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县谜语:岚县文化的独特符号(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10:45 1

摘要:在吕梁山的温暖怀抱中,岚县宛如一颗历经岁月雕琢、沉淀千年风华的明珠,散发着独一无二的迷人光芒。而极富岚县地域文化的特色谜语,恰似这颗明珠上最为耀眼的纹理脉络,以质朴无华却饱含深邃智慧的方式,串联起岚县的悠悠历史、醇厚民俗、传统农耕以及丰富的生活百态,娓娓诉说着

□ 程建军

在吕梁山的温暖怀抱中,岚县宛如一颗历经岁月雕琢、沉淀千年风华的明珠,散发着独一无二的迷人光芒。而极富岚县地域文化的特色谜语,恰似这颗明珠上最为耀眼的纹理脉络,以质朴无华却饱含深邃智慧的方式,串联起岚县的悠悠历史、醇厚民俗、传统农耕以及丰富的生活百态,娓娓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动人故事。

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

岚县谜语的创作手法紧密贴合日常生活,其理念新颖超脱,其语言通俗易懂,其构成样式丰富,散发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以“擦抿尖”为例:“红面擦床擦,沸水锅中撒,蝌蚪池中戏,捞起卤汁搭”。创作者将擦出的面巧妙比喻成在锅中翻腾的蝌蚪,瞬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制作美食的烟火气息。而在表现形式上,“蝌蚪池中戏”中拟人手法的运用更是为谜语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再如关于木匠工具“拖拉转”的谜语:“房上一苗谷,圪丢圪吱哭,我问你为甚哭?你说皮绳络住我的叾”(打一工具,谜底为拖拉转),则与《诗经》的创作特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诗经》常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此谜语以房上谷物“圪丢圪吱哭”的情景起兴,引发对谜底(工具)的猜测,通过谷物被“皮绳络住”的形象比喻,暗示木匠劳作时拖拉转被限制而使劲做功的状态。这样的创作理念与《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相似,激发了联想,增强了趣味性。

口语化的质朴情怀:《诗经》多采自民间,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生活。该谜语使用方言词汇,如“圪丢圪吱”“为甚”,充满口语色彩,如同《诗经》中反映百姓生活的篇章,展现出民间文学通俗易懂的特点。

生活情感的自如表达:《诗经》内容丰富,反映社会生活。此谜语从生活场景出发,虽简短但通过拟人化赋予谷物情感,使人们在猜谜过程中感受到人们运用工作的欢快气息,这和《诗经》借生活场景传达情感的方式相呼应 。

再如,“一个圐(ku)圙(lue),圈的一群秃汉,浑家老小都得揣遍。”该谜语(打一食物,谜底为窝窝)作为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艺术层面,更体现在:

通感修辞的创新。将视觉(圆形)、触觉(揉捻)、听觉(揣面声)等感官体验熔于一炉,构建出多维度的感知空间,使平面的文字获得立体的审美效果。

认知图式的颠覆。通过“秃汉”这一男性化喻体与窝头的女性化属性形成认知反差,在矛盾中凸显食物的中性特征,拓展了传统谜语的表意边界。

哲学意味的植入。从具体食物制作升华为对“圆融”生命形态的思考,“圐圙”的封闭结构与“揣遍”的动态过程形成辩证统一,暗含道家“动静相生”的哲学理念。

再比如,形容豆芽的谜语:“脑脑两瓣瓣,腿腿细杆杆,下河洗刮刮,丢了帽壳壳”,把豆芽的生长过程赋予人的行为,读来童趣盎然,让人忍俊不禁。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岚县谜语具有一个谜底对应多种谜面谜目谜格的特质,这充分体现了岚县人极为强悍的认知能力,凸显了岚县人极其成熟的发散思维能力。

岚县方言:解锁岚县谜语的密码

岚县方言是打开岚县谜语世界的独特钥匙,也是其灵魂所在。

其中,“圪”字在岚县方言中运用广泛,宛如一个神奇的语言符号,赋予了岚县谜语别样的韵味。

“圪绺树,圪绺拐,圪绺树上挂金牌,谁能猜见我的谜,我把地皮翻起来”,其中“圪绺”一词将犁辕那弯曲又古朴的形状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乡土的质朴感。而在形容绳子弯曲盘绕的状态时,岚县人会说“圪卷”,以此创作的谜语“一条长虫圪卷卷,拉来拉去把活干”,把井绳日常的形态和使用时的状态通过方言生动地展现出来。

