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段村镇横坡村的历史根系,深扎在黄土高原的肌理之中。据《平遥县志》记载,该村始建于北宋初年,因“地处斜坡、横贯东西”而得名。在千年的时光流转中,这里不仅是晋商南下的重要驿站,更是北方农耕文明与边塞文化交融的独特样本。如今,当游客沿着鹅卵石铺就的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段村镇横坡村的历史根系,深扎在黄土高原的肌理之中。据《平遥县志》记载,该村始建于北宋初年,因“地处斜坡、横贯东西”而得名。在千年的时光流转中,这里不仅是晋商南下的重要驿站,更是北方农耕文明与边塞文化交融的独特样本。如今,当游客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古道步入村落,仿佛能听见黄土层下传来的文明回响。
古村振兴:窑洞群中的生存哲学印记
横坡村依山而建的窑洞群被誉为“窑洞建筑大全”,其多样性与完整性在北方地区实属罕见。从最原始的沿崖土窑到明清时期的砖券窑,从单孔独立的“独体窑”到四院相连的“十字窑”,十余种窑洞形式沿山势铺展,形成落差近百米的梯田式建筑景观,俨然成了依山垒砌的活态博物馆。这种“下院叠上院、偏院连正院”的布局,既顺应了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又暗含“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每座院落的中轴线都与山体走向平行,门窗朝向则巧妙避开西北寒风,仅此一点便足以见证古人“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村内流传的民谚“姚家的圪洞,郭家的湾,李家的吊桥,张家的山”,生动概括了四大家族建筑群的特色。姚家的“圪洞”是依山开凿的窑洞群,洞内留存着明代烧制瓷器的窑炉遗址,内壁的烟痕如同年轮般记录着工匠的体温。郭家聚居的河湾地带,保留着“窑带厦”的典型布局,厢房与窑洞形成“L”形夹角,既扩大了居住空间,又为窑洞遮挡了夏日强光。李家的吊桥院堪称建筑艺术的巅峰——12座院落通过悬空通道连接,通道下方的青石拱券暗藏排水系统,遇暴雨时雨水沿券顶凹槽汇入暗渠,百年不涝。更令人称奇的是院中的“转墙暗门”,看似实心的砖墙上,轻轻推动某块砖石便能开启通道,这种设计在战乱年代成为村民的“保命门”。张家的建筑群则占据了村西的凤山制高点,夯土墙厚度达1.2米,墙角的瞭望孔与箭窗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箭簇痕迹。站在张家祠堂的观景台俯瞰全村,能清晰地看到“七街八巷”构成的八卦格局——主街如乾卦象征天,支巷似坤卦代表地,巷道交汇处的水井则为“太极点”,这种布局既利于防御,又能引导气流调节温湿度,让这座山间村落冬暖夏凉。
作为2016年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横坡村的文化遗存丰富多样,远不止于建筑本身。村内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庙宇7座,涵盖佛教、道教、儒教多种信仰体系。龙王庙的壁画记录着治水传说,关帝庙的木雕讲述着忠义故事,而文昌阁的碑刻则完好留存着科举时代的文人墨迹。尽管这些建筑虽风格各异,却共用一个戏台。每逢年节,晋剧、秧歌、道情等不同剧种在此轮番上演,共同营造出“三教合一”的独特文化景观。
连续举办七届的“平遥中国年”灯展和十届的“美丽乡村文化节”已成为横坡村的文化名片。2024年灯展期间,仅抖音话题“横坡古村年味”的播放量就突破3.2亿次,使这座千年古村在全国网友心中成为“非遗活化石”。如今,原本仅在过年期间举办的灯展已经演变成常年的大型古村灯光秀,吸引着数以万人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灯光秀现场,蓝色彩灯拱门如同一道时空隧道,引领游客穿越时光。窑洞群在红灯笼的映衬下,好似一片星海,熠熠生辉。
每年暑夏,为期近两个月的“美丽乡村文化节”活动便会在横坡村如期举办。游客可观最美乡村、看窑洞文化、游生态庄园、赏大型灯展、品美味佳肴、住现代窑洞、采绿色鲜果、骑雄岸骏马、玩儿童乐园、滑空中索道……这些多元业态的交融,不仅让千年窑洞的生存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更以文化为锚点,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当古老窑洞的温情与现代游客的脚步相遇,当传统哲学的基因与创新发展的脉搏共振,这座古村正以生生不息的活力,续写着黄土高原上“道法自然”与“守正出新”的永恒篇章。
生态实践:从荒山沟壑到“省级园林”
谁能想到,如今绿化覆盖率已达30%的横坡村,2010年时却是另一番景象——荒山秃岭遍布,仙鹤河因水土流失常年浑浊不堪,村民形容“山上没树、河里没鱼、村里没年轻人”。这场从黄沙漫天到绿意盎然的蜕变,始于一场旨在“向荒山要效益”的绿色生态革命。
