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来临,手脚先治?提醒:手脚若出现5种迹象,或许血栓已来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17:32 3

摘要:血栓这两个字,听起来离普通人很远,像是老年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才需要担心的事。但它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有时候,血栓不是悄悄堵在心脑血管里,而是先在我们的“末梢”——手和脚——发出信号。如果你最近总觉得手脚怪怪的,那可得留心了。

血栓这两个字,听起来离普通人很远,像是老年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才需要担心的事。但它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有时候,血栓不是悄悄堵在心脑血管里,而是先在我们的“末梢”——手和脚——发出信号。如果你最近总觉得手脚怪怪的,那可得留心了。

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等到疼得受不了才来”的患者,结果一查,血栓已经严重影响了血流,甚至危及生命。今天这篇文章,我不讲吓人的故事,也不讲空泛的预防,而是实打实告诉你:手脚上出现这5个迹象,可能就是血栓在敲门。

第一个信号:突然腿肿,一边肿,一边不肿

不是走太久后的轻微水肿,也不是两腿对称的浮肿,而是单侧肿胀明显,尤其发生在小腿,大腿也可能跟着涨。

这是典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表现,尤其在静坐时间长(如长途飞行、久坐办公)之后更常见。医学上叫“经济舱综合征”,但它不是飞机独有,办公室、麻将桌、甚至沙发上窝一天都可能发生。

深静脉血栓通俗点说,就是血液在深层静脉里堵住了,像下水管道里的油垢卡住一样,血液回流不上来,液体渗出组织,腿就肿了。严重时,血栓还可能脱落,随血流冲进肺里,引发肺栓塞,那就是直接威胁生命的大事。

如果你摸到腿发硬、按压有凹陷、肿得不对称,别犹豫,去医院做下肢静脉彩超

第二个信号:手脚发凉、发麻、发白

尤其是秋冬还没到,你却总觉得手脚凉得不正常,甚至有点发白、发紫,摸上去还有点麻,这是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有些人会误以为是“血虚”或者“血压低”,甚至乱吃补药。但真正的底层原因,可能是动脉血栓已经开始在肢体末端作怪了。血液不通,氧气和营养供不上来,组织就开始“喊冷”“喊饿”。

特别是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者,这种现象更常见。血管内壁已经受损,血小板一旦在局部聚集,就容易形成斑块或血栓

动脉血栓就像水管里结冰的地方,不仅堵住了流动,还让前端的区域“冻成冰”。一旦手指或脚趾出现持续冰凉、颜色变淡甚至发青,务必做肢体血管CTA检查,排查是否有血栓栓塞。

第三个信号:走路走不远,一走就腿疼,要停下来休息

很多中老年人会说“年纪大了腿没劲”,但这种“没劲”如果是走一段路腿就酸痛、再停一会就缓解,注意,很可能是“间歇性跛行”。

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典型表现,本质上是血管里有血栓或斑块,供血跟不上肌肉的代谢需求,肌肉就“抗议”了。

这时候很多人会被误诊为腰椎问题,甚至去推拿按摩,其实根本没找对方向。严重时,连脚趾都可能溃烂坏死,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极易误判为“糖足”,但其实是血栓堵住了血流。

建议一旦出现走路就疼、停下来就缓的现象,要做踝肱指数ABI检测,这是判断肢体动脉供血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第四个信号:手脚出现“蚯蚓状”青筋,表面发热或疼痛

这是“浅静脉血栓”最容易被忽视的表现。青筋突出,看起来像“蚯蚓”,而且局部发红、发烫,有时候摸起来像根硬条。很多人以为是“静脉曲张”,其实已经是血栓堵在浅层静脉里了。

浅静脉血栓不像深静脉那样容易致命,但它常常是深层问题的“前哨战”。特别是孕妇、长期站立工作者、肥胖人群,如果同时伴有小腿皮肤色素沉着、反复皮疹、瘙痒,那就是静脉压力升高的信号了。

这种时候,盲目热敷和按摩是大忌。必须先排除血栓风险,再决定是否介入治疗。有条件时做下肢静脉彩超+D-二聚体检测,是最保险的方式。

第五个信号:脚趾或手指莫名发黑、变色甚至发干脱落

这已经不是血栓的早期信号,而是严重缺血坏死的结果。很多时候,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脚趾慢慢发黑、发干、没有知觉,最后脱落,才发现血管早就堵得不行了。

末梢动脉血栓形成后,组织得不到血供,时间一长,和冻伤一样会坏死。尤其是足部,远离心脏,是最容易发生“静悄悄坏死”的区域。

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5%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其中一半以上患者初诊就已出现组织坏死或严重缺血。不要等到“黑了才慌”,脚趾颜色变了、皮肤温度变低、伤口久不愈合,就要做下肢动脉超声+毛细血管微循环检查

血栓为什么会找上你?

血栓本质上是“过度止血反应”。正常情况下,血小板遇到破损血管,会自动聚集止血。但当血管内壁受损、血流变慢或者血液变粘时,体内就可能“误判”,在不该止血的地方形成血栓。

三大高风险人群逃不过:

· 久坐不动者:血液像池塘一样不流动,凝得快

· 慢性基础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血管内壁像磨损的水管,更容易“起垢”

· 吸烟、熬夜、肥胖人群:血液粘稠度高,血管弹性差,容易“卡壳”

2023年《中华血管外科杂志》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静脉血栓发病率已接近7%,动脉血栓相关疾病占中老年猝死的近四成。不是吓人,是现实。

那该怎么办?不是人人都要吃阿司匹林

首先别自作主张吃抗凝药。真正的血栓风险判断,需要医生结合你的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流速度等多个指标评估。

但你可以做的是,观察自己的手脚状态,不要忽视那些“突然的变化”,尤其是:

· 单侧肿胀明显

· 走路腿痛需停

· 手脚持续冰凉

· 青筋突起伴疼

· 手指脚趾变色

这些不是小事,是身体在提醒你:血,可能不畅了。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志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进展[J].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23,15(2):112-117.
[2]王海燕.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流行病学现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6):456-460.
[3]张宏伟.血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4):289-296.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