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封后!辛芷蕾的咖位,要重新定义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16:32 2

摘要:在前几天发布的《VOGUE》20周年刊里,辛芷蕾还站边儿上;而拿奖当晚,据传《嘉人》与《ELLE》已经在抢夺辛芷蕾封后的第一张封面了。

辛芷蕾获得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也就是影后。

她凭借电影《日掛中天》获奖,成为了第三位获得威尼斯影后的华人女演员。

在这之前的两位,是1992年《秋菊打官司》的巩俐,2011年《桃姐》中的叶德娴。

一时间,全网喝彩,辛芷蕾在一片欢呼声中升咖了。

这个奖有多高的含金量,看各方媒体的反应就可见一斑。

在前几天发布的《VOGUE》20周年刊里,辛芷蕾还站边儿上;而拿奖当晚,据传《嘉人》与《ELLE》已经在抢夺辛芷蕾封后的第一张封面了。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与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历史悠久,权威性高。

辛芷蕾能在在威尼斯封后,就相当于击败了一众国际巨星,以后接资源就不再是她争取角色了,而是角色会纷纷送上门,等着她挑选。

辛芷蕾在《日掛中天》中的表演,无论是影评人还是观众,都给予了很高评价。

导演蔡尚君更是评价她:“全身心投入,几乎榨干了自己所有的体力和情感。

有报道称,其表演“充满鲜活生命力的痛感”,片尾车站的戏份更被形容为“力透银幕的绝望”。

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痛感”,我不看电影都能脑补得到。

因为她在之前演的电视剧《恋爱先生》里,那个发现老公出轨后还要吞下恶心继续一起生活的顾瑶,就有这种感觉。

整个领奖过程,她呈现出绝对的配得感,没有那种唯唯诺诺的惊喜,也没有感谢这个感谢那个。

她就感谢多年努力的的自己,以及自己一以贯之的野心。

她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一种只要足够努力就会有回报的可能性,这种原始的、传统的路径,给人以最扎实的希望。

辛芷蕾的获奖感言是这样的:

“我现在感觉自己像在做梦一样。说到做梦,十几年前我刚入行时吹过一个牛——我说要站在世界级的舞台上,成为一个国际巨星。那时候遭受了很多嘲笑,但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儿了!……我想对所有女孩说:大胆做梦,勇敢去追!万一像我一样实现了呢?……我想对妈妈说:你看!”

整个发言贯穿这一个字:爽。

当多年的愿望终于达成,而且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成,她根本不会想感谢任何人,只是想把奖杯高举过头顶,昂起头告诉全世界:

看吧?让你们当初笑话我!

我们之所以喜欢看爽文,就是因为里面多得是草根逆袭的故事。在那个草根主角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和未来无限可能的希望。

辛芷蕾的获奖,就是爽文般的草根逆袭。

辛芷蕾,出生在黑龙江鹤岗一个贫困矿工家庭。鹤岗这个小城,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因为它的低房价才了解到的。

这个东北姑娘拿到的是hard模式的童年剧本。本来妈妈想给她取名叫“辛蕊”,结果到了注册的时候忘了字怎么写,就取了个“辛蕾”。

辛蕾辛蕾,实在是心累,直到她入行之后,公司才给她改了艺名辛芷蕾,意在“止累”。

父母多病,辛芷蕾6岁时就一边照顾父母,一边照顾弟弟妹妹。

初三的时候,她拿着500块钱去陌生的哈尔滨参加艺考,却在遭遇了失败后,在寒冷的火车站长椅上睡了一夜,打道回府。

不久后爸爸瘫痪,她不得不去打工补贴家用,而那个命运的转折点就发生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那天她兼职做司仪,被经纪公司发现,签了约。

非科班出身的她就这样入了行,没背景也没受过专业训练,她只能到处跑龙套到处试镜,就这样当小透明,整整八年。

直到她等到了小成本电影《长江图》,拼掉半条命去演,很多演员都不屑于演的,她来,导演问她会不会游泳,明明不会游泳的她,硬说自己会。

争取来这个角色后,她在大冬天跳入长江,脚被冰冷的江水冻僵,被江中的玻璃划伤也不敢喊停,拍了三个月,她借50度的白酒麻痹自己。

实在太苦了,妈妈心疼地哭了很久。

这部电影入围柏林电影节,那是她第一次离国际电影奖项那么近。

尽管拍的时候她快撑不住了,也想过放弃做这一行。但是在那一刻,她在网上写了长长的感想,也下定了做下去的决心。

这次获奖,有一个戏剧性的闭环。那就是辛芷蕾一直挂在嘴上的“成为国际巨星”。

2018年,她发过一条微博:

当时的她离着国际巨星的头衔还有十万八千里,于是身边的人权当她是在说疯话,她收获的反馈,也大多是嘲讽和调侃。

经历过很多次失败和被拒,她也产生过自我怀疑:“那种写在脸上的野心和欲望,是否会让自己看起来像个笑话?”