2012年,横坡村启动万亩荒山绿化工程,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如何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种树。村企合作团队请来林业专家,采用“等高线带状整地”技术——沿山体等高线开挖1米宽的种植沟,沟内铺设玉米秸秆保水,再填入有机肥与表土混合的“营养土”。尽管这种方法比传统造林耗时更长,但成活率却从30%提升至85%以上。首批栽种的3 000亩(2平方千米)侧柏与油松,如今已长成3米多高的防风林带。村民们还记得种树时的场景,冬天冻土坚硬,就用钢钎凿坑;春天干旱,就用驴车从河边拉水,每人每天要走20多里山路。
横坡村探索出“梯田+果树”的立体模式。沿坡地修建的石砌梯田,既防止水土流失,又扩大了种植面积。5 000亩(3.33平方千米)梯田里错落种植着桃、杏、核桃、花椒等果树,每到收获季节,“五月摘杏、十月采柿”,游客们纷至沓来,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形成“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观枝”的四季景观。
生态改善带来的连锁反应令人惊喜:绝迹多年的野鸡、野兔重新出现,村庄的小气候也发生变化,夏季平均气温比周边低2~3℃,成为天然避暑地。2021年,横坡村被评为“山西省园林村”,生态修复的成果不仅改善了环境,更成为后续发展旅游的“绿色资本”。
横坡村的生态智慧,更体现在对传统建筑的低碳改造上。村里将48孔废弃窑洞精心改造成特色民宿,在保留原有土坯墙的同时,内部加装秸秆保温层,屋顶采用“青瓦+防水膜”的复合结构,既延续了冬暖夏凉的特性,又解决了漏雨问题。且碳排放量仅为普通民宿的1/5。在能源利用上,村内路灯全部采用太阳能供电,厨房则推广生物质燃料,使用修剪下来的果树枝条压制而成的燃料块,热效率比传统柴火提高许多,还减少了烟雾排放。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横坡村开发了系列低碳旅游项目:5公里长的登山步道串联起林间观景台,游客可徒步穿越不同植被带;森林研学基地里,孩子们能观察昆虫、辨识植物,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这些项目不仅低碳环保,还为村民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共富机制:古村新生的“三产方程式”
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植入多元业态,这座曾被遗忘的古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从“空心村”转变为了网红打卡地。
2017年推出的实景灯展,颠覆了传统古村“白天看景、晚上熄灯”的模式。乘着夜间经济的东风,横坡村的灯展已成为平遥旅游的“金字招牌”。设计师以窑洞建筑为画布,用灯光勾勒出“九龙壁”“二十四节气”等图案,在李家吊桥院打造的“时空隧道”,通过光影变化再现村落从北宋到现代的历史变迁。最受欢迎的“星空窑洞”项目,在院子里架设天文望远镜,游客可以躺在土炕上仰望星空,听向导讲述与星座相关的民间传说。
2024年春节灯展期间,单日最高接待游客1.8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显著提高。体验经济则让游客深度融入古村生活。在“农耕体验园”,游客可以跟着村民学习制作平遥牛肉和推光漆器;而高空滑索、山地骑马等项目,则满足了年轻游客的探险需求。
研学经济的发展更显文化底蕴。横坡村与周边20所学校合作,开发了“窑洞建筑研学”“农耕文化体验”“生态保护实践”三大课程体系。在建筑课上,学生们通过测量李家吊桥院的拱券角度,深入理解古代力学原理;在农耕课上,他们跟着农民学习使用耧车播种,亲身体验“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在生态课上,学生们参与树木养护,记录鸟类栖息情况。2023年,研学基地接待学生8万人次,成为晋中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示范基地。
横坡村的文旅发展,离不开平遥煤化集团的深度参与。2011年,村集体与平遥煤化集团合作开发横坡生态庄园,采用“资源入股+保底分红+劳务收入”的合作模式:村集体以土地、窑洞等资源入股,企业投入资金负责开发运营,村民则可获得土地流转费、窑洞租金、景区务工收入三份收益。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开发资金问题,又保障了村民利益。目前,横坡村生态庄园项目已打造林果采摘体验区、黄土风情生态景观区、军事拓展体验区、古村窑洞文化体验区、民俗风情体验区等10个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形成集田园观光、农耕采摘、亲子研学、住宿餐饮、特产销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庄园。