“远看像座小圪秃,近看石头堆成谷,蚂蚁爬上歇歇脚,雨水一来变泥糊。”(谜底:土堆)“圪秃”指隆起的土堆,与谜面中“石头堆成谷”呼应。通过比喻和动态描写,展现土堆的形态和特点。“五个兄弟紧相连,圪都一握力无边,能提重物能打人,干活吃饭全靠咱”(谜底:手)。“圪都”在方言中指拳头,谜面将手的五指比作“兄弟”,突出握拳时的力量感。

总而言之,这些饱含“圪”字的谜语不仅展现了岚县方言词汇的独特魅力,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生活场景,让谜底呼之欲出,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

还有一些独特的方言词汇,如“钵钵”,在岚县方言里指的是一种小型容器。若出谜语“小小钵钵圆又光,装米装面它在行” ,“钵钵”一词不仅点明了谜底的形态和用途,更带着岚县人对这种日常用具的独特称呼,让岚县本地人一听便觉熟悉亲切,也让外地人感受到岚县方言的独特魅力。

岚县方言中的语气词同样为谜语增色不少。例如“嘞”字,常带有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像“红圪蛋蛋嘞圆又圆,土里生嘞土里长,咬上一口甜又甜”,这则谜语描绘的是岚县当地的一种红皮小苹果,“嘞”字的加入,使谜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生活气息,让猜谜的过程仿佛是邻里之间在亲切交谈,分享着生活中的小美好。

透过谜语中的方言,我们得以触摸岚县文化的深厚脉络,真切感受它独特的韵味与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就像儿时谜语用方言讲述,更添亲切与熟悉。

这些方言词汇,如同隐藏在谜语中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岚县的地域特色和历史记忆,让岚县谜语在口口相传中始终保持着浓郁的地方风味,成为地域文化独一无二的鲜明标识。

镌刻农耕岁月的史诗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岚县的农耕文化在谜语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播种到收获再到粮食加工,每一个环节都有生动的谜语呈现。

“三条腿,三个嘴,脑袋顶着个斗,走到哪里哪里美”。短短几句,就将古老播种农具“耧”的形态特点描绘得活灵活现。农民们在春播时,牵着牲口,稳稳扶着耧,随着耧车缓缓前行,种子顺着耧斗、耧腿,精准地落入新开的土沟,为一年的丰收埋下希望的种子。这则谜语不仅是对农具的简单描述,更展现了岚县人民对农事活动的熟练与期待。

收获时,“弟兄三个识拖拖,满梁满洼哭哥哥”,谜底碌碡在这则谜语里被赋予了生动的情感色彩。农忙时节,几个碌碡一起被牲畜拉着,在铺满谷物秸秆的场地来回滚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与劳作的艰辛。“弟兄三个”体现出碌碡成组作业的场景,“识拖拖”描绘出它们被拖着前行的状态,“满梁满洼”则展现出岚县播种时广袤田野里一片忙碌的景象,生动地呈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全过程。

在粮食粗加工环节,扇车至关重要。“远看一匹马,近看没尾巴,肚日打莲花,咀日吐黄沙”,人们摇动手柄,风叶如莲花般快速转动,形成强劲风力,将谷物从上方倒入,饱满的谷粒因重量落下收集,轻的杂质则像黄沙一样从出风口被吹出,确保粮食的纯净,为后续储存和食用做好准备。

在粮食细加工环节,石碾的功劳也不小。“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铺黄金,前面狮子走,后面咕隆咚”。整个谜面围绕石碾这一农具的外观、使用场景等特征展开。从外观上看,以“青石板,板石青”突出碾盘的质地和颜色特征;从使用场景方面上看,“青石板上铺黄金”描绘了石碾加工谷物时的状态,将谷物比作黄金,形象地展现了农业生产中粮食的珍贵以及石碾的用途;“前面狮子走,后面咕隆咚”则描述了石碾运作时牲畜拉动及发出声响的情景,生动地还原了石碾在农业劳作中的实际运用过程。这个谜语通过这些细致且具有农业生产特色的描述,让猜谜者能够从熟悉的农业场景中联想到石碾这一农具,既具有趣味性,又能加深对传统农具及其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认识。

这些林林总总的与农具有关的谜语,承载着岚县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农耕生活的坚守,构成了一部完整且生动的农耕史诗,让后人得以了解先辈们顺应自然、勤劳耕耘的智慧,就像从儿时谜语中了解生活常识一样,从这些谜语里读懂岚县的农耕历史。

来源:吕梁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