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金融圈少了个分析师,烘焙圈多了家 “顶流甜品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6:42 1

摘要:上海徐汇滨江梦中心的江边,有家烘焙店占着 “观景 C 位”—— 落地窗外是黄浦江的粼粼波光,推门就是刚烤好的戚风香,有人捧着流心米布丁对着江景拍照,有人带着小狗坐在窗边慢慢吃,连空气里都飘着松松软软的甜。这就是「ConnieHe 笑屋」的第三家店,也是主理人

东京烘焙职业人原创《中国烘焙匠人店》系列已开启。来 # 听创始人说,说他们精彩的创业故事。

我们希望能够从创始人、主理人的经历中,去记录、去观察、去思考开店这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相信,这是一种值得探索的事。

【独家采访 · 第 179 家】

上海徐汇滨江梦中心的江边,有家烘焙店占着 “观景 C 位”—— 落地窗外是黄浦江的粼粼波光,推门就是刚烤好的戚风香,有人捧着流心米布丁对着江景拍照,有人带着小狗坐在窗边慢慢吃,连空气里都飘着松松软软的甜。这就是「ConnieHe 笑屋」的第三家店,也是主理人 Connie 念叨了好久的 “人生小目标”。

这家如今口碑颇盛的烘焙店,背后是一位从金融分析师走来的主理人,她把理性的计算换成了手心的温度,用一块块蛋糕,传递“日常的欢喜”。

在很多人看来,主理人 Connie的职业生涯一开始是极其光鲜的。名校毕业的她,手握金融行业的 “金饭碗”,每天面对的是 K 线图、行业报告与冰冷的数据。

这份在外人看来光鲜的工作,却让她逐渐意识到 “天赋与岗位的错位”—— 作为 MBTI 中的 ENFP,她擅长发散思维与感性创造,而金融行业需要的严谨逻辑与理性预判,让她始终找不到归属感。

“如果继续做金融,我可能会有稳定的高薪,但永远不会有‘做蛋糕时那种专注的快乐’。” 回忆起转行的初心,Connie 的眼神依然笃定。

当时对于烘焙的认知还源于她在英国留学的时期,她在课余时间在一家高端超市做兼职,工作内容是整理和推荐烘焙相关的原材料。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面粉、黄油、糖霜,以及那些看似简单却能让人充满幸福感的小甜点,都让她印象深刻。尤其是英国皇室婚礼同款的吊线糖霜蛋糕,“那种把糖霜变成艺术品的感觉,太神奇了”。

回国后,Connie 把烘焙当成了工作之余的解压方式。随手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做的蛋糕,从最初的简单戚风到复杂的翻糖造型,没想到竟吸引了一批粉丝。

“做金融时,你可能努力一年都得不到一句正向反馈;但做蛋糕,花几小时完成的作品,当天就能收到客人的反馈 ——‘好好吃’‘戚风很不一样很轻盈’,这些真实的声音让我快速成长。”

渐渐地,这份“副业”变成了她生活中最令人期待的部分。

工作之余,她一头扎进厨房,常常在夜里为改进一个小细节而反复试验。

“别人都下班去聚会了,我却要赶快回家里打发蛋白。”Connie笑着回忆。

微博的点赞和转发,粉丝的鼓励与建议,逐渐成为推动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她感受到,金融是一场漫长的赛跑,结论要等很久才见分晓;而烘焙是一场即时的对话,顾客的笑容、朋友的反馈,都会立刻回到她的心里。

随着订单和关注度的增加,副业与主业的矛盾开始显现。她一边在金融公司加班熬夜,一边还要凌晨起来准备蛋糕,生活被压缩得几乎没有空隙。她开始意识到,必须做出选择。最终在成为分析师五年后,她咬牙辞去了那份“别人眼里体面但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走上了一条充满未知却充满热情的道路。

她说:“烘焙带来的幸福感太直接了,让我觉得这件事值得我全情投入。”

