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种子破土生长,科创成果持续涌现,更多企业勇闯技术无人区……在武进绿建区,科技攻坚与产业攀新同频共振。越来越多的企业勇闯“空白地带”,角逐“未来赛道”,构建起新质生产力的“成长雨林”。
创新种子破土生长,科创成果持续涌现,更多企业勇闯技术无人区……在武进绿建区,科技攻坚与产业攀新同频共振。越来越多的企业勇闯“空白地带”,角逐“未来赛道”,构建起新质生产力的“成长雨林”。
研发“新”技术 向市场更深处扎根
在江苏克力空调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在对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恒温恒湿实验室净化设备进行测试验证。通过突破性创新,该企业将温度控制精度从±0.01℃提升至±0.001℃,不仅刷新行业纪录,更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技术突破源于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持续深耕。克力空调营销副总经理何志发介绍,为构建完整技术生态,企业已累计投入超亿元研发资金,实现了控制器、传感器等核心硬件的全自主研发。
这种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在常州领威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同样得到印证。聚焦动态称重技术革新,该企业将物流行业的称重传送速度从0.8米/秒提升至2.2米/秒,并率先开发出环线速度达3.5米/秒的交叉带智能分拣设备。技术的重大突破,帮助企业迅速在运输行业站稳脚跟,市场占有率提升至60%以上。
两家企业不约而同将研发视为核心竞争力。领威特保持研发团队占比超30%,每年研发投入强度稳定在营收的8%以上;克力空调则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逐步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去年,克力空调、领威特等多家绿建区企业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绿建区也获得市级服务业发展集聚区优胜单位称号。
推广“新”模式 从单点示范到全域布局
绿建区的企业中“藏”着不少国内行业领军标杆,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布局,背后是企业锲而不舍的开拓创新。 “通过AI视觉识别与机器人协同分拣,再生骨料纯度提升至95%,配合就地处置工艺,运输成本降低30%。”绿和环境事业部副总经理金阳展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是企业在建筑固废治理领域的深度探索。
经过12年行业深耕,绿和环境不仅形成了建筑固废全流程闭环处置体系,更创新推出“1+M+N”全域治理模式——以1个综合资源化工厂为核心,布局M个区域周转中心和N个临时处置点,形成覆盖前端收运、中端处置、末端应用的网格化管理系统。
这种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生态模式正在释放规模效应。目前,企业已在全国代运营5座资源化工厂,年处置能力突破1000万吨。随着合肥蜀山区、无锡惠山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三大项目加速落地,绿和环境正将区域性经验升级为全国性解决方案,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从示范项目向规模化运营转变。
勇闯“新”赛道 硬核锻造新质生产力
向“新”谋远,借“智”攀高。越来越多的园区企业以创新为引擎,在未来产业赛道上加速竞跑。
走进江苏优埃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系留无人机性能测试,像放风筝一样操纵无人机进行幕墙清洗、高空涂料等高难度作业。
“和一般无人机不同,系留无人机的尾部有一根光电复合线缆牵引。”该公司总经理郑欣指着一款身量不大的产品告诉记者,它可以搭载10公斤重的通讯基站,通过电缆连接地面电源供电,通过光纤传输采集的各种数据及图像等信息,在多种抗干扰的算法支持下,实现长时间驻空作业。
瞄准“低空经济”,优埃唯用9年多时间完成了技术与产品储备,拥有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专利68件,涵盖无人机系统设备、智能机器人、远程视频传输设备等多个领域,加速“飞”向新赛道。
作为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承担单位,优埃唯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目前被指定为上海交通大学及江苏理工学院产学研基地、河海大学硕士生工作站、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及武进区高精度无人机应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们还在与东南大学共同开发100公斤大型清洗无人机,产品成熟以后,将在清洗、高空应急救援等行业发挥巨大作用。”郑欣表示。
当前,绿建区正以“95X”产业体系为骨架,布局新能源、人工智能、绿色低碳、航天航空等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向下深耕攻克“卡脖子”难题,向上生长构建产业生态,让更多创新主体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