截至目前,该庄园已累计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 000万元。通过举办文化节庆、非遗展示等活动,既带动村民增收,又传承了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企业负责市场运营,村民专注于提供服务,双方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为确保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平衡,公司成立了由专家、村民、企业代表组成的“古村保护委员会”,规定所有修缮必须采用传统工艺,新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窑洞屋顶,商业业态不得破坏村落肌理。这种“开发不破坏、保护不封闭”的理念,让横坡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成功保留了古村的原真性。如今,村里的老人们依然在龙王庙前晒太阳,孩子们放学后在古街上追逐嬉戏,商业化与生活化在这里实现了和谐共存。
未来展望:乡村振兴的“横坡范式”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横坡村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目光长远,锚定了更高的目标:计划在2035年建成“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村,在通往可持续的乡村之路上跨出一大步。村企团队正在规划长远蓝图,通过数字赋能、品牌升级、民生改善,让这座古村的复兴之路走得更稳、更远。“云游横坡”VR体验系统正在建设中,游客通过手机就能全方位游览古村,甚至能“走进”李家吊桥院的暗道,查看建筑结构的三维模型。这套系统还将植入历史故事,扫描某座窑洞就能听到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还有更具创新性古建数字藏品计划,将7座代表性建筑制作成数字模型,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限量藏品,既传播文化,又能为古村保护筹集资金。在智慧管理方面,村里计划安装50个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游客流量、环境质量和古建筑状态。游客服务中心将引入AI导游,通过语音交互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游览建议。这些数字化措施,既能提升旅游体验,又能实现对古村的精细化保护。
横坡村正全力申报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平遥后花园”IP。具体措施包括:与平遥古城景区联动,推出“古城+古村”联票;开发晋商文化主题游线,重现当年商队在横坡村歇脚的历史场景;培育“横坡好物”农产品品牌,将核桃油、红枣蜜等特产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此外,村里还计划建设“非遗工坊”集群,邀请剪纸、泥塑等非遗传承人入驻,形成“前店后坊”的模式,游客既能观看技艺展示,又能定制文创产品。2024年启动的“古村艺术家驻留计划”,已吸引10位艺术家前来创作,他们将以横坡村为灵感,创作绘画、音乐、摄影等作品,为古村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横坡村的蜕变,堪称黄土高原上的一部乡村振兴启示录。从千年窑洞的保护到生态环境的修复,从文化遗产的活化到产业模式的创新,这座古村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在尊重历史、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如今,当游客在李家吊桥院触摸百年前的砖雕,在生态果园品尝新鲜的果实,在星空窑洞仰望深邃的夜空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座古村的独特魅力,更是中国乡村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的活力。横坡村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村落都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密码,只要找到正确的解码方式,便能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这座被誉为“黄土高原布达拉宫”的古村,正以崭新的姿态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一个关于传承、创新与希望的中国乡村故事。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杨眉
编校:王莹珠
本刊编辑部:李如洁
来源:村委主任杂志社