有一阵子她读佛学的书,告诉自己放下才是人生真谛,收起锋芒,看淡成败。

但很快她就发现,自己试镜的状态越来越差,心情也不好了。

那一刻她开始重新认识到,既然想要,就别硬说不想要;既然已经没什么可失去的了,就没有资格说自己不想要。

她大胆地告诉全世界:“我就是想要啊!

她说:

我认为欲望不丢人,丢人的是你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还告诉自己不想要,然后去嫉妒、嘲笑别人的欲望和别人的成功。

当一个人不再拧巴的时候,彻底地顺应内心,总是会令脚步变得无比轻盈,拔剑的速度也会变快。

本来嘛,早在2013年,她就在微博里写过:

是的,我对人生充满欲望。爱情事业金钱朋友,这没什么好隐藏的,加油!

她本来就是这样的人,野心勃勃,敢拼敢争,高能量大气场,她早就想当国际巨星。

而足够强的诉求,在威尼斯封后的那一刻成为了一次成功的显化。她把多年来的祈愿变成了现实,那不是祈愿,是她早就把自己当巨星看待了。

她去演《绣春刀》的打女,练很久的武功,哪怕是个女配。

在《演员的诞生》里败给舒畅,她却在后采里直接说:“我没有预设过自己会输,我不觉得她有特别好。

慢慢地越来越好,她遇到大制作,可以和周迅演戏,演《如懿传》里的嘉贵妃。

后来她被王家卫选中,演了美艳不可方物的《繁花》李李。被王家卫训练体态之后,她说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能这么美。

在拍《繁花》的间隙,她还接演了话剧《初步举证》,一人分饰多角,是长达两个小时的独角戏,112页的台词。

舞台剧可不是说演就演的,因为那要消耗大量的心力,现场表演特别看实力,连王家卫都说她够狠,但也依然支持她的决定。

演完这个话剧,37岁的她得了白玉兰最佳戏剧表演奖。《繁花》也爆火,辛芷蕾正式稳稳站上牌桌。

在一段采访中她说过,自己想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红了的选择权更多,她想要更多、更好的角色,所以要红。

野心,不是贪心,而是对自身能力的信任,是对“我值得更好”的坚定确认。

它不是一个模糊的愿望,而是一种清晰的、敢于公之于众的目标。

她不怕被打脸,不怕被嘲笑,因为她从心底相信,那不是幻想,是未来终将抵达的彼岸。

真正驱动一个人逆袭的,往往首先是内心那股“我偏要”的劲儿。大大方方地承认“我想要”,这是战胜平庸的第一步。

努力不是“蛮干”,而是“精准地熬”。

这个世界上努力的人很多,但为什么成功的是少数?

因为辛芷蕾们的努力,不是自我感动的“蛮干”。它是在一个清晰目标指引下,一种“精准的熬”。

我们看一下她的成长路径,拍《长江图》在冰河里泡到身体受损,影片入围柏林;《绣春刀》的打女,让她成功打开了角色的维度;《如懿传》涉猎电视剧领域;参加的几个综艺也让爱看综艺的人认识了她的有趣。

她的每一分努力,都精准地投注在“红”这个核心目标上。

拍《繁花》的时候,她要同步去演那个120分钟的独角戏话剧,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演技上拔尖,这个机会不抓住,下一个机会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她没有在名利场里盲目乱撞,而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一遍遍打磨自己的那把“刀”。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你不行”的声音。来自环境,来自他人,有时也来自自我怀疑。

辛芷蕾却能把这种嘲笑,消化成了“我给你看”的燃料。

逆袭的路上,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困难本身,而是身边那种“认命吧”的氛围。

她用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漂亮的“回应”,不是用嘴,而是用实打实的成绩。

最好的反击,是沉默地抵达。

不必与质疑争辩,不必向嘲笑解释。把你所有的委屈和不甘,都转化成行动的能量。你的成功,自会为一切正名。

辛芷蕾的获奖,最动人的部分其实不是“影后”这个头衔本身,而是一个普通人通过毫不掩饰的渴望和持之以恒的奋斗,最终兑现了自己吹过的“牛”。

它向我们印证了一个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道理:这个世界最终会奖励那些真的敢想、并且愿意为之拼命的人。

所以,如果你心里也有一个“很大”的梦,别藏起来,更别放弃它。

从今天起,大大方方地承认它,然后,像她一样,用行动和汗水,去把它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来源:米粒妈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