、文化资本博弈与社会认知偏见的深层较量。
据该校简介,海经院作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设有南海舞蹈专业、电影学院、艺术与科技学院等专业。一场表演,如果参演人员,节目编排设计都是这些相关专业的学生及老师,他们在实践当中检验成果,这不正是应用型院校的办学特色么?
批评者斥责晚会“商业气息过浓”,却忽视了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必要性。应用型大学的使命本就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而非象牙塔内的理论家。当一所民办院校以市场欢迎的方式展示其教学成果时,何错之有?
如果把表演的学生怪罪太多“大长腿”,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一个舞蹈院系的学生没有“大长腿”,那岂不是太埋汰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了?她们不在舞台展示美感?那展示什么?
鲁迅曾讽刺地说:“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这场争论中,部分批评者正是陷入了这种“联想式批判”的窠臼。
抛开某些人的污浊想法,有些人处于明显的代际审美差异,他们心目中“大学应有的样子”基于自身青年时代的经验:朴素的校园、简单的舞台、传统的表演。从而滋生出焦虑,这种思维模式不是傻就是坏。
当代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与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权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与审美取向。大学生展示青春活力与身体美感,立即被某些舆论标签为“夜店风”、“低俗化”。如果将健康、自信的身体展示等同于“道德堕落”,这样道德判断是不是过于简单?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焦虑的投射,是将身体规训与道德品质错误关联的陈旧思维。
歌手张靓颖在舞台上改变了自己的表演风格,有人大呼性感,也有人觉得夜店风太过于明显。张靓颖可并没有因为别人的批评就调整自身表演状态,迁就批评她的粉丝。审美本身就是千人千面的表达,演员也有自身转型发展需求,用户喜好或者厌恶岂能强加给表演者?
此外,舆论对海经院晚会的批评中潜藏着明显的“出身论”偏见。不妨做一个大胆揣测:同样的晚会如果发生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舆论反馈将会如何?
很可能,人们会盛赞“名校学子多才多艺”、“百年学府与时俱进”。传统名校的光环能够为其一切创新行为提供合法性保障,而民办院校的同类举措则容易被解读为“不务正业”、“哗众取宠”。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在此尤为适用。传统名校通过历史积累获得了丰厚的文化资本,其任何行为都能被赋予正面意义;而新兴民办院校缺乏这种资本积累,其文化实践就容易受到质疑和贬低。这种认知上的双重标准,暴露了深植于社会心理中的学历偏见与院校歧视。
海济院作为民办高校,身处一种结构性困境中。一方面,它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获取生源维持运营,高水平的宣传活动是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它又被期待符合传统大学的学术形象,任何“过于市场化”的行为都会受到指责。
社会对民办教育的同样存在矛盾:既希望它们提供差异化教育服务,又不愿完全接纳其运营逻辑;既批评高等教育同质化,又对创新尝试持怀疑态度。从这些角度来说,宽容才是最好的欣赏方式。
事实上,教育多元化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趋势。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本应各具特色、各司其职。海经院的这场晚会正是其办学定位的直观体现——培养市场需要的实践型人才,而非传统的学术研究者。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有足够空间容纳不同类型的大学:既有埋头基础研究的学术殿堂,也有专注实践应用的技术学院;既有保持传统的保守派,也有勇于创新的改革者。这种多样性正是教育活力的源泉。
“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本质上是一个被社会建构的概念,而非永恒不变的真理。用过去的框架衡量现在的实践,无疑是一种刻舟求剑。
当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欣赏一所民办院校的炫目晚会,而不急于给它贴上各种标签时,我们的教育观念才真正走向了成熟与自信。
来源:潮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