从金融的逻辑世界,到烘焙的温度世界,Connie完成了第一段重要的跨越。

2011年底,一个名叫「1001号烤箱」的翻糖工作室在上海悄然诞生。那时,它还只是创始人Connie的“副业”,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则在厨房里埋头琢磨糖艺与蛋糕设计。

最初只是三四个人的小团队,却凭借微博上一张张精致的照片和真诚的文案,在社交媒体仍带着“草根奇迹”色彩的年代,迅速吸引了眼球。明星、奢侈品品牌、婚礼与派对策划公司纷至沓来,「1001号烤箱」的蛋糕成了无数高光时刻的点睛之笔。

很多顾客最早认识「1001号烤箱」源自明星婚礼和电影

但随着市场变化,Connie 敏锐地察觉到 “高端定制” 的局限 —— 翻糖蛋糕制作耗时耗力,对师傅的技术要求极高,且人员流动性大;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客人开始追求 “健康、本真的食材”,而非繁复的造型。

2019年,「ConnieHe 笑屋」应运而生。它的名字来源于一个简单的理念:让甜点成为日常的快乐。

“打鸡蛋时看到完整的蛋黄,或是意外遇到双黄蛋,那种小小的惊喜,就是我们想传递的快乐”。

从高定翻糖到亲切的切块蛋糕,从奢华舞台到社区街角,笑屋完成了它的觉醒。这不仅是一次商业模式的转型,更是主理人对烘焙意义的重新理解——从极致的“作品”到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笑屋的定位清晰而精准 —— 服务 25-40 岁的精致中产群体。

“她们不盲目追求网红产品,更在意配料表是否干净、食材是否新鲜。比如一位妈妈会为孩子挑选无添加的蛋糕,一对夫妻会为纪念日选择应季水果款,要的是‘吃进去的安心’。”

为了满足这份 “安心”,笑屋在产品上坚持 “反工业化”

蛋糕胚不用预拌粉和蛋糕油,全靠师傅手工打发蛋白,日式海绵蛋糕更是严格遵循日本大师的全蛋打发工艺;

水果每天新鲜采购,新疆吊干杏、无锡水蜜桃、南汇葡萄…… 哪个季节的水果最新鲜,哪个就会出现在蛋糕上;

甚至连奶油,都坚持用法国发酵黄油。

“成本确实高,但客人吃一口就能尝出区别”。

这种坚守也体现在门店布局上。笑屋的店各有特色:

吴兴路店藏在梧桐区的小院里,闹中取静,适合沉浸式享用下午茶;

愚园路店主打 “便携杯装蛋糕”,契合年轻人 “City Walk” 的需求;

徐汇滨江梦中心店则是全品类旗舰店,白天供应切块蛋糕、西点,晚上有调酒和小食,江景与甜品的组合,成了上海夜生活的一抹甜蜜。

“每家店 60%-70% 的产品是独立研发的,比如愚园路店的蒙布朗,我们衍生出十几种口味,瀑布般的流心造型很受年轻人喜欢。”

烘焙行业从来不缺竞争。盒马、山姆的平价蛋糕卷,连锁品牌的标准化产品,都在分流客群。但笑屋却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靠的正是 “差异化”“人情味”。

在产品端,笑屋把 “新鲜”做到了极致。中央厨房每天现烤蛋糕胚,门店当天切水果、打发奶油,所有蛋糕 “寿命只有一天”,绝不售卖隔夜品。

“别人不愿意用新鲜水果,因为损耗大、风险高,但我们偏要做。每天早上一睁眼,我就会问采购‘水果到了吗?有没有坏的?’,虽然麻烦,但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找到稳定的树莓供应商,她从云南找到哈尔滨,“有的供应商说‘树莓一出云南就烂’,我们就想办法改进包装,寻找合作的物流,一定要把最新鲜的食材带给客人”。

除了水果蛋糕,笑屋的巴菲杯、蒙布朗、戚风蛋糕等也极具特色。尤其是蒙布朗,Connie从日本汲取灵感,却发展出十余种口味,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喜欢“新鲜感”的习惯。

