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最近又火了,不过这次不是卖手机、不是直播带货,而是…吐槽西贝!你没听错,这个曾经“预制菜”大力支持者的餐饮巨头,竟然被罗永浩一言给搞得满城风雨。
编辑 | 昕昕
罗永浩最近又火了,不过这次不是卖手机、不是直播带货,而是…吐槽西贝!你没听错,这个曾经“预制菜”大力支持者的餐饮巨头,竟然被罗永浩一言给搞得满城风雨。
事情是这样的:9月10日,罗永浩刚下飞机,就跟同事去吃西贝,结果发现菜单上全是预制菜,还贵得离谱!
于是罗老师在微博上发文直接开炮:“西贝这家店都做成这样了吗?希望国家能立法,饭馆必须标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接下来,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简直要气炸了,直接在微博回应:“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三个“一定”,能感受到贾老板的“怒火中烧”,但他显然也知道,罗老师的微博效应可不是开玩笑的。
于是西贝的“预制菜之谜”又被推到了公众面前,不过这不是西贝第一次被扯上预制菜的事。去年,老乡鸡和兰湘子也被说成是“预制菜大军”的一部分,结果大家也是各自拿出“溯源报告”,表示“我们没有,真的没有”。
西贝也赶紧出来澄清,发了一封“致顾客的信”,声称自己餐厅里的13道菜都是手工现做的,然后贾老板再一次重申:我们西贝真没用预制菜!真没用!
但话说回来,西贝过去可是个“预制菜”粉,曾经高调宣扬预制菜的好处,说“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还曾直言:“只要是高级菜,预制程度越高。”
为啥这么快就换立场?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明确规定,中央厨房和预制菜不等同,更因为预制菜的“风评”急转直下。
从“香饽饽”瞬间变成了“烫手山芋”,谁也不想沾染上这个锅,餐饮企业不仅要保证食物的“烟火气”,还得迎合消费者“现炒现做”的期待,真是两头夹击,左右为难。
罗永浩的发声显然也代表了不少消费者的心态,大家都觉得预制菜就是“工业化的黑暗料理”,吃了不健康、不新鲜,简直是对舌尖的“暴击”。
所以当西贝被曝出可能使用预制菜,舆论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消费者的怀疑情绪瞬间爆棚。
而且真要说西贝这次的回应,也没能打消大家的疑虑,贾老板拿出“罗永浩菜单”,还发出了两个承诺:第一,不好吃,可以不要钱;第二,随时进入后厨看制作过程。
这番举动倒是很“开放”,不过罗永浩似乎不买账,回头直接开出十万悬赏,找证据来证明西贝不是在用预制菜。
不得不说,西贝这波操作真是“心力交瘁”,一边想拼命撇清“预制菜”的关系,一边又想展示自己的“现炒现做”,这场“吃饭还是吃工业制品”的争论,愈演愈烈。
再说回预制菜的标准,按国家的定义,预制菜是指那些经过工业化预加工,做成后可以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菜肴,而中央厨房模式不属于预制菜。
这就意味着,西贝的“中央厨房模式”可以逃过预制菜的定性,但消费者心里的“预制菜”门槛和定义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你可能不明白,“预制菜”和“中央厨房”的区别到底在哪?其实也就是个打游戏的“闯关”问题。中央厨房是餐饮企业自己做的菜肴,它们在本店使用,但不对外卖,预制菜则是做成成品,拿去冷冻后加热食用。
区别一目了然,但普通消费者经常弄混这两个概念,觉得只要不是现场切菜炒菜,就是“预制菜”。
而实际上,很多连锁餐饮都已经在“偷偷使用预制”了,比如肯德基、海底捞,啥都做预制,速度又快,成本又低,这不正是生存之道吗?
毕竟“预制”能让餐馆节省厨师、缩小后厨、提高翻台率,这几乎是大多数连锁店都在用的套路。
这就像是给你提供了快捷的游戏加速器,让你更轻松过关,问题是餐厅有时候在营销中会避开“预制菜”这个话题,反而让消费者对预制菜产生了更多的偏见。
真相是,很多餐厅用的食材根本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即烹即配”,即便你以为吃的就是大厨现炒的美味,背后可能也有个“预制菜”影子。
如今预制菜市场发展迅猛,但也带来了“劣质产品”的问题,一些小企业生产的预制菜可能难以保障口味,导致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印象分”急速下降。
这次罗永浩和西贝的争议,或许能让这个问题得到更多关注,其实预制菜行业早就缺少统一的标准,未来如果能出台更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许能让消费者安心不少,也能让餐饮行业更清晰、透明。
罗永浩的“怒发冲冠”可能真为预制菜行业敲响了警钟,要么就正视这个“工业化的美味”,要么就让透明化的监管来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来源:昕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