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空军的五代机数量正在悄然改变着亚太的力量天平。2025年9月长春航展,编号CB10300的歼20公开亮相,意味着中国空军现役歼20战机已正式突破300架。这组数字背后,远不只是某型战机的生产成绩,而是中国空军战略转型、区域格局重塑的真实写照。大量权威公开数
中国空军的五代机数量正在悄然改变着亚太的力量天平。2025年9月长春航展,编号CB10300的歼20公开亮相,意味着中国空军现役歼20战机已正式突破300架。这组数字背后,远不只是某型战机的生产成绩,而是中国空军战略转型、区域格局重塑的真实写照。大量权威公开数据显示,五代机的数量和结构,正在成为衡量一国空军现代化水平极为关键的参数。此刻,外界对于“解放军究竟需要多少架歼20”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美军F-22和F-35大规模部署,亚太空中安全形势急剧复杂化。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5年,美国F-35系列全球交付量已超过1200架,F-22虽已停产但仍有百余架现役。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批量装备F-35A,印度不久前也与法国达成“阵风”升级与联合五代机研发协议。国际智库RAND Corporation在2025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区域五代机数量的变化,正深刻影响着战略威慑与防御格局。
中国空军的五代机扩编,不仅是技术追赶的结果,更是对现实威胁的直接回应。歼20自2017年定型、2018年批量服役以来,产能持续爬坡。2025年,歼20生产线已进入高效阶段,CB10000系列编号突破300架,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五代机数量突破300架的国家。对比十年前中国五代机数量尚不足两位数,时间跨度之短、增长速度之快,令人侧目。
歼20的快速扩编并非单纯数字游戏,其背后关乎现实作战需求。解放军空军近年来主力战机换装节奏明显加快,90年代引进的苏-27、早期歼-11A、数百架歼-7和歼-8等老旧机型正在陆续退出现役。公开数据显示,仅歼-7、歼-8系列的退役数量就接近500架。歼16、歼10C、歼35等新锐机型陆续补位,但歼20作为空军体系中的顶级制空平台,承担着更高层级的作战任务。
在解放军空军现有编制体系下,主力航空旅通常配备24-28架主力战机。过去两年,歼20大批量换装已覆盖东部、南部、西部战区多个主力航空旅,战略纵深不断延展。根据2025年9月的最新卫星与开源数据,歼20已在至少12个基地形成战备部署,部分单位还装备歼20A、歼20S等多种型号,实现了单基地多型混合编组。歼20S作为全球唯一的双座五代机,已被证实具备指挥无人僚机能力,极大丰富了任务适应性。
歼20S
权威军工信息披露,歼20首批量产型仍以涡扇-10发动机为主,2025年后大批换装国产涡扇-15后,航程和推重比将进一步提升。实测数据显示,歼20最大航程已突破5500公里,具备远程打击和空中加油能力。随着新型航电与信息系统升级,歼20已在电子战、隐身、远距探测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军队装备换代的底线,是新型战机数量必须覆盖老旧机型全部退役后的缺口。按照中国空军主力机队规模测算,仅替换苏-27、歼-7、歼-8等老旧平台,歼20至少需要补充200-250架。与此同时,随着周边美日澳韩F-35数量持续增加,单纯“以旧换新”已无法满足未来防空与制空的复合需求。综合多方预测,歼20系列的安全“底线”装备规模应在600架以上。部分国外防务观察机构则大胆推测,2030年前后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歼20、歼35合计总量有望突破1100架。
换装国产涡扇-15
歼20、歼35、歼16、歼10C等多型战机正快速构建起中国空军的主力作战框架。2025年长春航展,歼35A正式亮相并进入批量交付阶段,意味着中国五代机家族作战体系初步成型。歼20主攻制空与远距突防,歼35则突出多用途及舰载性能,二者形成互补,成为中国空军高端力量的“双保险”。
体系作战能力不再依赖单一机型的“超规格”性能,而是通过多平台协同、信息互联、无人作战等新作战理念,实现整体作战能力的“指数级”提升。歼20S与无人僚机的编队作战模式,被认为是未来空战的关键技术方向。相关实验和演练已在多个战区展开,为空军战法创新提供现实基础。
来源:钦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