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起行囊,西出阳关,一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便是无数援疆人的初心。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而江西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的援疆故事,也已持续了近三十载。自1997年成为全国首批援疆省份之一以来,一批批赣江之滨的热血青年,跨越千山万水,远赴五千公里
背起行囊,西出阳关,一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便是无数援疆人的初心。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而江西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的援疆故事,也已持续了近三十载。自1997年成为全国首批援疆省份之一以来,一批批赣江之滨的热血青年,跨越千山万水,远赴五千公里外的帕米尔高原。 今年2月,江西省第十一批(二期)援疆医疗队抵达阿克陶县人民医院,与他们并肩奋斗的,还有同期抵达克孜勒苏中医医院(以下简称“克州中医院”)工作的第三批组团式中医药援疆医疗队。7月,新一批“1+N”柔性援疆医疗队抵达阿克陶县人民医院,这也是江西创新实施“1+N”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后,派往该院的第四批帮扶力量。一簇又一簇的“映山红”追随前辈足迹,在昆仑山下接力绽放,续写着赣疆情深、医者仁心的新时代“边塞曲”。 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治病救人 从杨柳依依到戈壁雄浑,从“乱点碎红山杏发”到“风沙满地月临关”,不时就干燥的喉咙,时常带着血丝的鼻腔,诊室里维汉双语翻译的“高规格待遇”……是每个医疗援疆人绕不开的“考题”。 但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治病救人。 “孕妇臀位已临产、胎儿预估超4公斤,必须立即手术!”3月,阿克陶县人民医院内,一名臀位临产、合并贫血且腹怀巨大儿的危重孕产妇命悬一线。江西援疆医疗队妇产科医生万俊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立即剖宫产,多学科协同备战!”万俊的指令掷地有声。 当体重4.2公斤的女婴顺利娩出时,医护人员还未来得及松口气,产妇子宫收缩乏力,出血量瞬间超过400毫升!监护仪警报声刺破寂静。“实施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万俊果断决策。这项由他引入阿克陶县的新技术,能精准阻断产后出血,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术后4天,即将出院的维族产妇握着万俊的手哽咽:“江西医生给了我和孩子第二次生命!”对于医者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肯定和最好的褒奖。 “我们要让来自红土地的医疗技术在帕米尔高原扎根。”万俊医生说道。在阿克陶县人民医院的首个季度,援疆医疗队累计接诊患者5034人次,开展手术155台,成功实施28项新技术,其中“烫伤创面中厚游离皮片移植术”“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牙槽裂植骨修复术”“胸水蜡块技术”等11项技术填补了当地医疗空白。 除了传统援疆模式外,目前江西创新推行县级医院“1+N”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的效果正在不断突显。该模式建立由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和江西援疆前方指挥部统筹指导,“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负责,省直医院主要支撑,地市级医院共同参与”的帮扶体系——江西省内13家三甲医院以“院包科”形式驻点帮扶阿克陶县人民医院30个学科,实现学科援助全覆盖。 8月11日,阿克陶县人民医院“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阿克陶县在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上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技术帮扶的同时,“1+N”各帮扶医院大力支持受援医院的硬件建设。2023年以来,阿克陶县人民医院受捐了包括核磁共振、胃肠镜、除颤仪、麻醉机、血液回收机、呼吸机、新生儿和危重症孕产妇监护救治仪器等价值1700余万元的医疗设施设备,结束了群众到外地做相关检查和治疗的历史。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江西医疗援疆致力于下沉优质高效的医疗资源,2023年10月启动“江西红医生”公益行——援疆医生们主动走进边远乡村、社区、敬老院、卫生院等地,开展“光明行动”“微笑陶陶”“义诊疆西行”等系列活动,第十一批(二期)援疆医疗队在到达的半年内,开展义诊22场,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发放药品2700余盒。另一边在克州中医院,第三批组团式中医药援疆医疗队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中医援疆行 赣克心连心”大型巡回义诊活动35次,惠及群众6千余人次;帮助医院新开通“订阅号”,以6.8万余文字传递中医药温度;新增客服服务,提供门诊电话回访与在线咨询服务。“江西红医生把省级医院搬到了家门口、搬到了线上”的赞叹,正在农牧民中口口相传。 播撒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今年2月,江西省第十一批(二期)援疆医疗队员尧斌抵达阿克陶县人民医院,这已是他第三次踏上新疆这片土地。 