在服务端,笑屋用 “温度” 维系客群。她记得每一个老客的需求,“张小姐喜欢少糖,李先生每次来都点提拉米苏”,这种 “被记住” 的感觉,让客人更有归属感。

有人从恋爱到结婚、生子,孩子的生日蛋糕始终选择笑屋;门店允许宠物进入,遛狗的客人可以带着狗狗在江边享用甜品;甚至为过敏体质的宝宝研发无奶、无麸质的蛋糕,“有位妈妈因为这个,后来又订了好几次派对蛋糕”。

私域运营则是笑屋的另一张王牌。通过社群与小程序,笑屋会定期邀请客人参加试吃会,父亲节的杨梅蛋糕、夏天的荔枝甜品,都在试吃中收集反馈、优化配方。通常一个产品要改过几轮,才会正式推出。

“现在市场确实卷,但我不觉得‘卷’是坏事。它能倒逼我们进步,比如我们最近在研究‘聚糖’配方,能抑制 70% 的蔗糖吸收,让客人吃蛋糕没负担。”Connie 说,笑屋的目标从来不是 “打败对手”,而是 “做上海人心中‘值得推荐’的蛋糕店”—— 朋友来上海,会说 “走,去笑屋吃蛋糕”,这就够了。

创业并不浪漫。回顾十余年创业路,Connie 坦言,最大的挑战不是资金,不是市场,而是自我突破。

“最初做‘1001号烤箱’时,我管着几个人的小团队,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像家人一样。但要开多家店、建立中层管理体系,我就慌了。”

从 “家庭式管理” 到 “规模化运营”,Connie 花了好几年时间。她学会放权,让先生负责运营管理,自己专注产品研发;建立标准化的培训体系,从厨房师傅到门店店长,都要经过严格考核;在巡店时,她会重点关注厨房出品的稳定性,戚风蛋糕的蓬松度、奶油的甜度,必须做到每一块都一样。

新鲜食材的供应链管理,也是 Connie 每天要面对的难题。“我们选的是‘别人不愿意走的赛道’,新鲜水果每天的品质、损耗都不一样,今天新疆的杏子没到货,就要立刻找 Plan B,去大商超采购,保证门店能正常出品。” 为了降低损耗,团队每天会筛选水果,把不新鲜的挑出来,“有时一天要损耗 300 克,虽然心疼,但绝不能把不好的给客人”。

即便如此,Connie 从未想过妥协。“有人建议我用果茸代替新鲜水果,能省很多事,但我不同意。客人吃蛋糕,吃的就是水果的新鲜口感,用果茸就失去了灵魂。” 这种对本真的坚持,也让笑屋收获了一批忠实客群 —— 她们愿意为新鲜、健康的食材买单,愿意为 “手作的温度” 停留。

当被问及未来的目标,Connie 的回答很务实:“首先是活下去。现在烘焙行业淡旺季明显,上半年大家都在熬,我们要做的就是精简团队、控制成本,把产品的性价比做高,熬到下半年的旺季。”

但 “活下去” 之外,她还有更长远的追求 —— 把 “日常的欢乐” 传递给更多人。

向小岛老师求学

“我想把戚风蛋糕做到极致,就像日本的小岛老师那样,几十年专注一件事,把简单的东西做到最好。”Connie最近还在研究本土食材的创新,比如用五常大米做米布丁,用黑龙江松子做甜品装饰,“中国有这么多好食材,我们要把它们融入烘焙,做出中国人喜欢的口味”。

在 Connie 看来,烘焙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满足感,支撑着她从金融跨界到烘焙,从 1 人工作室走到 5 家门店,也将支撑着她在未来的路上,继续传递这份 “甜蜜的快乐”。

正如笑屋的 Logo 那样,一个简单的笑脸,包裹着最朴素的食材,却能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 “日常的欢乐”—— 这或许就是 Connie 与笑屋最动人的地方。

来源:面包王子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