每天,尧斌的治疗都排得满满当当,门诊患者络绎不绝。他引进的小针刀、力敏针刺、热敏灸、穴位埋线等中医特色技术,填补了阿克陶县多项中医技术空白。有一位7年瘫痪在床的中风偏瘫伴多发脑萎缩患者,行动只能靠爬行活动,在他的悉心治疗后,不到一个月居然能够搀扶站立起来行走,患者的家属每次见到他都主动上前握手,直呼“亚克西!”。 像尧斌这样,希望让中医特色技术在帕米尔一隅绽放异彩的援疆人,还有许多。作为全国为数不多实施“组团式”中医援疆的省市之一,江西以克州中医院为载体,自2021年底起便持续派出三批医疗队,每批次服务周期为18个月——累计48名中医援疆专家扎根边疆,以仁心为底、施岐黄之术,筑牢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赣克两地文化习俗迥异,每一项技术引进、管理举措,都要充分结合受援医院的实际情况。面对这一现状,第三批中医援疆医疗队以“优化管理,强化制度保障效能”为目标,在入疆的短短三个月内,帮助完善心脑血管和内分泌科、疼痛微创治疗中心、重症医学科、护理部、门急诊部等11个学科建设,修订医疗质量管理、门诊相关管理等制度24项,从诊疗规范到学科建设全面构建科学管理体系。医院管理方面,通过定期开展医保DRG运营管理、医疗安全、科研申报等系列讲座,累计培训487人次。近近期数据显示,受援医院居民医保、职工医保人均次均费用分别下降25%、18%。 “中医药医疗资源在这里仍比较匮乏。”挂职克州中医院业务院长邵银进表示。维吾尔医药、哈萨克医药等民族医药是这片土地代代相传的健康密码,但新疆民族地区传统医药多为世代口传,许多宝贵临床经验、诊疗技术、用药方式等未得到较为全面的传承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医疗队开展了不少实践与探索。”邵银进补充道。 “汉方维药相结合优势疗法就是我们探索出的方法之一。”现担任克州中医院门急诊部主任龚美富介绍说。援疆专家们通过不断挖掘中医药特色服务,结合“帕雪雅”“特地民孜马地”等本地疗法,研发出中医药“调脂茶”“助眠饮”等特色方剂,整合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推行“预防—治疗—康复”一体中医服务模式。同时,他们从当地多发病种出发,带领帮扶医院科室制定呼吸道疾病、肥胖症、皮肤病、颈腰椎病等当地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开设首个“咳嗽专病门诊”“体重管理门诊”“失眠门诊”等多个专病门诊。引进C臂机引导下侧隐窝神经阻滞治疗术、旴江医学“刺营放血疗法”、“精准清创+皮瓣成形+功能保护”治疗等新技术6项,填补当地微创治疗、康复治疗等领域技术空白。 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医特色治疗深获患者喜爱,部分患者甚至从乌鲁木齐慕名而来就诊。受援医院门诊人数同比增长了183%,,中药使用率同比上升了103.9%。 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4月26日,对于阿克陶县人民医院来说,是值得记住的一天,这一天医院成功获得国家胸痛中心基层版认证,成为克州首家通过认证的县级医院。5月25日,江西省第十一批(二期)援疆医疗队梁颖医生带队参加第五届“科学杯”全国康复治疗病例大赛与科普大赛,阿克陶县人民医院勇夺病例、科普双项二等奖,创造了新疆地区在该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 “授之以鱼”离不开“授之以渔”。“老师,我终于能像您一样,给患者带来光明了!”2025年初,第二次参加援疆医疗工作黄旗迎来了最骄傲的时刻:她带教的当地医生司马义・胡大白地成功独立完成首例白内障手术,成为阿克陶县首位能自主开展该手术的本土医师。 这背后,是她每天复盘手术录像到深夜,用模型演示多次切口角度,甚至在练习本上画满多张手术示意图的心血。“看到司马义穿上手术服的那一刻,我想起刚工作时带教我的老师,这就是援疆的传承——不仅治眼前之病,更育长远之才。” 培养本土医疗人才是医疗援疆的核心使命。针对阿克陶县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专科能力薄弱的现状,江西援疆医疗队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推进学科建设,通过“组团式帮扶”与“一对一带教”相结合的模式,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科研能力也是医院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6月,在第三批组团式中医药援疆医疗队带领克州中医院成功申报克州科研项目12项,其中,科技创新平台项目1个,基础研究项目11个,并获得克州科技局2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此次科研课题项目的获批,实现了受援医院科研数量和经费“双突破”。邵银进表示:“我们将继续通过‘团队带团队’的帮扶机制,帮助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中医药科研队伍,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让中医药科研种子在帕米尔高原‘开花结果’”。一项项成绩展示着边疆医疗事业在援疆力量推动下的蓬勃发展。 五千公里,是地理版图上横跨东西的遥远,却又因一份情谊而变得触手可及——援疆,是使命,是责任,更是流淌在岁月里的绵长情怀。 来源/《健康江西》杂志2025年第4期 文字/健康江西融媒体中心 胡超婕 编辑/姚秀秀 统筹/王乃清 审核/瞿 园 终审/郑海坚 江西卫生健康微信公众号 主管: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江西省爱国卫生与健康宣传促进中心 喜欢就给江小卫一个“”和“在看”吧! 👇👇👇👇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